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1、霍城召开“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推进会2、霍城县举办“百年初心”党史知识竞赛3、“全民禁毒”让社会风清气正为中华体育拼搏
容国团“人生能有几回搏?”
日前,广州体育学院内,《拼搏之路》音乐歌舞剧正在排演,饰演容国团的学生演员发出这一声“搏”的大吼,让台下学子动容。这台讲述 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为中华体育拼搏的剧目,将在6月底上演。
广州体育学院教师孙鹏鹏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艺术形式,让师生感受容国团忘我的拼搏精神和坚定的报国之心,激励年轻一代不断奋进。
作为容国团的母校,广州体育学院近年来用心打造以容国团精神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传承容国团精神系列活动,引领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
容国团,年8月10日出生在香港一个海员家庭,早期在家乡广东珠海的一所华侨学校上学,年初转到香港的慈幼学校就读。其父容勉之是进步组织工联会下属的海员工会会员,容国团小时候常去工联会康乐馆打乒乓球。
年2月,容国团代表工联会参加全港乒乓球赛,与队友夺得男团、男单和男双 。当年9月,容国团作为港澳乒乓球队队员到北京、上海、杭州访问,亲眼看见祖国内地欣欣向荣的景象。两个月后,他毅然跨过罗湖桥,来到广东,开始在广州体育学院工作和学习。
年4月,容国团在广东省体育工作者跃进誓师大会上发出豪言:“3年内取得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 。”
年,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联邦德国的多特蒙德举行。容国团一路杀进男单决赛,对阵曾获世界 的匈牙利老将西多。决赛首局失利后,容国团连胜3局,夺得 。圣·勃莱德杯上 次刻上中国人的名字。
回国后,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 接见了乒乓球代表团成员。乒乓球热迅速在全国兴起。
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中日两队在男团决赛中相遇。已成为众矢之的的容国团先后负于荻村和木村。“下一场你准备怎么办?”有队友问。“人生能有几回搏?”容国团举双拳仰天长啸,“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容国团最终战胜星野展弥,中国队首获男团世界 。
年,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开幕,任女队主教练只有4个月的容国团率领中国女队击败日本女队,首捧考比伦杯。
“文革”动乱中,容国团蒙受不白之冤,受到迫害。年6月20日,他用自己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年,国家体委为容国团平反,恢复名誉。年,容国团被评为“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年9月25日,容国团获“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容国团的一生与拼搏相关,与中华体育获得的数个 紧密相连。如今,容国团的夺冠铜像立于广州体育学院的中心广场;学院乒乓球馆内,挂着一幅幅容国团拼杀时刻的图片。容国团喊出的“人生能有几回搏”,激励着几代中华儿女为国拼搏、顽强奋斗。
数风流人物
戏比天大忠心报国
常香玉在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南河渡村常香玉故居,一架名为“香玉剧社号”的米格—15喷气式飞机模型特别引人注目。“这是‘香玉剧社号’飞机模型,是常香玉家国情怀 代表性的体现……”讲解员为参观者讲述人民艺术家常香玉的一生。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年出生在河南巩义一个贫苦家庭,为了不当童养媳,9岁起随父学戏。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常香玉取百家之长,集豫剧之大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唱腔,形成了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常派艺术。
为了让戏“顺民心,反映时代”,常香玉和丈夫陈宪章一起,在改造传统题材的同时,积极演绎现代戏。所改编的《拷红》《白蛇传》《大祭桩》等传统剧目,成为常派艺术传世之作;《朝阳沟》《李双双》《红灯记》等现代戏的探索,让常派艺术焕发出新光彩。
从艺70年,常香玉共演出剧目多部,在舞台上塑造了红娘、白素贞、花木兰、佘太君、穆桂英、李双双等经典妇女形象,使豫剧从一个地方戏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戏比天大”、德艺双馨是常香玉一生的承诺和追求。常香玉和她带领的剧团一直坚持“三三三制”演出——三个月在农村,三个月在工矿,三个月在部队,为最基层的观众和官兵巡回演出。
年,全国上下掀起抗美援朝热潮,常香玉迸出这样一个念头:在全国巡演、义演,给抗美援朝的 捐飞机。
常香玉的弟子、今年82岁的韩玉生回忆,巡演、义演出发前,常香玉卖掉了剧社的运输卡车,把自己所有的首饰及多年积蓄拿了出来,还把自己的3个孩子送进托儿所。半年时间里,她带领香玉剧社成员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行程逾万里,终于完成了这个心愿。这件事,极大鼓舞了当时全国军民的爱国心。
