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看过的电影其实并不算多,所以看完电影之后做出点感悟的就更少了。但是有一部电影叫《天国王朝》导演剪辑版,却在我的硬盘里打了地基待到了现在,即使后来拥有优酷会员且搜得到完整片子后,我也舍不得删掉它。
说句实话,影片与史诗有较大出入,人物叙事也存在不少BUG,剧情偶尔交代不连贯不够清晰,略有片面解释宗教为其美化的嫌疑。可是我私下认为一部电影判断其优质与否不可以从十全十美的看客角度出发下定义;况且一部史诗电影除了看它的规模宏大的场面、超一流演员精益求精的演技、甚至是考究如汉斯季默级别的配乐效果外,影片所传达的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让人同时可以推及到自己并感受到以史为镜恍然般感悟,也是影迷乐意接受的一贯套路。
那这么说的话,《天国王朝》导演剪辑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数:拯救圣城耶路撒冷的高富帅铁匠主角巴里安;待敌仁慈、宽容大度、统一阿拉伯穆斯林世界带其走向巅峰的圣人萨拉丁;虽花容月貌但感情不顺却甘愿为了爱人抛弃荣华富贵的王国公主西贝拉。不过和你们想的一样,我这时话锋一转会穿越时空表白令自己最为余音绕梁的角色抑或是历史人物-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四世。
影片中的鲍德温四世从十多岁被查出患有一种称为上帝惩罚的病症,麻风病。这位麻风王身体从那时起渐渐溃烂,病痛日益加深,整日面具不离脸,正如他所统治的耶路撒冷国一样,在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上帝在让鲍德温四世接受巨大考验的同时,也为他默默地开启了一扇窗,他流淌着的王室鲜血使其从小就表现出极其优异并令人称道的治国才能,犹如一个优秀的船长,操纵着这艘破败不堪的大船在狂风暴雨中试图冲出阴霾,妄图下一个天明可以见到一丝胜利的饱含希望的曙光。
此时,历史上那些只属于鲍德温四世的画面一一浮现。
年,蒙吉萨之战。鲍德温四世率领多名骑士离开耶路撒冷迎击在萨拉丁指挥下准备攻城的两万六千人大军。由于决策失误,又加上行军疲惫,占据大量雇佣人员的萨拉丁大部队在训练有素的骑士军团外加汇合而来的步兵腹背冲击下,很快便开始大崩溃,毁灭性的打击之后,跟随萨拉丁逃回到埃及的部队,不足全军十分之一。是役,传说鲍德温一方的军队目睹穆斯林军队的人数而“深感恐惧”,见此鲍德温四世亲自上阵冲锋杀敌,为了鼓舞士气他更是用船桨做成并升起基督教流有耶稣血的圣物十字架迎战,在耀眼的太阳光辉照射下,真十字架发出刺眼的不可抗拒的金色光芒,仿佛穿过了一切的艰难阻碍,将一切阴霾一扫而光。而当这蒙吉萨传奇流传开之后,越发在各种修辞之下描述的神乎其神,同时这也是萨拉丁一生中遭受的最沉重的败绩。
影片最后的决战开始之前,萨拉丁因盖伊的挑衅找到借口前来应战。就在王城危在旦夕事态千钧一发之时,荧幕上导演技巧性的让一片无边无际的金色光芒缓缓映入观众眼帘,紧接着出现的是闪闪发光的真十字架,背后是遮天蔽日飘扬着的旗帜,红色、白色、蓝色,象征着圣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掀起的沙尘滚滚扑来,仿佛海市蜃楼般美轮美奂,构成了一幅苍凉而唯美的壮丽画卷。国王鲍德温四世举手示意,面具下传来:“请阁下班师回朝......撤兵,否则同归于尽”,爱德华·诺顿精湛传神的表演不怒自威,给人一种发自心底的震撼。
然而上帝却没有给这位传奇的少年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他击败了萨拉丁却没有击败痛苦和时间,他以一个病人腐朽的躯体苦苦支撑了这个破败王国十一年之久,最后他终于要得以解脱之时,面对美丽的妹妹(其实是姐姐)呢喃道:你好,我正梦见,我击败了萨拉丁,那年我才十六岁......
《天国王朝》中结尾耶路撒冷城被萨拉丁攻陷,巴里安问萨拉丁耶路撒冷城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萨拉丁回答:
Nothing
buteverthing!
我的理解是,Nothing代表着自己,就好像鲍德温四世全副铠甲加身,溃烂的面部也终日以铁皮面具遮挡,他已经忘却了自己,且并不在意别人是否看得到,是否能铭记真实的自己。因为他的心中有着耶路撒冷王国的everthing,和对手萨拉丁一样有着让自己为之牺牲奋斗的信仰,虽然理念不同,但也许真的没有谁对谁错,没有谁高谁低,相同的都是将万物放在心里占据着全部位置的伟大的胸襟。
魏小熊
天蝎座
外表30内心17
学完理科爱好文科
不爱说话,所以只好用文字表达
将来想成为像张岱一样有才华的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