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英国还被叫做“大英帝国”的时候,英国佬有一项玩得出神入化的天赋技能,就是介入各个冲突地区充当中立调停人,实际上暗地里上下其手,煽风点火,使得冲突扩大化,从中谋取自身最大的利益。后来这项技能被美国也是玩得风生水起。
本篇就来告诉大家,英国人的这项祖传绝技,当年是谁手把手教给他们的……
正文:年10月1日,怀着“收复失地”美梦来到大陆的“无地王”约翰,输光了所有赌本,垂头丧气地回到英格兰。当他出现在贵族们的面前时,能够明显感受到贵族们看来的目光中都带着怨恨。
约翰本人也是一肚子怨气。客观地说,这一次组织反法联盟以及战役前后,从约翰的表现来看,确实没有什么大的纰漏,他能做的都已经做到最好,就算换他那个伟大的父亲亨利二世来,也不能干得更好了。
布汶战役失败,除了奥托四世拖延战机,并且在关键作战中可耻地逃跑之外,英格兰贵族没有支持国王出兵也是重要因素。
如果英格兰贵族能够支持约翰出兵,那么他就不需要绕一大圈,跑到法国南部阿基坦召集军队。如果英军可以直接渡过英吉利海峡从诺曼底方向进攻,就能够和奥托四世率领的联军互为犄角,腓力二世率领的法军将难以防御。
若是阿基坦的军队还可以在后策应骚扰,腓力二世就更难受了。若是那样,说不定腓力二世此时已沦为阶下囚,而约翰正在巴黎痛饮庆功酒呢!
打了败仗,割地又赔款,浪费了英格兰多少民脂民膏,简直是废物国王!
——这是贵族们的想法。
只想着在岛内过“小确幸”生活,从来不支持光复大陆的伟大事业,贵族都是一群目光短浅的白痴!
——这是国王的心思。
国王和贵族之间都是对对方满腹怨恨,只需要一点火星就能引发爆炸。这个火星很快就出现了。
约翰在得知在他出征前就要求各地缴纳的盾牌金仍没有收齐,并且大部分地区拒绝缴纳时,他一肚子火再也压不住了,在他看来,正是贵族们的百般阻挠推脱,才导致了布汶战役的失败。他火冒三丈地召见拒绝缴纳税金的贵族,并以威胁的口吻责令他们立即缴纳。
贵族一听就炸毛了,你打输了仗还有理了不成!自从亨利二世执政最后几年,贵族们就开始看亨利二世的几个儿子上蹿下跳,先是反抗老国王,然后就是儿子们互相掐,或者儿子和儿子的儿子掐,一个完了接着下一个,而且伴随而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加税、搜刮,还有没有个头啊!
岛内不停的加税,岛外领土一块一块的丧失,再这么折腾下去,别说大陆上的领地了,诺曼贵族跟着威廉一世打下英格兰获得的封地,估计也要保不住了。贵族们决定发动叛乱,把约翰赶下台!这种反叛情绪,在王室势力相对薄弱的北方尤为强烈。
11月20日,对国王不满的北方贵族们在英格兰东部的诺福克郡开会,他们决定对国王开战,并选举了罗伯特·菲茨·沃尔特作为贵族党的统领,给了他一个很威武霸气的别号:“上帝与圣神教会军队的统帅”,如果是按照汉的习惯称呼,就是“天佑军大元帅”。
菲茨·沃尔特是英格兰北部的大领主,并且是个葡萄酒贸易商,在北方贵族中间有极高的威望,对伦敦也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早在年约翰与教皇关系最紧张的时刻,他就曾经在伦敦密谋推翻国王。
在当时的欧洲,这些贵族的举动,可是头号大逆不道之事。还记得前文中讲到诺曼征服的故事吗?合法的英国国王“忏悔者”爱德华死后,即位的哈罗德二世是国王的妻弟,虽然是经贤人会议选举出来的,但仍然名不正言不顺。当时的教皇号召全欧洲围攻英格兰,最后让征服者威廉摘了桃子,整个英格兰都在诺曼人的屠刀之下呻吟,而盎格鲁-撒克逊贵族都被褫夺了爵位,陷入万劫不复。(参见《最高领导人卖国,神仙也难救!》)
是谁给了这些贵族熊心豹子胆,居然胆敢反抗“君权神授”的国王?
就算他们侥幸反叛成功,国王被推翻,接下来怎么办?
