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传染病肆虐给人类带来危害的认识,有着一个艰辛的过程。其实有文字记录的三千五百多年来,疫病的流传成百上千,疫病的种类各式各样,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与疫病作斗争的历史。
商朝
我国有文字明确记载的疫病从商朝开始,甲骨文中有“疾年”的说法,大概就是指疫病流行。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疾病流行已很多见,赵国和秦国等地多次发生大疫。人们已经认识到“四时皆有疠疫”,疫病是“气不和之疾”,已能辨别出伤寒、疟疾、蛊、痒疥疾、麻风等传染病。疫病流行,“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逸周书·大聚篇》)抗击传染病的措施也已出现。
汉朝
汉朝中原地区的有识志士开始正视这一现象。汉武帝发兵攻打闽越,淮安王在上书中就提出北方士兵是无法适应南方恶劣的自然条件的,“欧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曾未施兵接刃,死伤者必众矣”。
小贴士
霍乱:中国古代就有,一般指以呕吐和腹泻为主要病症的疾病,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大多是肠胃道急性感染类的炎症。但古代医家所指的霍乱中也有一部分可能是后代所指的真性霍乱。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有人得了霍乱后会头痛发热呕吐,身体感到疼痛难受。葛洪提到有的霍乱患者两臂、脚和胸胁转筋等症状,是十分危险的一种疾病。
三国
三国的主要疫病大多与对南方的军事行动有关,战争对疫病的流行往往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秦汉时期的疫病传播有很多与行军作战有关。行军作战的部队往往人口相对集中地居住在一起,但卫生条件极差,加上作战时官兵们的精神非常紧张,缺吃少穿,为疫病的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两晋时期
两晋时期疫病流行更为频繁,在中国历史上这是比较特殊的。疫情严重空前,主要与当时社会秩序比较混乱有关。如西晋初年,统一全国后,疫病就比较少,但自八王之乱以后,统治涣散,疫病增多。东晋末年,疫病出现的次数明显比东晋初年要增加,政治局势对疫病的流行影响非常大。
疫病频发的一个比较重要原因是少数民族的内迁。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在向内地迁徙的过程中不断与汉人政权争抢地盘、人口、财富。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统治下的北方中国,除前秦一度统一外,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他们发动了一场又一场争权夺利的战争,使疫病一次又一次出现,人民生活条件恶化,困苦不堪。
小贴士
天花:是天花病毒所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其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病毒血症,皮肤成批循序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脱痂、遗留痘疱。此病传染性极强,易导致大流行,病情重,病死率极高。
南北朝
南北朝的几次疫病流行,和南朝之间的战争有关。北方人不适应南方气候,各种传染病特别容易侵入他们的身体。北魏明元帝曾想迁都邺城,但考虑到从游牧民族向农业民族刚进化不久,迁都到中原地区,会不适应那里的气候,弄不好感染上疫病,最后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太武帝拓跋焘时期,曾想发兵三万攻打南朝。崔浩不同意发兵,认为北方人不适应南方气候,会身体不适。南朝人只要坚守城池,北朝攻了一段时间,肯定会感染疫病,因而不能轻易地发兵进击。
隋朝
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前期安定时日多,疫病较少。隋末混乱,疫病流传广泛,死人也多,而且有多次疫病与战争相关。
唐朝
唐朝立国前后将近年,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样的太平气象,也遭受了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动乱及其唐末的大混乱,疫灾的出现频率基本上和社会的治乱变化相一致。唐朝的疫病主要出现在中唐和唐末两个时期。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一个分裂时代,承接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轨迹,各个军阀集团之间战争频繁。在战火纷纭时期,战争制造了疫病发生的条件,加速了疫病传播的速度,所以五代
