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1月22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是武汉一家海鲜市场非法销售的野生动物。
一武汉新型肺炎疫情,正气势汹汹地向中国袭来!昨天,钟南山院士出席广东新闻发布会,再次紧急发声:当前,最担心的,是出现“超级传播者”,导致疫情进一步扩散,一旦出现,必须予以更为严格的隔离和其它措施,而第一个“传播者”是谁?钟南山说了,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很可能来自“野味”。换句话说,大概率是一个吃野味的人。他在采访中明确指出:这次冠状病毒肺炎发源地,来自武汉的那处海鲜市场,我们在现场看,相当多(卖)的并不是海鲜,而是野味。从各方面的流行病学的调查看,是来自一个野生动物,比如说竹鼠、獾这类。如果钟南山院士的话,还没能引起你的警醒,那么,看看CNN的记者拍摄的,一段名为“这或许能解释为何新病毒会在中国传播”的视频吧。在这段视频中,CNN的记者就指出,引发此次疫情的一个武汉贩卖野生动物供人食用的市场,是问题的根源。CNN在其视频中采访到的香港大学专家潘烈文也表示,病毒是从野生动物身上传播到人身上,进而传播开来的。看到这里,不禁一声长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年的SARS,就是因为广州有人吃了果子狸,而果子狸身上,带有一种来自于遥远山区山洞里蝙蝠的致命病毒,吃了果子狸之后,他携带的SARS致命病毒,引发一场恐怖的灾难。17年后的今天,这些野味吃货们,再次引爆了一场全国性的传染病,只不过爆发的地点,从广州,变成了武汉!二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野味的距离。目前,有超过70%的新发传染病,来源于野生动物。爱滋病病毒来自于非洲的黑猩猩或白眉猴;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尼帕病毒来自于蝙蝠;马尔堡病毒来自于非洲猴子;拉沙热病毒来自于老鼠;麻风杆菌疑似来自犰狳……实际上,这些病毒不是现在就出来的,它往往是和自然宿主长期进化了很多很多年,这些病原体本来并不会危害人类,只是潜伏在动物身上。那么这些野生动物和媒介的病毒怎么就到了人类社会?过去没有那么多传染病,现在怎么就这么多呢?归根结底,是原来人类和野生动物,是井水不犯河水,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现在,人类却老是侵入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里,把它们关入铁笼,带入城市、乡村,还大吃特吃它们的肉。这样,野生动物身上的致命病毒,当然也就接踵而来。我们知道,年的SARS病毒,也是来自于野味果子狸,果子狸之所以携带SARS病毒,是因为它们会捕食菊头蝠,菊头蝠身体中有非典病毒的基因,是SARS病毒的来源者。蝙蝠这种动物,容易携带很多病毒,包括我们常见的狂犬病毒,据说埃博拉病毒也是从蝙蝠身上开始的(未实捶)。也就是说,中国年和年这两场疫情,都是来自于吃野味。在非洲,野生动物是肉食类来源之一,尤其是在农村,像猩猩、猴子和蝙蝠都是他们主要的狩猎对象。通过捕猎野味,埃博拉病毒多次从丛林走向村庄,最后走向城市。尼帕病毒:马来西亚人把养猪场,建在了蝙蝠栖息地的旁边,蝙蝠吃了水果,水果被病毒污染后掉到了猪圈里,猪吃了以后染病,又再把病毒感染到人。而这个武汉的神秘病毒来自哪里?1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确认,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是武汉一家海鲜市场非法销售的野生动物。这个武汉海鲜市场,看名字还以为卖水产的,但实际上它是个“海陆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这家市场里还能买到活的蛇、鳄鱼、娃娃鱼、狗、羊、蛇,以及宰杀好的野兔、刺猬等,光看图片就让人产生强烈的生理不适。人类之所以捕杀野生动物,原因无他——利益,仅在中国,市场对野味的狂热追捧,已构建了价值百亿的地下产业。互联网上流传一张武汉海鲜市场内名为“大众畜牧野味”店的菜单,上面显示,有活狗狸獾、活猪狸獾、活竹鼠、竹鼠肉、活果子狸、果子狸肉等野生动物在售,可活杀现宰,速冻冰鲜,送货上门。此前有媒体记者曾在疫情发生后对该市场进行暗访,见到不少商家仍在贩卖野生动物,现杀的野鸡和兔子随意摆放。这家市场里还能买到活的蛇、鳄鱼、娃娃鱼、狗、羊、蛇,以及宰杀好的野兔、刺猬等,不知是真野味,还是养殖的。
而这次,武汉肺炎等蔓延,也是因为有人贪恋一口本不属于食物的东西,而招来的恶果!
残酷的传染疫情背后,是一场残酷的猎杀行动,是一曲野生动物的悲歌。
三野味好吃吗?普通中国人一说起野味,通常会形成两种观点,一是味道好,二是大补,总觉得食物原生态的就是最好的,在这种观念的推行下,才会有人不断地尝试野味。这种错误的观念现在必须要进行纠正了。野生动物味道并不好吃,也不适合食用。根据广东省林业局的调查数据,45.4%的人以为吃野味可以弥补“养分”,37%是出于猎奇,12%人是为了显富。吃野味进补,是最荒唐的养生方法,比如野猪、蛇、果子狸、穿山甲,会带着多种细菌和寄生虫,有的还是剧毒,很多人吃过果子狸就会发烧。年,吃果子狸结果吃出了非典,17年后,又是吃野味这帮人,在武汉吃出了冠状病毒肺炎。如果人类没有敬畏之心,在吃遍地球每个角落的同时,也就将自己的身体向每个角落里的病毒敞开了怀抱。这一切,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那样: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最初的成果又消失了。是时候,学会爱护动物,与野生动物和平相处了。是时候,学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了。1月21日,红星新闻采访了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瞿明胜博士,希望从“野生动物与病毒传染的关系”和“病毒的传染与变异”两个角度了解到病毒传播过程中的相关知识。
不同病毒在不同动物宿主上表现不一样
记者:此前出现过不少从动物转移到人身上的病毒,它们最终在人体身上引发的症状都比较强烈,患者的痛苦程度也高。这些病毒在动物身上时,也会让它们拥有和人类类似的症状吗?
