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上世纪50年代,麻风病是一种只提名字就会让人瑟瑟发抖的传染性疾病。一旦染病,患者不但手脚和皮肤会溃烂、萎缩,面部会塌陷,五官会扭曲,还会通过呼吸道、破损的皮肤与黏膜等途径传染给其他人。
赣南地区是麻风病患者最多的地方。面对来势汹汹的麻风病,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条件,有关部门将病人们安置在距离江西省于都县几十公里外大山深处的村子里,方便集中治疗。
这个村子,就是“安背村”,也叫“安背康复村”。住在安背村里的每个人,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肖卿福
年,20岁出头的肖卿福,刚刚从赣南卫生学校毕业,就被分配到了于都县皮肤病防治所,做麻风病的防治工作。
刚毕业的肖卿福和大多数人一样,对麻风病充满了恐惧,也不愿意接受这份工作。
然而,当时正赶上肖卿福的哥哥病逝、母亲重病,来自经济和生活上的双重压力,让肖卿福不得不抓住这次工作机会。
刚开始工作的肖卿福看到病人的情况后,心里也曾感到害怕,但同时又很可怜这些病人。所以,他暗自下决心,力争要扭转这个局面。
经过肖卿福的师傅和肖卿福这一代人的努力,中国麻风病患病率从年的每10万人中23.5人患病的峰值,降至年的0.5/10万。在中国的一千多个县中,92%实现了基本消除麻风病。
长久的相处下来,肖卿福还和麻风病患者们有了很深的感情。
为了让他们能有更好的生活环境,肖卿福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不仅张罗为病人们修建了新房子,还开垦了土地、修建了鱼塘。
除了改善麻风病患者们的生活条件,还有一件事始终压在肖卿福心底:
很多患者因为麻风病致残,生活难以自理,又因出村无望,与家人朋友断了联系,导致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为此,肖卿福一直在想办法让他们振作起来,比如帮村民余香孜找到相互依靠的另一半,帮80多岁高龄的朱禄忠出村回老家看看……
余香孜
50多年前,17岁的余香孜因感染麻风病被送进了安背村,从那以后便与外界断了联系。病痛的折磨、家人的放弃,让她有了轻生的念头。
为了让她振作精神,肖卿福想了一个办法:主动为她找一个能够互相依托一辈子的另一半。
在肖卿福的帮助下,余香孜和钟国华相识相爱,最终成为夫妻。
两个同样在绝望中挣扎的麻风病患者,从此成了彼此的依靠。
余香孜和钟国华先后生了两个男婴,为了孩子的健康,夫妻俩在肖卿福的帮助下,找了靠谱的人家收养。
很多人都不理解,既然知道条件不允许,余香孜夫妇为什么还要生孩子,他们到底有没有为孩子的未来考虑过?
但肖卿福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余香孜和钟国华对外面的世界也是存在期盼的,他们也希望能有自己的血脉延续。
如今,余香孜夫妇的两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即使从小没在一起生活,他们还是每年都会来安背村看望夫妻俩。对余香孜和钟国华来说,这一生,感觉已经圆满了!
朱禄忠
在麻风病的折磨下,朱禄忠失去了一条腿、两只手。如今80多岁的他,对故乡有很深的思念,即使父母已经去世多年,他也还是想再回家看看。
为了满足老人的愿望,肖卿福准备帮助朱禄忠,在有生之年出村回老家看看。
年9月6日,80多岁的朱禄忠在肖卿福的帮助下,准备出村回老家看看。
这是朱禄忠自从年进入安背村以来,第一次出村;而他,也是第一个走出村子的人。
时隔50多年,家乡的土地早没了朱禄忠记忆里熟悉的样子。看着陌生的环境,朱禄忠有些沉默,他不知道能不能找到熟悉的村子,更不知道村里人会不会接受患过麻风病的自己。
在热心村民的帮助下,朱禄忠找到了堂弟家。
多年未见,朱禄忠显得有些拘谨,但看着身边亲人并没有因为他患病而疏远自己,他还是忍不住落了泪。这是他患病50多年来最开心的一天。
配合大家的介绍,周边的环境渐渐和朱禄忠记忆中的画面重合,村民们的热情更是让他感动。虽然阔别故乡五十多年,但是朱禄忠却感觉自己从未离开过。
时间匆匆而逝,在亲友们的叮嘱声中,朱禄忠踏上了返程的路。虽然有很多不舍,但能在有生之年回到故土、见到这么多亲人,他的心里已经得到了慰藉。
年9月8日,麻风康复者们第一次在肖卿福的帮助和带领下走出安背村,到县城游览。美丽繁华的城市风景,让他们暂且忘记了病痛带来的不愉快的记忆。
虽然城市的美丽风景让大家惊艳,但他们还是喜欢安背村的安逸生活。当地政府不但为他们办理了低保,还安排了定期体检。至此,他们觉得已经没有遗憾了……
更多详细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
观看CCTV-12《道德观察》
《走出安背村》
完整视频
?往期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编导
张莹莹
新媒体编辑
关永璞
新媒体策划
杨晓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