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分枝杆菌属
■分枝杆菌属是一类细长微弯的细菌,因繁殖时有分枝生长趋势而得名。
■特点
1、细胞壁含有大量的脂类。
2、菌体不易着色,不易脱色,故采用抗酸染色,故又称抗酸杆菌。
3、无特殊结构,也不产生内外毒素。
4、所致感染多为慢性过程,破坏性病变。
5、种类多,对人致病的主要有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
第一节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结核病在上世纪40、50年代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60-80年代经过人们的努力,大大降低,80年代后期,发病率又有所上升,主要是因为耐药性的出现。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染色:菌体细长微弯,有分枝,排列不规则,多单个散在,易发生L型,抗酸染色阳性。
2、培养特性
■专性需氧,温度37℃,pH偏酸6.5-6.8
■营养要求高,罗氏培养基(蛋黄、甘油、天门冬素、马铃薯、无机盐、孔雀绿等)
■生长缓慢,18h分裂一次,2-4W形成R型菌落,“菜花样菌落”,乳白色干燥不透明,表面呈颗粒结节,边缘不整
3、抵抗力强:抗干燥,抗酸碱,抗化学消毒剂,对湿热和紫外线敏感,对抗结核药(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
4、结核杆菌多种性状可发生变异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等。菌落变异由粗糙型变成光滑型。
毒力变异:卡介苗:年两位科学家将有毒的牛型分枝杆菌接种在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代传代获得的减毒菌株,即卡介苗(BCG)沿用至今。
二、致病性
结核杆菌无侵袭性酶,不产生内、外毒素,其致病性主要由于细菌繁殖引起炎症;菌体成分;代谢产物毒性作用;抗体对菌体成分产生免疫病理损伤。
■致病物质:菌体成分。
1、脂质——存在细胞壁,占菌体干重的20-40%,
①磷脂②脂肪酸(索状因子)③蜡质D(分枝菌酸+肽糖脂)④硫酸脑苷脂和硫酸多酰基化海藻糖
作用:引起结核结节,慢性肉芽肿及组织细胞干酪样坏死等病变
2、蛋白质
其中最重要的是结核菌素,结核菌素+蜡质D——迟发型变态反应。
3、多糖、核酸和荚膜
■所致疾病:结核病
■传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和破损的皮肤粘膜。
(一)肺部感染
1、原发感染:常见于儿童,也称外源性感染。
特点:特异免疫没有建立,故局部病变较轻,但易扩散
结局:机体抵抗力强:形成结核结节→纤维化→钙化→自愈(但病灶内常有细菌的潜伏)
机体抵抗力差:活动性肺结核→干酪样坏死
全身播散→粟粒样结核
(2)继发感染——常见成人(原发病灶——内源性感染)
特点:局部病变重,但不易扩散
一般局限于肺部,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可形成空洞和开放性肺结核
(二)肺外感染
部分肺结核患者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可经血液、淋巴液侵入肺外器官,引起相应的脏器结核,如脑、肾、骨等。痰菌被消化道咽入,可引起肠结核等。
三、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人类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高,发病率低,说明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有较强的免疫力,细胞免疫为主。细胞免疫与迟发性超敏反应并存,像干酪样坏死和液化空洞的形成都与迟发性超敏反应有关。
结核菌素试验:
■原理:人类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后,产生免疫力的同时也会产生迟发性超敏反应,将结核菌素注入皮内,观察有无超敏反应的发生,判断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
■试剂两种:①旧结核菌素(OT)
②纯蛋白衍生物(PPD)—PPD—C,BCG—PPD
■方法:前臂皮肤注射,48-72h后观察结果
■结果:
→红肿硬结>5mm,阳性(>15mm,强阳性)
→红肿硬结<5mm,阴性
■意义:
→阳性:感染过,或BCG成功,有免疫力
→强阳性:现在活动性
→阴性:没有感染过/未接种BCG
→假阴性:
①感染初期,老年人,严重结核合并其它传染病
②使用免疫抑制剂
③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
四、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取标本—涂片染色—分离培养—动物实验/核酸或抗体检测
接种疫苗预防,治疗早期联合大量使用抗结核药物。
第三节麻风分枝杆菌
是麻风病的病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其大小、形态、染色均与结核杆菌类似,呈束状排列,多存在于细胞内——麻风细胞(有大量麻风杆菌存在的感染细胞,呈泡沫状)。目前人工培养尚未成功。动物模型:犰狳,对该菌高度易感,接种后引起瘤型麻风。人对该菌抵抗力强,接触者仅少数发病。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类为唯一宿主和唯一传染源,致病因素不清
■传染源:病人(瘤型麻风病人通过皮肤黏膜及外分泌液向外排菌)
■传播途径:皮肤、黏膜、呼吸道及密切接触传播(家庭内传播多见)
■潜伏期:2-5年,长者数十年
■特点:潜伏期长,发病慢,病程长的慢性传染病
■麻风病变可分为四型:
1、瘤型麻风:(恶性麻风)
→侵犯部位:皮肤黏膜、神经及内脏
病变中大量麻风细胞
→传染性强:分泌物中大量麻风杆菌——开放性麻风
细胞免疫缺陷(麻风菌素试验阴性)
→免疫状态:体液免疫正常(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
→病变:肉芽肿,麻风结节
→临床表现:“狮面容”,病情严重,逐渐恶化。
2、结核样型麻风(良性麻风)60-70%
→侵犯部位:皮肤、周围神经
→传染性小——病变处少见麻风细胞及麻风杆菌
→免疫状态:细胞免疫接近正常(麻风菌素试验阳性)
→病变: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皮肤——边缘清楚的红色斑疹,由于细胞浸润变粗、变硬——可触及,外周神经出现感觉功能障碍
界限类
未定类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涂片,结合病史可诊断
早期发现、早期隔离、联合用药治疗
第四节非结核分枝杆菌
■除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
①对酸、碱敏感,对常用抗结核药耐受
②多存在于环境中
③条件致病菌(机体抵抗力下降),主要引起肺部结核样病变,皮肤溃疡,淋巴结炎等。
·end·
—医者盟资料库—
如果喜欢,就分享到朋友圈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