年,常香玉又随赴朝慰问团到朝鲜进行慰问演出。年,常香玉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香玉剧社号”飞机陈列在中国航空博物馆,成为凡人壮歌的永远见证。
年6月1日,常香玉因病逝世,享年81岁。年7月,国务院追授这位豫剧大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年,常香玉当选“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年9月,荣获“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人去声尚在,清香犹伴人。“常香玉抗美援朝捐献飞机的爱国义举,一直为世人所敬仰;她艺不惊人誓不休的执着、戏比天大的敬业精神,为戏剧界树立了一座丰碑;她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南河渡村支部书记张继伟说。
如今,常香玉故居,这个由四孔窑洞、三间平房组成的农家院落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上万人前来瞻仰、学习。
数风流人物
此生无憾为中华
马海德位于上海市九江路号的大陆银行旧址,悬挂着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的“ 历史建筑”铭牌,经常有文史爱好者来此参观。20世纪30年代,这座银行大厦内曾设立一家私人诊所,诊所合伙人之一就是马海德医生。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年生于美国,祖籍黎巴嫩。
年,马海德在欧洲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到上海考察东方热带病。当他踏上中国这片土地时,命运随之改变。
年秋,马海德有幸结识了宋庆龄,在她的鼓励下,马海德参加了外国进步人士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有知名人士史沫特莱、路易·艾黎等。大陆银行大厦内的诊所,一度成为学习联络点之一,宋庆龄还曾将此地安排给中共地下党组织作为联络、开会的地方。
年,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熏染的马海德参与撰写并公开发表《上海镀铬业工人之卫生研究》。同一年,他从上海出发到西安,最终抵达陕北,同行的另一人就是后来撰写《红星照耀中国》的美国 记者埃德加·斯诺。
在陕北,马海德发挥其医学特长,背着医疗卫生包救死扶伤,此外还作为保卫中国同盟驻延安的代表,负责向宋庆龄提供当地医疗物资的需求报告,并参与物资接收和分配工作。
年,马海德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年,他将自己的名字乔治·海德姆改为中文名“马海德”。他生前曾回忆在陕北的经历,认为自己正是在那里“从一个革命的同情者变为一名为人民解放战争奋斗的战士”。
自此,马海德始终紧紧跟随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脚步。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加入中国国籍,年他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投身于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开拓和建设中。
马海德致力于全国范围内的性病和麻风病防治和研究,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绩。
他将消灭麻风病定为奋斗目标。得知中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有不少人患有麻风病时,他长途跋涉,到山寨、草原宣传防治知识,经他之手治愈数以万计患者。在普查疾病时,他亲自示范,让身边的医务人员从他的手臂上先抽血,消除群众的疑虑。
在国际交往中,马海德从个人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出发,生动介绍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在《中国建设》杂志英文版上,马海德曾撰写《美国出生,中国成长》《在中国的新生活,重访美国》等文章,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
晚年身患癌症的马海德依然坚持日常坐诊,把服务患者放在 位。年10月,他在北京去世。这年5月,他还在家中召开研究麻风病防治工作的会议,这是他生前 一次参加会议。
他曾这样感慨自己的一生:“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做些事。我为中国革命做了一些事,死也无憾了。”
马海德被授予“最美奋斗者”“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等荣誉称号,被评为“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近年来,在马海德开启革命生涯的上海,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参观展览等缅怀这名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
来源:新华社
编辑丨付周敏、王臻
责编丨汪世军
审核丨张文臻
转载是一种动力分享是一种美德
动动小手点个再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