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火遍B站、人称“法律界郭德纲”的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罗翔老师,倡导大学生应该走出“感觉人生虚无、无意义”的怪圈,秉持必要的怀疑主义,通过阅读经典从怀疑走向确定;他还鼓励大家要走出去做具体的事情,比如去福利院、麻风病院献爱心、做善事,要爱生活,而不仅仅爱生活的意义,通过做具体的事情来消解虚无。
提到多年前一段和朋友去麻风病院献爱心的经历,罗翔老师不禁回忆起对麻风病的恐惧,虽然知道这种病的传染性没有那么强,但还是在未知的惧怕中惴惴不安,直到读到了一本书——《岛》,他心中的不安才被彻底消解。
“我相信看完《岛》后你的内心会受到激荡。”
让罗翔老师惊呼“看完这本书后,你的内心会受到激荡”的小说,是一本怎样的书?
《岛》的故事发生在一座真实存在的小岛——斯皮纳龙格。
“斯皮纳龙格。她玩味着这个字眼,像含着颗橄榄核似的在嘴里滚动。”小说的开头便向读者介绍了这个叫做“斯皮纳龙格”的小岛。希腊旅游指南的条目上,这座小岛的简介简明而克制:年成为希腊的麻风病隔离区,年德国占领克里特岛,斯皮纳龙格因麻风病人的存在而幸免。年该岛被废弃。
斯皮纳龙格
麻风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患病的人通常皮肤损伤、肢体残废,并因为相貌怪异而备受歧视。在上个世纪,它还无药可医。
这种疾病在千年来背负着沉重的耻辱,那时的人们遵循《旧约》的指示,将麻风病人终身隔离在社会之外。
上个世纪的希腊,一旦有人被发现得了麻风病,便会被强制送到斯皮纳龙格度过余生。从此之后,除了生活在岛上的人,再无人知晓曾经岛上的真实生活。尽管如今前来希腊的游客络绎不绝,但对于这座岛的历史,大部分人都一无所知。
直到年,一个叫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新闻记者踏上了这座小岛,并用三年时间将斯皮纳龙格里发生的故事通过《岛》告诉全世界之后,笼罩在这座小岛上的神秘薄纱才被掀起。
?在写《岛》之前,希斯洛普从未写过小说
在写《岛》之前,希斯洛普从未有任何写小说的冲动。她年出生于伦敦,在牛津大学圣希尔达学院主修英语文学。成为作家之前,她曾经做过出版,也做过记者。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
年,希斯洛普第一次登上斯皮纳龙格岛,那时她还在为全国性的报纸和杂志写旅游新闻。岛上的建筑遗址荒芜但优雅,显示出这里曾经有过的生机。连迎面吹来的风里,似乎都带着曾经生活于此的人们的挣扎。
希斯洛普本以为这里会是一个荒凉而令人压抑的地方。但是她错了。这里温暖又积极。令她万分震惊的是,这座岛曾是一个功能健全的正常社会,而且它离对岸如此之近,近得让这里的麻风病人能辨认出对岸自己爱的人。他们如此近,却又如此遥远。
希斯洛普明白,事实已不能满足她对斯皮纳龙格的情感回应。对她而言,描述这座小岛最好的方式就是写一部小说。
于是《岛》就这样诞生了,作为一本处女作,《岛》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