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内翻畸形是指足不同程度旋后、内翻,体重传至足的外侧缘而内侧缘离开地面
足内翻原因:
(1)多为先天畸形
(2)在脑性瘫痪患儿中,因腓骨长、短肌肌力弱,不能对抗其拮抗肌而导致的后天性足内翻畸形
(3)由于腓骨长短肌瘫痪引起行走和站立时仅能以足外侧负重和着地,脚向内侧翻倾,跟腱也向内侧偏斜
足弓畸形:是指平足和高弓足,临床上平足明显比高弓足多见
1扁平足
(1)原因:是由于支持足弓的蚓状肌、跖方肌、??短屈肌、骨间肌和屈趾短肌过弱、加上跟骨软骨骨化滞后,没有机会得到适时的发育。随患儿年龄增大,使过重的体重压在过弱的足弓上,导致足弓的塌陷,伴有外翻者称其为扁平外翻足。
(2)临床检查:在不负重的情况下触摸足弓,可感到足弓松软;屈趾功能很弱或无,站立时可见足弓扁平、外翻或踝关节趾屈。
(3)治疗注意点:要在患儿还没有发育至站立位之前进行足弓的锻炼,使其足弓的发育和体重增加相适应。
2高弓足
(1)原因:高弓足是由于支持足弓的蚓状肌、跖方肌、??短屈肌、屈趾短肌、屈趾长肌和??长屈肌紧张或痉挛,造成趾骨与跟骨间的距离缩短,使足弓拱起,即高弓足
(2)分类:1)单纯性高弓足:主要是前足部有固定的趾屈畸形,第1和第5跖骨均匀负重。足内、外侧纵弓呈一致性增高,足跟仍然保持中立位或者有轻度外翻
2)内翻型高弓足:只有前足部内侧列即第1、2有跖骨的跖屈畸形,使足内侧纵弓增高,而外侧纵弓正常。在不负重时,第5趾骨容易被抬高至中立位。第1跖骨因有固定性跖屈而不能被动背伸至中立位,并有20°~30°的内旋畸形。多有爪状趾,足底负重区软组织增厚,胼胝体形成和疼痛。
3)跖屈型高弓足:多继发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手术治疗后。此型除前足呈固定性跖屈畸形外,其后足、踝关节也有明显的趾屈畸形
4)跟行性高弓足:也称仰趾足,因腓肠肌、比目鱼肌肌力减弱,相比之下拮抗剂作用增强,跟骨处于背伸状态,前足部固定于跖屈位。表现为走路时只用足跟,足的前部不与地面接触。伴外翻时成为外翻跟行足。多见于末梢神经麻痹,如脊髓灰质炎等。
对于脑瘫患儿,在临床上更多见于因实施不当的跟腱延长手术,使其过度延长;或者是在胫神经肌支切除过度后,减少了对抗伸踝肌痉挛的力量而发生仰趾畸形。仰趾足明显减弱踝关节和膝关节的稳定,严重影响站立行走功能。各型高弓足前足均有固定性跖屈畸形。在早期足趾多正常,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足趾向后退缩,趾间关节跖屈,跖趾关节过度背伸,出现爪状趾畸形。
(3)危害:使足弓失去弹性,当患儿站立时,足部僵硬,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小,因而采用足内、外翻来代偿
(4)临床检查:在不负重的情况下触摸足弓,可感到足弓紧张;站立时可见踝关节跖屈。
3痉挛性??外翻畸形
痉挛性??外翻畸形,除了??长伸肌与??内收肌的痉挛原因外,通常继发于尖足内翻、跟骨外翻或胫骨向外牛庄。当足旋前时,??趾被动外展,形成??外翻。??长伸肌的肌腱半脱位到第一、二跖骨之间,在此位置成为??趾的一个主动的内收肌。当足外翻时,源于腓骨肌健鞘的??内收肌起点移向外侧远端,因此更加重了对??趾畸形的影响。
4矫正方法:
(1)牵伸技术
1)患儿取仰卧位,治疗师将患儿的下肢外展、外旋后,一只手拖住患儿足跟部,另一只手握住患儿的足外侧缘,向外侧牵伸踝关节周围肌肉,然后在使踝关节保持正中位,后再向外侧牵拉,反复进行。牵拉过程中不可过度用力,以防止肌腱的拉伤
2)患儿维持蹲位,可给其玩具玩耍,治疗师控制患儿的双侧单腿部位,将其双足固定于外展、外旋位,使双足底完全着地,尤其注意足内侧缘着地并负荷体重,同时避免尖足。通过这样的体位来抑制足内翻
(2)抑制技术
将两块斜型长三角板低的一面对齐,让患儿在上方行走,促通足内侧缘着地并参与负荷体重,可起到抑制足内翻的作用。为了安全可以在平衡杠内进行
(3)关节松动技术
患儿俯卧位,膝关节屈曲,治疗师一只手握持其踝部,另一只手虎口部位抵在其足跟部位向腓骨侧摆动踝关节(足外翻者向胫骨侧摆动)
也可以两只手分别握持足掌部和足跟部,进行上述的摆动活动
(4)经皮易化技术
患儿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托起患儿的一侧足跟部,另一只手对患儿足外侧皮肤采用快速刷擦进行刺激,促进踝关节外翻,抑制其足内翻。
纠正前
纠正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