万一腓力二世或者其他领主率领大军入侵,再重演“诺曼征服”的故事,该如何收场?恐怕只有反叛贵族们统统人头落地,才是最终结局。
这些贵族异乎寻常的反叛举动背后,一个庞然大物的阴影若隐若现,这就是圣殿骑士团。
圣殿骑士们又要闪亮登场了!
根据拉罗谢尔(LaRochelle)的一份记录显示,圣殿骑士团是当时英国葡萄酒进出口贸易的经销商和承运商。考虑到圣殿骑士团在财力、人力、人员素质、税收优惠政策等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在同一行业,其他商人与圣殿骑士团这个庞然大物竞争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叛军首领菲茨·沃尔特,这位天佑军大元帅是圣殿骑士团的生意伙伴,或者更直接点,他就是圣殿骑士团的代理人。
圣殿骑士团插手政局,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圣殿骑士团势力更盛的中东十字军国家,这种事情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发生,并且极大地影响了局势。
耶路撒冷王国著名的麻风病国王鲍德温四世(BaldwinIVofJerusalem,年–年)因麻风病死后,他的继任者鲍德温五世在第二年夭折,此后耶路撒冷王国分成两派开始陷入政治纷争。一派是所谓的宫廷派,另一派是所谓的地方贵族派。圣殿骑士团总团长莱德福的杰拉德支持宫廷派,医院骑士团总团长交出存放王冠金库的钥匙,扶植傀儡国王上位,此后,耶路撒冷王国就完全被圣殿骑士团控制。
鲍德温四世
圣殿骑士团大团长杰拉德的轻率莽撞,也成为年哈丁战役中,圣殿骑士团惨败的祸根。在那场关系重大的战役中,耶路撒冷王国被萨拉丁攻克,成为引发第三次十字军的导火索。除了耶路撒冷王国之外,在安条克,圣殿骑士团也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耶路撒冷王国
在英国,圣殿骑士团的势力不像在中东那样强大,就算想插手政治,也不能做得太明目张胆,而是主要以“中立姿态”和调解人的面目出现,但是暗地里煽风点火。在近现代,英美也经常用这种伎俩插手他国内政。
英美“煽风点火”的手段都十分娴熟,其实也不难理解:英美在这方面都曾经吃了大亏。在本民族亲身经历的惨痛教训中学习,能学不好么!
圣殿骑士团与英国的纠葛,可以一直上溯到亨利一世时代。在圣殿骑士团刚成立不久,亨利一世慷慨地捐赠给圣殿骑士团大量土地。亨利二世的爷爷——安茹伯爵金雀花杰弗里的父亲,在圣殿骑士团成立的第二年,就加入了圣殿骑士团。在亨利二世与贝克特斗争的过程中,圣殿骑士与双方的联系都非常密切,最后杀死贝克特的四名骑士,也加入了圣殿骑士团。
圣殿骑士团在亨利二世与贝克特之间“中立调解”的作用,就是明里调解,暗里激化,在约翰的时代就更是如此。一方面,有些圣殿骑士参与了反抗国王约翰的密谋,另一方面,另一些圣殿骑士也是国王身边的顾问与助手。
在南方的老牌贵族大多是保王党,他们饱读英格兰历史,历史的惨痛教训不可不察。如今的教皇可比当年强势太多,王室血脉一变,历史必将再度重演。在英格兰统治一百多年的诺曼贵族们,恐怕也要步早已作古的盎格鲁萨克逊贵族的后尘,成为后来人的前车之鉴。
虽然保王党贵族也认为约翰很无能,但是毕竟是正牌国王,如果国王被弑,就算没有外敌入侵,英格兰岛内也会因为王位争夺问题,陷入长久的战乱。他们的心思是,约翰的儿子小亨利已经八岁,把约翰限制起来安安稳稳过几年,等小亨利长大让他即位,大家就不用陪着不靠谱的约翰继续活受罪了。
保王党和贵族党之间展开交涉,交涉的焦点是如何在不动手的情况下,争取一个大家都满意的妥协结果,谁也没有去征求国王约翰的意见。
约翰这个国王本来就没什么权力,他的威望在与教皇英诺森三世的斗争中,已经跌破地平线,后来靠完全投靠教皇才保住王位,对外战争又遭惨败,贵族心里对他的评价已经低到不能再低。无论是保王党还是贵族党,都认为约翰不适合继续当国王了,区别就在于,接下来是否变更王室血统。
王座确实是个很大的诱惑,但是一旦坐上去就成为众矢之的。接下来能不能保住王位,这些贵族们心里都没谱。
《权力的游戏》中的铁王座
贵族们勾兑的结果是,一切必须以贵族们的整体利益为先。如果要确保贵族的自由,就要把国王的权力用法律限制起来。
他们援引《自由宪章》(CharterofLiberties)要求保护贵族权益。这份宪章是亨利一世于年颁布的法令,它在章程中明确了规定了王权的一些限制,保证了贵族的特权。
