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middot我为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4月25日是第36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年的宣传日主题是“及时接种疫苗,保障生命安全”。

4月25日上午,由中心副主任带队,我中心在县市政广场紧紧围绕宣传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海报、摆放展板、发放各类宣传资料、播放宣传音频、现场咨询等形式向群众大力宣传《疫苗管理法》,普及儿童预防接种知识,疫苗相关疾病预防及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及老年人接种的重要性,动员群众主动接种、及早接种。

通过此次活动,有效宣传了预防接种知识,使群众充分认识到了疫苗接种对预防传染病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营造了群众参与、支持预防接种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01

什么是预防接种服务

预防接种是把疫苗接种在健康人的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抵抗能力,得到对这种疾病的免疫。例如,接种卡介苗能预防结核病;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等。

02

为什么要开展预防接种?

通过给适宜的对象接种疫苗,使个体及群体获得并维持高度的免疫水平,逐渐建立一道免疫屏障,可达到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03

预防接种服务的对象是哪些人?

在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包括传染病人密切接触者、老年人等)。

04

预防接种服务的内容有哪些?

预防接种管理。医务人员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采取电话预约等多种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每半年对辖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核查和整理1次。

预防接种服务。根据国家免疫规范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在部分省份或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应急接种或疫苗强化免疫接种。

对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儿童进行处理和报告。

05

什么是国家免疫规划?

免疫规划是指根据国家传染病防治规划,使用有效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所制定的规划。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接种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卫生文明水平。目前,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麻风腮疫苗、流脑A群疫苗、流脑A+C群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等。这些疫苗可用于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等15种传染病。其中有的疫苗是在流行区才接种,如:钩端螺旋体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等。

06

怎样建立预防接种证?

预防接种证有什么用?

新生儿出生后一个月内家长尽早携带《新生儿首次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以及《出生医学证明》等材料,到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请领取接种证和建立儿童预防接种档案。接种证是个人规范接受免疫接种的记录和凭证。当儿童的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全部完成后,家长要长期保管好接种证,以备孩子入托、入学、入伍或将来出入境的查验,千万不要丢失。

07

儿童怎样接受预防接种服务?

家长或监护人按照儿童居住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通知上所指定的时间、地点,带领儿童并携带预防接种证,接受预防接种服务。

接种前,基层医务人员要核对儿童的预防接种证,询问儿童的健康状况,告知接种的疫苗品种和副作用。

在接受规定疫苗的预防接种前,医务人员会再次核对信息之后才可以给儿童注射。

儿童在注射后要观察半小时,没有问题方可离开。

医务人员与家长或监护人预约下次注射的疫苗种类、时间、地点。

08

什么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如何发现和处理?

异常反应是指使用合格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这种反应仅在个别人中发生,需要严密观察。如果出现高热、全身性皮疹等过敏反应以及其他异常情况,请及时向疫苗注射单位的医务人员咨询,医院就诊。

监制:张彩娥责编:马明洁编辑:王阳丹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eiyao.com/mfzz/8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