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弓是脚的重要结构,有了足弓使足类似弹簧富有弹性,既可吸收地面对脚的冲击力量,又可锁定中足关节,使脚变得坚硬,更好地推动人体行走活动。足弓的发育异常引起各种足踝的畸形,平足被大家所熟知,指站立时足弓的塌陷,中足内缘和地面的间隙消失。高弓足则与之相反,足纵弓异常增高且不因负重而降低到正常的畸形被称为高弓足。高弓足常表现为足弓明显增高,前足相对于后足是跖屈(向下)的,足趾相对背伸的,跖骨基底、楔骨和舟骨等中足部背侧骨性隆起,有的还有爪形趾畸形、后足内翻,足跟不着地的马蹄足表现。(如图1、图2高弓足与正常足外观)为什么会出现高弓足,多数是跟神经肌肉性疾病继发的下肢肌力增高或肌力不平衡引起,比如脊髓栓系综合征、脑瘫、遗传性感觉运动性神经病Charcot-Marie-Tooth(CMT)。创伤也可引发。
图1高弓足外观
图2正常足外观
高弓足怎么自我检查
高弓足的自我检查顾名思义就是观察足弓的形态,明显的畸形很容易判断,病人自觉“我的脚短胖短胖的,足弓很高,足背凸起来”。临床上判断高弓足的标准并不复杂,多数情况下可通过肉眼判断出足弓高,可以看到在负重(站立)时足内侧足弓增高,足底接触地面面积减小(如图3)。影像学评估,比如M′eary角增大、Hibbs角增大等(如图4)。因为对高弓足的不熟悉,部分患儿是发现其他问题来就诊的,比如足或踝关节疼痛、足外观畸形,经查体而发现的高弓足。
图3足印检测图示
图4高弓足影像学评估
1、M′eary角测量距骨中轴线与第一跖骨中轴线的夹角,用于评估前足畸形。正常范围在0-5度,5-10度提示轻度足弓增高,大于20度提示严重足弓增高。
2、Pitch角,测量跟骨中轴线与地面的夹角用于评估后足畸形。正常范围在16-29度,大于30度提示后足高弓畸形。
高弓足的危害
高弓足的发病率不高,早期可能没有出现疼痛,轻度的高弓足可以先观察不作干预,定期随访。畸形比较严重的患者困扰在于足纵弓没有充分的支撑身体的重量,穿鞋时中足空虚,站立时稳定性差容易摔跤,并且无法缓冲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走路脚容易出现疼痛。单纯高弓足表现的足跖曲(向下)、内翻、无法正常负重行走、步态异常,造成足部负重失衡,不该出现应力集中的地方出现了应力的集中,比如前/中足外侧。应力集中处常表现出痛性胼胝(如图5、图6;注:胼胝俗称“老茧”)。甚至看似跟足相关性不大的部位出现问题:膝关节、髋关节甚至脊柱疼痛,踝关节内翻,膝关节代偿性外翻造成膝关节的问题等。
图5痛性胼胝
图6足底胼胝溃疡坏死
高弓足的治疗
每次行走的疼痛、外观的畸形、没有合适的鞋穿等等的痛苦,这部分患者治疗欲望很强。手术对于病人来说多少会谈虎色变,问道“医生,高弓足可以保守治疗吗?”轻症的可以保守治疗,通过佩矫形鞋缓解症状。或者对暂不适合手术的孩子,通过矫正鞋延缓畸形的发展。对保守治疗无效、疼痛、皮肤破溃、影响行走、畸形愈发严重的,应该及时干预。高弓足的矫正得通过仔细查体得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早期能通过简单的手术治疗,到后期由于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多数情况下畸形越来越严重、僵硬,矫正困难,需要比较大的手术,治疗效果不如早期。
高弓足术后康复锻炼与预后
术后康复锻炼主要取决于术式,如果做了肌腱手术一般石膏固定6周,期间以活动足趾和临近的未固定关节膝关节为主。石膏拆除后踝泵锻炼(如视频1):先是被动的足部背伸,然后进行主动踝泵训练,再开始负重行走。
视频1踝泵锻炼
如果还做了截骨手术相对来说负重行走的时间就要延长到术后7-8周。高弓足做完手术之后,患者的满意度往往是很高的。(如图7-13视频2)
视频2高弓足手术前后对比
图7双侧高弓足治疗前
图8左侧高弓足治疗后
图9右侧(非手术足)
图10左侧(手术足)
图11双侧高弓足治疗前
图12左侧(外翻的跟足)右侧(内翻的跟足)
图13
文字编辑:羊YY
文字排版:喵喵怪
责任编辑:小青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