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28日是第65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31届“中国麻风节”,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工作处于关键时期,我们应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将消除麻风病危害工作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加速推进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力争让每一位麻风病患者得到及时发现和治疗,早日康复,融入社会。
1、究竟什么是麻风病?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具有早期症状隐匿、潜伏期长、易导致畸形和残疾等特点。麻风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呼吸道、破损的皮肤与黏膜和密切接触等,以家庭传播为主。麻风病是一种古老的、曾在世界范围流行甚广且危害较大的传染病。长期以来,麻风病都被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可怕的外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水平的发展,虽然长期的隔离已不复存在,但因为人们对麻风病的不解和恐惧,很多麻风病人还处在心理上的隔离之中。
2、麻风病是如何发生的?
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粘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粘膜排出体外,其它在乳汁、泪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风杆菌,但菌量很少。
3、麻风病有哪些症状?
麻风杆菌侵入机体后,一般认为潜伏期平均为2~5年,短者数月,长者超过十年。(一)结核样型麻风: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较强,麻风杆菌被局限于皮肤和神经。(二)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本型发生的与结核样型相似,为斑疹和斑块,颜色淡红、紫红或褐黄,边界整齐清楚,有的斑块中央出现“空白区”或“打洞区”,形成内外边缘都清楚的环状损害,洞区以内的皮肤似乎正常。(三)中间界线类麻风:本型皮损的特点为多形性和多色性。(四)界线类偏瘤型麻风:本型皮肤损害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和弥漫性浸润等。(五)瘤型麻风:本型病人对麻风杆菌缺乏免疫力,麻风杆菌经淋巴、血液散布全身。
(六)未定类麻风:本类为麻风的早期表现,是原发的,未列入五级分类中,性质不稳定,可自行消退或向其它类型转变。
4、麻风病有哪些特征?
长期生疮、不痛不痒;红斑白斑、麻木闭汗;眉毛稀落、貌似醉酒;耳垂肥大、面有虫爬;皮肤干燥、肢端麻木;四肢筋粗、疼痛难忍;虎口无皮、手指变曲;小腿变细、吊脚跛行;嘴歪眼翻、口角下垂;足底溃烂、长期不愈。
5、怀疑得了麻风病,怎么办?
麻风病的早期症状隐匿,最常见的是皮肤上的损害,并且常伴有麻木、不出汗等特征,患者还会因为神经疼痛被误诊。如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中有麻风病患者或长期密切接触过麻风病患者,则患麻风病的风险较高,建议定期体检。如怀疑自己得了麻风病,可以到永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防治科进行咨询。
6、消除麻风病危害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研究表明,麻风病发病率低,绝大多数人都有免疫力,只有及早发现和规范治疗,是可以完全康复的。即使患病,麻风病患者坚持服用抗麻风药物一周,能够杀死体内95%以上的麻风杆菌,基本不具有传染性。同时,经过规范治疗,麻风病可以完全治愈。目前,国家对麻风病的诊断和治疗实行免费政策,部分畸残患者还可以通过手术进行康复或部分康复。
但是,由于社会歧视、患者病耻感强及基层防治水平和能力有限等原因,部分患者不能及时被发现和治疗,甚至在发现时就已出现了难以逆转的神经损害,导致严重畸残。这些患者即使通过手术康复,感知功能也难以恢复。因此,及早发现和规范治疗是麻风病人康复及预后好坏的关键。麻风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漠视和偏见,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而努力,只要我们携手共进,这个理想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