前文提到,之所以当年会出台这玩意,还是来源于王位争夺问题:威廉一世的三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玩的权力游戏堪比小型的“三国演义”。当国王的老二威廉神秘死亡,老三亨利急于在大哥罗伯特从十字军东征前线归来之前坐上王位,贵族跟他讨价还价,他就满口妥协。但等他坐稳王位后,这个自由宪章就形同废纸。
到了亨利二世的年代,通过司法改革,反而把贵族的特权限制得死死的。圣贝克特事件使得国王权威受到了致命打击,此后直到狮心王理查时代,贵族特权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约翰政府的所作所为,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效仿父王亨利二世打压贵族的特权,只不过他的政治智慧和手腕,相对于他的父王来说,差得实在太远了。
现在贵族们旧事重提,就是要趁着国王无权威的机会,将贵族曾经所拥有的各项特权,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便贵族可以继续过作威作福的快乐日子。
贵族们以《自由宪章》为蓝本编写了新的宪章草案,这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大宪章》(拉丁文:MagnaCarta)!
当然了,目的是为了保证贵族特权,文字里肯定不能表现得过于明显。特别是限制国王权力最关键的第六十一条,其中这样写到:
“余等之所以作前述诸让步,在欲归荣于上帝致国家于富强,但尤在泯除余等与诸男爵间之意见,使彼等永享太平之福,因此,余等愿再以下列保证赐予之诸男爵得任意从国中推选男爵二十五人,此二十五人应尽力遵守,维护,同时亦使其余人等共同遵守余等所颁赐彼等,并以本宪章所赐予之和平与特权。”
看到没,贵族们说了,我们限制国王权力,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上帝的荣光和国家的富强。至于是不是这样,我们“不看广告看疗效”,读者自可根据后面的历史进行判断。
约翰丢了他老爹亨利二世好不容易得来的那么多领地,现在头脑清醒了,他不愿意再葬送亨利二世费尽心力得到的司法改革成果,拒不重新公布这项法令。
这就是一场权力更迭的政变!
在约翰的时代,贵族掌权虽然已成为事实但还没有立法,以后的国王还有翻盘机会;如果写入法律,以后的英国国王再想翻盘就难了!千万不能成为历史的罪人啊!
约翰的威信尽失,贵族都反对他,民众也因为他打了败仗不再支持他。现在最关键的是,教皇英诺森三世是否支持国王。
对于教皇的态度,贵族们的想法是,布汶战役的获利方除了法国的腓力二世之外,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教皇英诺森三世作为腓特烈二世的监护人,也从中大大获益。此外,英诺森三世发动的针对法国南部清洁派的圣战,也需要法王腓力二世的大力支持,因此,英诺森三世正与腓力二世正打得火热。贵族们估计,教皇此时不会为了支援约翰而与腓力二世唱反调。
出乎贵族的预料,教皇对约翰表示支持!
英诺森三世做出如此决定,原因如下:他费了好大的周折把英格兰变成教皇国的一部分,目的是指挥英格兰国王作为上帝之剑,维护教会的利益。
一个权力被贵族们限制得死死的英格兰国王,就相当于一把不会出鞘的宝剑,那对教皇还有啥价值?
更深层的原因是,教皇获得无上权威的前提在于,大陆上各个君主“势力均衡”,说白了就是各个国家都是一堆弱鸡,这样教皇就可以想捏圆捏圆,想捏扁捏扁,一个强大的法国,不是英诺森三世乐意看到的。
现在腓力二世携布汶战役之威,声势大胜,还吞并了佛兰德,这么下去欧陆的势力平衡就要打破,接下来就会威胁到教皇的地位。
出于抑制法国的考虑,教皇也要扶植英国国王作为欧陆势力平衡手。
世人熟知,“欧陆势力均衡战略”是16世纪以后英国的基本外交政策,实际上,英国只是后来者而已,罗马教廷早就是这一政策的忠实执行者了。
自从查理曼帝国分裂之后,凡是有所作为的罗马教皇,无不是把这一政策封为圭臬。
如果说后世的英国是“欧洲搅屎棍”,那么也是从教皇手里接过来的衣钵。
教皇权威的前提,是当好欧洲的搅屎棍
英诺森三世给英国贵族下发教谕,要求他们遵守国王的命令,不得以下犯上。英诺森三世同时暗地里授意约翰,传授他对付贵族的技巧与方法。
不是不明白,世界变化快!
