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世君、彭晓枫、李家锋、林涛、崔华、陈瑜
作者单位:医院临检科
月月年年岁岁朝朝暮暮,一波波的抗酸染色,让我们在一片蓝色的海洋中一直偶有紫红色的惊喜。痰液、纤支镜涂片、尿沉渣等等临床上送检的各式各样的需要抗酸染色的标本,不断地被我们收集来做示教片。就如以下这些图片。
其实每次在标本中找到这样的抗酸染色阳性细菌,内心都是比较狂喜的,终于找到这个“闹事份子”,送交临床查办。年8月30日,在一片蓝色天空中,我们发现了不一样的烟火。
做为一名小字辈,哈哈哈哈,找到这样的抗酸染色阳性细菌,依旧保持着喜悦的心情,悠悠然在报告上“抗酸染色阳性(4+)”,心中暗喜,就这样的姐都不用数了,直接顶格报。兴奋中立即向资深一姐和一哥炫耀,这么好看的抗酸染色还是生平第一次见啊。一姐立马提出细菌这么密集,染色不均一,与以前看见的痰液、纤支镜标本里面的抗酸杆菌大不同。一哥看了以后慢慢冒出一句“密集成球团状,菌体点状,像麻风啊”。“麻风!!!”,Oh,mygod.以前只从教科书上学过的细菌出现了!
患者男,25岁,因“反复发热伴全身皮疹1年多”,门诊以“发热、皮疹原因:成人Still病?感染性疾病?”入院。1年前患者手术切除治疗“多发肠绒毛状息肉性腺瘤病”。此次患者慢性起病,病史长,病程长,有反复发热、皮疹,全身多处关节疼痛,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促不适。外院多次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明显升高。体格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情况尚可,心肺腹查体无特殊,全身散在皮疹及皮下结节,主要集中于四肢躯干部,结节红肿,局部有压痛,右侧小腿处结节融合,局部皮温升高,质地柔软。病人此次入院体温不高,无咳嗽、咳痰,查体双肺呼吸音清,外院胸X片未见明显异常,故暂不考虑结核病。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WBC15.71G/L,Neut%85.2%,Lymph%7.4%,Eos%0.10%,Neut#13.39G/L,Mono#1.13G/L,Eos#0.01G/L,Hbg/L,HCT39.60%,PDW12.30%。AST10.75U/L,TP60.87g/L,ALB37.96g/L,PA90.53mg/L,IgG10.60g/L,IgM0.80g/L,IgA1.g/L,铁蛋白.20ng/ml,RF阴性,ESR19mm/h。胸部CT:双肺CT平扫未见异常;左侧腋窝淋巴结大;脾大。皮肤活检,同时行淋巴结细针穿刺活检术。结果:皮肤破损分泌物抗酸染色阳性4+;右小腿破损处细胞病理报告找到大量球团状抗酸杆菌;左侧腹股沟淋巴结化脓性炎症,找到大量球状抗酸杆菌,倾向麻风病淋巴结炎。确诊为麻风病。入院时患者否认有传染病和传染病接触史,直至疾病确诊后再反复追问,才承认已于当地确诊麻风病,并服用过某种药物1月后感全身不适自行停药。转至传染病院就诊。
麻风(Leprosy)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感染,属于丙类传染病,该致病菌是年由Hansen首次报道,是一种革兰阳性、抗酸染色阳性的专性胞内寄生菌。该病常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感染麻风分枝杆菌后可在2-5年内发病,也可短至3月余或长达10年以上,其致残率达20%~30%,该病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我国目前总体处于低流行水平,但近年由于耐药菌株及人口流动增加等因素,某些地区散发病例有所抬头,但分布极不平衡,主要以云南、贵州、四川、广东为主。而对于高流行状态的贵州省,临床医师对于可疑病例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及早进行皮肤破损处分泌物或组织的抗酸染色和病理活检。医院的生物安全防护,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健康人群。
初见麻风,松弛的神经再次警惕,麻风就在我们身边,教科书上的任何疾病在实际工作中都是可能发生的,基础工作不容忽视,认真做好每一次检测,助力临床为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优质服务。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