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虞上虞的麻风村这样好,为何有人家

导语

对麻风病人来说,面容的残缺、身体的伤痛,远不及世人的偏见和鄙夷所带来的痛苦,所以,请给他们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歧视和偏见——让麻风病人不再承受心灵之痛。

明天(1月31日),是第63个“世界防治麻风病日”。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被定为“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麻风村依山傍水,

8位老人在此静养

1月27日上午,在第63个“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第29届“中国麻风节”来临之际,副区长方静率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民政局、红十字会、残联等相关部门领导,来到区皮肤病防治院银山麻风村(银山养老服务中心)看望慰问麻风病休养员和麻防医务工作者。

图为麻风村,即银山养老服务中心。

崭新的银山麻风村是区政府于年投资万元新建的,位于东关街道担山村,建筑面积达平方米。20余间黑瓦白墙环式小屋,三面环山,出门见池,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气息。

两位麻风病休养员在娱乐室看电视,虽然外面寒风凛冽,但里面开着空调,非常温暖。另外几位休养员有的在走廊里踱步锻炼,有的在房间里休息。只见每个房间都是一桌、一床、两大柜,简单而又整洁,还设有卫生间,设施齐全。麻风村的走廊是走马楼式的回廊,区皮肤病防治院院长高彦伟介绍,“这样的设计既可以照顾到那些依靠轮椅的患者,又可以方便麻风病休养员在下雨天行走。”

麻风村现有一名常驻的护理员和一名定期随访的专职医生。护理员李华英告诉记者:“麻风村新建之后,就再也不用怕冬天了。前些天冰冻天气,老人们都是在空调室里度过的。”

这里留守的8位老人均已治愈,年纪最大的87岁,最小的67岁。与其说是麻风村,这里更像是一座“养老院”。麻风病休养员就是在此安度晚年的普通老人,他们或一起看电视,或聚在一起聊天,或是在院子旁的鱼塘里钓钓鱼,生活是幸福和惬意的。

空置房间暗示无奈,

麻风病人不愿入住

麻风村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安静。安静不仅是来自环境,更来自氛围。原来,麻风村设有19间宿舍,但是一半的房间都是空置着的。

(网络配图)

区皮肤病防治院防治科科长王贵涛告诉记者,麻风村主要用于收容上虞区符合入住条件的麻风畸残病人,为他们提供日常生活管理、基本医疗和康复服务;提供对新发麻风病患者的住院医疗服务。麻风村新建后,条件好了,房间也空置着,他们也想多吸收几位麻风病休养员来入住,让他们在这里安享晚年。前段时间还特意走访了我区住家的麻风病治愈者。可是走访的结果让人很是失望。“除了瘫痪在床的麻风病人,无论是家境贫困的患者还是孤寡老人,居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到麻风村来居住。”

记者问起是否是因为费用的原因,他说:“麻风村是不收费的,麻风村一日三餐有专人负责,而且政府还会每个月补贴每位入住的休养员元生活费。”

消除对麻风病人的歧视,

让其不再承受心灵之痛

王贵涛告诉记者,一些麻风病治愈者不愿意住到麻风村最主要的原因,是怕来了就回不去了,怕回去会遭受村民的歧视。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区住家的麻风病人还有人,而且都已治愈。我区充分发挥三级防治网络,积极开展麻风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残和麻风畸残者康复工作,麻风防治工作取得可喜成绩。麻风病例已经消失,但歧视却从未消退。

不可否认,过去几十年,有大批康复的麻风病患者得以重返社会。但仍有许多既往的患者被麻风污名打上深刻烙印,所以不少麻风病人害怕自己被永远束缚在麻风村这块“世外桃源”里,哪怕家里再穷,自己孤独无依也不愿意住到麻风村来。

事实上,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绝大多数人对麻风病具有免疫力,发病率低,而且目前大多数患者已经治愈,不会传染。而对麻风病患者来说,面容的残缺、身体的伤痛,远远不及世人的偏见和鄙夷所带来的痛苦。所以,请给他们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歧视和偏见。

麻风病防治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同营造一个“关爱麻风患者,共享和谐家园”的良好氛围,努力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病危害的世界。

(整理自记者刘金平通讯员沈嘉玲沈彩娟《让麻风病人不再承受心灵之痛》)

普通人对麻风病人有偏见,怕被传染,却不知道这对麻风病人来说,是非常大的心理伤害。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对麻风病是否了解?有什么想要说的?欢迎点击右下角的“写留言”参与讨论哦~

■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eiyao.com/mfzz/5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