长期以来以反暴君、反王权斗士形象出现的普世教会,随着形势的变化,居然成为了国王的靠山!这就如同以自由卫士自居的美国,居然成为中世纪封建国家沙特的靠山一样,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英诺森三世还向驻扎在英国的教会武装——圣殿骑士团伦敦分团发出诏令,要求其支持国王约翰。
圣殿骑士团虽然表面上要听教皇的,但实际上他们早就自行其是。圣殿骑士团在讨伐清洁派的圣战中就已经是阳奉阴违,借口保持中立而置身事外,甚至暗地里支持清洁派的抵抗运动。
圣殿骑士团的真实意图是,在国王和贵族的斗争中渔利,尽力扩大圣殿骑士团在英国的利益。圣殿骑士团巴不得国王和贵族斗得越凶越好,教皇的诏令正好给了他们进一步把事情闹大的令牌。
为了使得教皇的干涉更加名正言顺,年月,约翰突然提出要去参加十字军东征。约翰对上帝的信仰从来都是三心二意,从没表现出如他哥哥理查那样的虔诚。贵族们明白,这只是一个幌子,因为参加十字军的国王会得到教皇的保护承诺,任何人在三年之内不可与他为敌,否则就是与教皇直接为敌!
英格兰的贵族党对于教皇的警告置若罔闻。他们都是诺曼人的后代,诺曼祖先冲动愚勇的血液还在身体里流淌,再说当年约翰跟教皇作对那么久,也没什么大事嘛,大不了把约翰俘虏之后,再与教皇求和就是。他们与约翰谈判破裂后,马上集结备战,5月日,贵族党宣布终止向国王效忠。
约翰在得知贵族党宣布拒绝效忠国王之后,明白这是大乱将起的前奏。在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在一旁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他担心国家内乱会被法国人趁虚而入,因此决定向贵族们妥协。
忍忍吧,退一步海阔天空!
5月10日,约翰写信给叛乱诸侯,称他“不会逮捕或驱逐他们或他们的部下,也不会用武力镇压他们,而是会诉诸法律的裁决和法庭上贵族阶层的审判”,对于他曾严厉对待的贵族,他还特地亲自发出了和解的建议,他表示愿意接受一个由八名贵族组成的仲裁委员会的裁决。
对于国王释放出来的善意,一部分叛乱贵族犹豫了。他们反对国王,本来就是各有各的心思,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并没有一定要跟国王死磕到底的打算。但最终,贵族党拒绝了国王的和解倡议。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贵族党横下心来反对国王呢?
显然,圣殿骑士的煽风点火,是英国走向内战的关键因素。
国王表面上得到了圣殿骑士团的支持,但同时,贵族党也依赖圣殿骑士提供的建议组织叛乱活动。这些贵族们早已在英格兰养尊处优多年,就如同满清入关后的那些八旗子弟一样,由于久不上战场,打打猎还行,行军打仗的本事早已生疏。
如果没有圣殿骑士提供的热心且专业的指点,让他们对付训练有素的皇家军队,心里是完全没底的,说不定见好就收了。但在圣殿骑士的煽动之下,他们认为只要抗争到底,自由的美好未来可期,于是断了妥协的心思。
约翰在一再被贵族党拒绝之后,火气也大了起来:我作为国王都服软了,你们这帮贵族,居然敬酒不吃吃罚酒!他得到教皇的支持,圣殿骑士团伦敦分团长圣摩尔的埃默里,也是他的“忠实”顾问。约翰心里也有底气了,他决定不再和谈,大不了真刀真枪见个高下!
可以看出,国王和贵族实际上都被圣殿骑士们牵着鼻子行事。如果没有这些貌似中立的圣殿骑士们在两边煽风点火,这场内战很可能根本就打不起来。
在圣殿骑士们的巧妙安排之下,贵族和国王就如同被线牵着的木偶一样,身不由己地走向了战场。
于是,在年那场被煽动起来的国王父子内战之后,英格兰时隔四十年再一次陷入内战的深渊!
(未完待续)
请扫描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