时期的疫病大多与战争相关。但各政权盘踞一方,造成了一定的封闭式统治,人民流动减少,因而疫病并不像唐朝那样传播范围宽广。
北宋
北宋疫情多见于人口众多的首都开封附近,以及南方的一些区域。时开封居民约有20万户,按每户五口计算,约有百万人之多。加上一大批没有户口的“游手浮浪”,以及官府机构和几十万军队,开封的人口在当时世界城市中首屈一指。城市的狭小和人口的日益增多,使开封人口密度居于全国之首。一旦有疫病出现,流传起来就十分容易。
南宋
南宋时期疫病出现的次数十分频繁,流传密度较高,而且多见于以临安府为中心的浙西地区。整个南宋,发生于浙西的疫病流传有20多次。因为这个地区人口集中,为疫病的流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病原体通过空气、水、食物、互相接触等,很容易地传给他周围的易感人群。
金朝
金朝处于淮河以北地区,并不是当时疫病的高发地区,然而金朝也不时地出现疫病,大多与统治的残暴和战争相关。统治残暴,徭役过度,强迫人民在酷暑炎热的天气下劳作、迁徙,制造了疫病并使之流传开来。而频繁的战争不管是前期的侵略战争还是最后汴京被元军包围起来,同样都会造成疫病的传播。
元朝
元朝疫病南北方都十分频繁。北方比较多地集中在京师地区,南方疫病除岭南地区之外,东南沿海地区是疫病的高发区。前期的疫病有很多是与蒙古人的对外扩张而发动的战争有关,而后期的疫病有相当一部分与元末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和元军互相攻杀相关。政治局势及战争,一直是引发疫病流行的两个重要因素。
明朝
这个时期疫病的流传达到高峰。明朝发生疫病约多次,分布在年。明朝共年,平均每2.34年中有一年疫病流行,每年发生1.54次疫病。
小贴士
鼠疫: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死率特别高。鼠疫具有自然疫源性,一般先流行于鼠类及其他啮齿动物如旱獭等,先由野鼠传至家鼠。病鼠死后,疫蚤另觅宿主,此时人可受其叮咬而感染。人首先呈散发性发病,继则流行成疫。
清朝
清朝共年,据《清史稿》记载,出现疫病的年份有年,而实际清朝流行疫病的年份肯定不止这些。明清时期的大疫病常常跨州跨省流行,对人类生命危害严重。大疫过后,常常出现“死人无算”、“疫死者几半”的情况。
小贴士
麻风病:一种慢性传染病。它是麻风杆菌侵入人的表浅神经,致感觉麻木,面部呈狮面之相,鼻梁坍塌,皮肤溃疡、结节,胡须眉毛脱落,使人状貌丑陋不堪。严重者会侵犯神经系统及内脏,成为不治之症。麻风病有瘤型和结核型等,潜伏期和发病期都很长。
一般来说,一种新疫病刚流行时,由于人们认识不足,往往为害深重。明清时期的鼠疫和霍乱,就是其中最为剧烈的两种。明朝开始爆发的鼠疫,只要人一看见死老鼠,马上就会“人死如圻堵”,最后“人见死鼠如见虎”。(师道南:《死鼠行》)鼠疫严重的地区,一户户人家全部死绝,有的地方一条街巷或一个县城死掉一大半,“巷染户绝”,没死的也早就吓跑了。如山西兴县,崇祯年间流行“天行瘟疫”,早晨发病晚上就会死人,甚至在一夜之内,全家尽死孑遗,“百姓惊逃,城为之空”。人与人之间互相戒惧,“病者不敢问,死者不敢吊”。有专家估计,单万历七年至十六年的鼠疫就引起山西、河北万人的死亡。清朝真性霍乱刚流行时,从陆路、海路两个方向由南至北席卷中国,自云南、广东一直传进京师,“民多骤死,乡村尤甚。其症吐泻转筋,即时毙命,针刺医药百中仅活数人。问疾送验,传染无已,甚有全家俱毙者。”(《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51)随着对霍乱认识的加深,人们防备意识的完备,疫病为害就渐渐失去最初狂野的本性。
《中国抗疫简史》
张剑光著
新华出版社
年2月
三千年来的历史说明,中国是一个勇于并善于抗击疫病的国度,有着战胜各种传染病的传统。当科学技术水平有限,人类对医学的认识刚刚进入起步阶段时,由于人们对疫病的恐惧,防治疫病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巫术上,求神祈灵,驱鬼逐邪。随着医学认识的不断推进,人类对疫病认识的深刻,巫术这一无知时代人们认识的产物,只会延迟疫病的治疗,使疫病传播范围更广。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只要我们发挥出智慧和潜能,灾难面前临危不惧,弘扬中华民族在抗击疫病中形成的顽强民族精神,我们一定会战胜各种各样的疫病,我们的民族将会不断繁衍生息,发展壮大。
(本文内容根据《中国抗疫简史》编辑整理)
往期回顾疫情之下,51家出版社纷纷行动,83部防疫抗疫出版物问世湖北出版人与时间赛跑,以最快速度将防疫图书送至疫区人民手中▇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