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十年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全国人民宛如从地下防空洞走出,又见到明媚的阳光,人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个个拂拭满身的灰尘,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不少人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不少人又捧起专业书,刻苦攻读;不少知识分子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加紧研究,迎接科学春天到来。
为了参加全国皮肤病学术会议,我们恢复和加速了麻风病研究进程。因为江苏省是麻风病流行重灾区,我们皮肤科在赵辨教授领导下一直坚持做麻风病防治工作。当时我发现国外对麻风病超微结构观察较少,特别对麻风病"五级分类"提出后,囯内外均无研究报告。医院楼焕寅、高兴龙医生合作,他们提供临床病理标本。南京医学院电子显微镜室周皓白老师指导我观察,我们很快取得成果。
我们研究五例界线类麻风均有典型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其中偏瘤型(BL)2例,偏结核样型(BT)2例,中间界线类(BB)一例。病期1~33年。研究均为新发皮损,疹龄3~6个月。三例从未治疗。治疗一个月及不规则治疗各一例。
皮损除了普通病理观察,重点对皮损进行超微结构观察,主要结果如下:BL主要有麻风细胞组成,胞质内有较多麻风杆菌(ML),主要是完整的菌。BT主要上皮样细胞所组成,其中只有少数ML。麻风杆菌有三种形态:1.完整菌2.完整菌伴分裂增殖3.变性菌。所有ML周围有电子透明带,其宽度不一。麻冈杆菌在细胞内分布:1.吞噬体内2.溶酶体内3.游离在胞质内。
结论:溶酶体在消灭ML起重要作用。BL消灭ML的能力比BT差。中间界线类麻风中完整菌与变性菌并存,说明该型的不稳定性。论文"界线类麻风早期皮损的超微结构观察"发表在《江苏医药》:1:12~15。
年十月在江苏省徐州市召开了文化革命后第一次地区性全国皮肤病学会议。参加大会有三百余位皮肤科医生。
大会收到三百多篇论文,在会上交流三十篇论文。我的论文"界线类麻风早期皮损的超微结构观察"被大会选为第一天第一位大会报告,我的论文为何被大会选中我不得而知,可能是十年闹乱,一根针一把草,鸡血疗法盛行把我们医学视野变得越来越小。我们的超微结构观察给皮肤科医生带来极大的视觉感受,扩大了知识面,带来了新的学术气氛。我当时很兴奋,更多的是紧张。因为到会的都是皮肤界的精英。如权威学者胡传揆、杨国亮、李洪?、于光元、刘蔚同、王光超、董国权、叶干运、穆瑞武等著名教授。江苏省知名教授如郭锡麟、吴鹤声、戴骥盈、石福筹和皮肤科中坚力量也积极参加会议,如我们熟知的徐文严、刘季和、吴绍熙、赵辨、仉容之、张振楷教授等。他们都是我心目中的知名学者,在他们面前汇报我们的研究结果,紧张和担心是不言而喻的。当时大会执行主席是于光元教授,我报告后他给予我很高的评价与鼓励。会后许多记者围着我采访,问了很多问题,主要内容是:你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你这个研究是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哪些突破?在麻风研究方面今后继续做什么?对于记者的提问我一一作了回答。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说,我们十年沉睡,现在"苏醒",我们落后世界先进科技十年。现在我们奋起直追,差距日渐缩小,但还没有到并驾齐驱。深信不久,我们会赶上并超越国外关于麻风病研究的水平,因为我们患者多,因为中国睿智知识分子有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
几天以后,医院科技处汇报出席会议情况,没有等我开口,李副处长把一叠"科技快讯"甩到我面前"你接待记者采访这么大事,为什么不先请示领导?"她板着脸孔责问我。我拿起快讯一看,也就是我在会后说的一些话。我忙解释当时记者采访的原因。现场也无公用电话。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我只能连声说对不起,匆匆离开科技处。在我去实验室的路上,"大事""请示"不断在我脑海里轰鸣!把我今天要去研究室做的麻风研究内容也轰得六根清净!
领导干部要多理解职工取得成功之不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该为人民谋福利,不应该谋一已之私;领导干部的才智是父母赐予的,应该更好造福于民,不应该是谋一已之私的帮手!啊!挫折与工作同行,喜悦与忧伤为伴。
写诗一首自勉:苦读千册书,十年无用处。报告示同人,共谋患者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