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妥昔单抗:
①用于复发或耐药的滤泡中央型淋巴瘤的治疗。
②用于CD0抗原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时,应与标准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联合治疗。
实践中利妥昔单抗的应用并不仅限于上述适应证,理论上表达CD0的B细胞淋巴瘤均可应用利妥昔单抗,如套细胞淋巴瘤、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等,已经有很多临床证据改善了疗效。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脂症。1年前曾因前列腺癌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目前长期服用辛伐他汀10mgqn,阿司匹林81mgqd。生于美国,从电视行业退休,育有子。无吸烟、饮酒、药瘾史。近0年来无旅游及饲养宠物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T38.3℃,背部皮肤见水肿性斑块及丘疹,伴水泡样变(图1)。图1:背部的皮疹辅助检查:1.血常规:WBC1.6×10^9/L,N%:70%,L8%,EO%,N1.1×10^9/L;HB19g/L;PLT×10^9/L,较前无明显变化。.胸部、腹部、盆腔CT:左肺上叶片状毛玻璃影,小叶中央结节伴线状分支影(树芽征)。无淋巴结病变(图)。图:胸部CT冠状位:左肺可见树芽征及毛玻璃浸润影入院后考虑病毒感染及肺炎可能,予伐昔洛韦+头孢吡肟抗感染治疗。治疗后仍有高热,皮疹蔓延至手部及腿部,并出现干咳。进一步检查示:CRP:10.3mg/L血、尿、皮疹疱液培养:阴性。病毒相关检测:VZV、HSV、CMV、EBV、HIV、腺病毒,均阴性。结核检测:T-SPOT、PPD试验、痰菌培养,均阴性。其他病原体检测:莱姆病、埃立克体、弓形虫、巴贝西虫、球孢子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G试验、GM试验,均阴性。皮肤活检:轻度乳头层水肿,密集弥漫性间质性皮炎,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图3)。未见皮肤白血病表现。革兰氏染色,PAS染色,抗酸染色均未发现病原体。细菌和真菌培养阴性。标本送分枝杆菌培养。图3:皮肤活检:HE染色示轻度的乳头水肿,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间质性皮肤病,符合急性中性粒细胞皮炎诊断Sweet综合征,予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1小时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出院后予强的松80mgqd维持治疗,停用抗微生物药物。天后患者再次发热,由于Sweet综合征需治疗数周后起效,故继续强的松治疗,门诊随访。第二次入院:首次住院后3周,因发热(热峰40.6℃)、皮疹恶化、干咳、盗汗至急诊。诉近1月内体重减轻9Kg。体格检查:恶病质,大汗,全身不适。T39.1℃,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腹部无内脏肿大,皮肤水泡较前减少,略硬化(图4)。图4:出院3周后患者背部皮疹血常规:WBC1.19×10^9/L,N%:86%,余较前无变化。胸部CT:树芽征基本消失,新发隆突下,气管旁及肺门淋巴结肿大,未见肺实变,毛玻璃影或可疑肺部结节。复查病原学检查:同前,无阳性发现。考虑到感染性疾病可能,激素逐渐减量后停用,查PET-CT示锁骨下及纵隔淋巴结肿大,伴隆突下区域代谢增高(图5)。图5:PET/CT示纵隔淋巴结肿大予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纵膈镜检查,纵隔淋巴结活检。灌洗液细菌、真菌、抗酸杆菌检查阴性。淋巴结活检示坏死组织内含成串丝状微生物,抗酸染色阳性(图6),PCR示结核分枝杆菌群DNA。图6:隆突下淋巴结见大量抗酸杆菌(紫色)予异烟肼,利福喷丁,乙胺丁醇,吡嗪酰胺联合抗结核。体温迅速下降,病情好转后出院。数周后,血培养及痰培养回报示敏感结核分枝杆菌,皮肤活检培养未发现分枝杆菌。第三次入院:出院后3周,患者因低血压,房颤伴心室率增快,发热再次住院。生命体征:T:38.℃,R:bpm,BP:85/55mmHg。住院后予广谱抗菌药物,病情稳定。再次复查病原学检查,无阳性发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正常。重复胸部CT示淋巴结较前更为肿大。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后病情无改善,诊断考虑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数日,治疗后病情快速好转,出院后强的松逐渐减量,继续抗结核,无需进一步治疗毛细胞白血病。病例学习Sweet综合征是一种急性病变,表现为发热伴嗜中性粒细胞皮肤病。其可能的诱因,包括药物、感染、炎性肠病、妊娠、肿瘤及其他疾病。特征性改变,包括痛性炎性结节、丘疹及斑块,常伴有周身不适感、关节痛、肌痛、头痛。真皮水肿可能会导致皮疹的假性水泡样改变,正如本例中病人的皮疹。Sweet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超敏反应有关,为机体在感染、肿瘤等疾病的刺激下,大量释放包括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内的细胞因子,导致嗜中性粒细胞激活并向皮肤内异常迁移所致。本例病人同时满足了两条主要标准及三条次要标准,因此一开始诊断为Sweet综合征。尽管Sweet综合征常与血液系统肿瘤相关,但鲜有与毛细胞白血病有关的Sweet综合征报道。因此,应当注意考虑可能导致患者目前情况的其他疾病。尽管彻底细致的病原体血清学检查无阳性发现,但对于一个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而言,感染性疾病仍然是要优先考虑的诊断。本例患者具备多条导致免疫抑制及感染的高危因素:①基础的肿瘤性疾病②使用克拉屈滨耗竭T细胞③应用糖皮质激素④应用利妥昔单抗耗竭B细胞。尽管PET/CT并非发热待查病人首选检查,但对于复杂病例仍应考虑进行PET/CT。每个患者都应该进行病原学检查,如皮肤活检及培养,以排除细菌、真菌或其他感染性因素。除此以外,该病人还进行了PPD试验及T-SPOT试验,结果都是阴性。尽管这两项检查对于诊断结核感染非常有效,但无法区分活动性与潜伏性感染。结核T-SPOT值多少?
啰嗦探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