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的:了解麻风病的皮肤和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当遇到不痛不痒的慢性皮损时应提高警惕,及时转诊到专业防治机构。
本期内容中大量图片来自网络和同道课件,仅作学术交流。
麻风病(leprosy)又称Hansen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如治疗不及时,有可能造成眼、面、手、足的残疾。
一、历史
《五十二病方》冥病;《黄帝内经》疠,“疠者,荣气热附,其气不清,固使鼻柱坏而色败也,皮肤疡溃”;《孔子家语》恶疾;年云梦古墓,秦简,墓主人喜,管司法,疠律,定罪有疠,水淹或生埋,嫌疑犯未定罪有疠,迁疠所,集中杀死;宋朝《太平圣惠方》麻风;《医宗金鉴》大麻风。
二、病原学
《医宗金鉴》总属天地疠气,感受不觉,未经发泄,积久而发。
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leprae)
革兰染色阳性,抗酸染色阳性。
A光镜下。麻风杆菌是唯一感染神经组织的细菌。(倍)B扫描电镜下。C投射电镜下。
三、传染和流行
传染源:人是唯一传染源,特别是未经治疗的多菌型麻风病人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飞沫的呼吸道吸入和长期密切的皮肤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人体对麻风杆菌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决定了是否发病,何种类型。正常成人一般感染后不发病。上下代传远大于夫妻互传。“先天禀赋不耐,后天疠气侵袭。”
高发地区:云贵川藏,问诊注意外地输入病例。
发病人数:年在全国26个省份共发现麻风病患者例,其中新发病例名,复发病例84名。
四、麻风病分类
1、光谱免疫分类(五级分类法)
结核样型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中间界线类BB界线类偏瘤型BL瘤型LL
(未定类麻风IL)
2、根据皮肤涂片查菌结果,可分为多菌型(MB)和少菌型(PB),用以指导治疗。
五、临床表现
·皮肤损害
·外周神经损害
·另外还有眼、耳鼻喉、淋巴结、肝脏、睾丸、骨骼、关节、肌肉的损害。
1、皮肤表现:
皮损形态多样: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水疱、溃疡、萎缩、瘢痕、角化、鳞屑等。
皮肤附属器侵犯:表现为头发、眉毛、睫毛脱落、腋毛、阴毛脱落,皮损处闭汗、毳毛脱落。
免疫区:内缘高,外缘渐平
眉毛脱落
脱发
狮面容
但是,并非出现狮面都是麻风
瘤型麻风
蕈样肉芽肿
利什曼病(皮肤黑热病)
结节病
毛囊黏蛋白病
毛发上皮瘤
回状颅皮
皮肤白血病
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
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
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
硬化性粘液水肿
多发角化棘皮瘤综合征(Grzybowski型)
皮肤鱼鳞病样干燥脱屑
溃疡
原发:1麻风杆菌导致的,2二型麻风反应的溃疡。
继发溃疡:血管神经营养障碍性的
长期溃疡导致鳞状细胞癌
2、周围神经症状
形态改变:神经粗大(尺神经、耳大神经、腓总神经最常见)、脓肿、钙化。
注意左右对比。
功能障碍:
浅感觉障碍:温觉,痛觉,触觉。
怀疑麻风,皮肤感觉试验要做两处,一是皮损,棉絮,二是手足因胼胝厚用圆珠笔。
运动障碍:肌肉萎缩或瘫痪所致,表现为爪形手、足下垂、面瘫等。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皮肤干燥、闭汗(汗腺)、手足发绀、温度降低、肿胀(血管)。
3、其他损害
眼、耳鼻喉、淋巴结、肝脏、睾丸、骨骼、关节、肌肉的损害。
六、辅助检查
麻风的线索从任何不疼不痒的慢性皮损开始!
1.皮肤涂片查菌
2.组织病理抗酸染色
七、诊断
1.皮损伴感觉障碍
2.周围神经粗大
3.涂片或病理组织中查到麻风杆菌
4.组织病理呈麻风特异性改变
确诊条件:以上4项必须有2项或以上方可诊断。
八、治疗
氨苯砜,利福平,氯法齐明
对于少菌型和多菌型麻风患者,分别给予6个月少菌型和12个月多菌型方案的联合化疗。
早诊早治可避免畸残,规范治疗可完全治愈。
九、管理
胡锦涛主席接见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刘振华同志
麻风病防治核心知识
一、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二、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的呼吸道吸入和长期密切的皮肤接触传播。
三、绝大多数人对麻风病具有免疫力,发病率低。
四、麻风病早期症状是浅色或红色皮肤斑片,常伴感觉丧失。
五、怀疑患麻风病,应当尽早到专业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皮肤病防治所(站))就诊。
六、早诊早治可避免畸残,规范治疗可完全治愈。
七、国家对麻风病的诊断和治疗实行免费,报病有奖。
山东政策:病史1年之内,无可见性畸残病例,一经确诊,为首先怀疑诊断人员奖励元;其中元为现金,元资助其参加学术活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