瞿明胜:不一定,不同病毒引起的症状不一样。比方说之前的SARS病毒,除人类以外的宿主有果子狸、蝙蝠,但是它一般不会引起动物宿主很明显、很严重的疾病,一般也不会引起宿主的死亡。如果它感染的这些动物死掉,那病毒就没法继续传染。所以,有些病毒一般不会导致动物宿主严重疾病,也不会致死。
再举个例子,狂犬病毒。发疯的狗可能是感染了狂犬病毒,狗会死亡,狂犬病毒如果传染到人身上,未经有效治疗的话,人会死亡。所以,不同的病毒在不同宿主身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还有通过蚊子传播的乙脑病毒。这个病毒不会对蚊子生存造成很大影响,但它感染到人体却会使一些人出现脑炎,如果脑炎发生在儿童身上,还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
“吃野味”如何感染人?
可能接触到感染病毒活体动物分泌物
记者:此前,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疫情流行或与食用野生动物有关。但所谓“吃野味”多为熟食,一般病毒在高温条件下难以存活,它们是如何感染到人的?
瞿明胜:因为人接触了活体动物。之前出现过的H7N9禽流感病毒,就是因为感染者接触了活禽。这些感染者或者是在菜场卖活禽,或者是购买活禽从而接触了禽流感病毒。
这次病毒的疑似发源地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这里的活体动物应该不少,尤其是野生动物。动物也要呼吸,也会咳嗽和打喷嚏,也有分泌物。人类通过呼吸道或手接触到了感染病毒的活体动物,然后又接触到它的分泌物,通过呼吸或用手摸自己的鼻子或者嘴巴,病毒就传到人的身体里面去了。
很多病毒都是可以通过密切接触来传播。比如年的SARS冠状病毒,它不但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它还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从医学上讲,这叫粪口途径传播,就是说病人的粪便尿液中会存在病毒,如果健康人不小心接触到了患者的排泄物,就会非常容易受到感染。这个道理对野生动物也是一样:一个野生动物商贩,肯定会经常接触动物的排泄物,然后病毒通过排泄物传播到人手上,那它就很容易感染到人体了。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个RNA病毒
更易发生变异
记者:传染行为对病毒来说有什么意义?
瞿明胜: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最简单生命体。无论是感染人类的、还是感染动物的,抑或是感染植物的病毒,他们感染宿主只有一个目的——复制自己,产生子代病毒。但问题是,有一些病毒在复制自己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动物或人的死亡;而另外一些病毒,则可以跟人和谐相处,不会致病或致死。
记者:病毒在经过多度传播以后,可能会发生变异,为什么?病毒主要有哪些层面的变异?
瞿明胜:病毒结构很简单,它没有细胞结构,就是一个核酸(DNA或RNA)长链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先从人体细胞开始说,人体细胞在复制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异,主要是细胞的DNA发生变异。但是人体细胞是一个比较精密的机器,一旦变异发生会很快校正回来,所以人体细胞的变异率其实非常低。人是高级动物,人体运行机制会确保细胞在复制过程中不发生错误。
但是病毒不行,因为病毒非常简单,是最原始最简单的生命体,所以很容易发生变异。比如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它是一个RNA病毒,本身就比DNA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而病毒究竟如何变异,则是由它的基因所决定的。
具体到变异的内容,主要有四点:
第一点,致病性的强弱。以禽流感为例,其实以前年之前,在鸟类里面也曾发现过H7N9禽流感病毒,只不过它毒力比较弱,在野鸟家禽之间流行。该病毒在年发生了比较复杂的突变,变成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不但能感染禽类致死,也能感染人致死。
第二点,感染宿主的变化。我们都说H7N9是“禽”流感病毒,那所谓的禽流感病毒它原本是只感染禽类的,一般不会感染到人。但如果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后,它就能够感染人。
第三点,耐药性的变化。目前还是有一些抗病毒药物的,比如拉米夫定、阿昔洛韦等。如果病毒很笨的话,人类一上药物它们就会死掉,但病毒也需要生存和复制自己,它们并不笨,它们会在药物的选择压力下发生变异,产生耐药性。这样的话人类再用相同药物去治疗就没有效果。举个简单例子,曾经发现金刚烷胺这种药物可以抑制流感病毒,但是年之后,我们发现了所有的H7N9禽流感病毒都对金刚烷胺产生了耐药性。
第四点,对适宜环境的变化。人体内的温度是37度,所以大部分致病病毒的最适宜温度也是37度。但有时候,病毒会发生一些变异,导致它的最佳适宜温度有所下降。这种变异,人类会将它利用起来加以改造,使病毒成为疫苗。比如某个病毒,在30度的时候大量复制,但是在37度的人体就不复制,这样的话我们改造这种病毒成为疫苗,把它注射进人体之后,病毒在人体内不复制,但是可以作为疫苗使人产生免疫应答,从而产生保护作用。
多难兴邦
让我们一起努力
早日打赢
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祝大家过个平安年
来源
央视新闻、一席、红星新闻等
编辑
向颖
在这里,见证教育无限可能!
新浪微博:
教育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