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提供:
医院、浙江大医院
来源:新华社
今天早上,一张照片在网络刷屏。它似乎穿越了上百年的历史,却定格在相似的瞬间。
2月22日,浙江绍兴一位有发热症状的男孩,被排除新冠肺炎,治愈后出院。这位3医院门口,向护士鞠躬致敬。
而上世纪初,医院(现浙江大医院)院长的梅藤更先生查房时,面对患者小孩子的鞠躬致谢顺势回礼的瞬间,也曾被摄影师抓拍下来。在遥远的黑白影像里,两个人双手合一,亦在相互鞠躬行礼。
曾有企业家深受感动,出资将这个画面定格为立体的雕像,让它永久地矗立在浙医二院的门前,意思是树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人类从未停止与疾病的缠斗。在抗击疫情的当下,我们不仅感慨医患之间互信互敬的感情,更是纪念一代宣教士的奉献与牺牲。
照片背后的故事
01
照片上这个男孩,直到四五岁,从没像别的孩子那样笑过。
梅医生每次去巡查,都会去找这个阴郁的小人儿,教给他有趣的话,或者把他抱起来举到空中玩。一年冬天,这胖娃娃穿着厚棉袄,着实像个矮脚鸡,医生就模仿大公鸡,把腰先弯下去,慢慢直起来,身子往后仰学鸡叫“doodle-do—”
小孩子跟着学“toto-oooooo—”,第一次发出普通孩子的笑声。
下面这张照片上,这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因为对医生的爱”,医院药房的化学部工作。他与医生合影,叉脚端手坐着,带点憨憨的不好意思抿着嘴,梅医生站在背后诙谐开他玩笑,可见两人十几年来的亲厚。
梅藤更与长大了的中国小患者,当时已成为药剂师助理
这位来自英国的“大洋人”梅藤更那时来到杭州,或骑蒙古马,或坐小马车,遇上认识的长者或妇女,总会下来恭敬地深鞠躬,并且友善地和他们聊天。梅医生的出现,成了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他一边欢快地蹦跳,一边喊:“梅医生来了!梅医生来了!快让路!梅医生来了!”
长于以当真为特色的“英式幽默”的梅藤更,常常以一种好玩的方式,和小顽童互相鞠躬,像跟省长鞠躬一样。梅医生喜欢带着洋腔,和某个小男孩搭讪说:“你好呀,老头子!”
而孩子们也总会用同样的方式和他说话:“您好,阁下!”
当年传教士来到中国,很多与兴医办学相结合。梅藤更致力于建设浙医二院的前身——医院,使之成为当时医院之一。广行济世,广慈博爱;济人寿世,救死扶伤。艰难时世,他在杭州服事了45年,他把一辈子的黄金岁月,都奉献给了这个人间天堂。
这是载入史册的事件。在浙江省档案馆提供的浙江文史资料选辑记载:“英国籍医师梅藤更来杭,接办圣公会之戒烟所。”
怀着宣教梦想的苏格兰人
02
“梅藤更”的英文名字是DavidDuncanMain。年6月10日,他出生于苏格兰艾尔郡的一个村庄,是家中第三子。他的父亲罗伯特?梅是一个磨坊主和商人,属于科金帝洛赫梅氏家族。他的母亲名字是藤更。他的大哥,威廉?藤更?梅,是格拉斯哥一位富裕商人,经营玉米及种子生意。这位兄长与梅腾更先生关系极为密切,医院的筹款以及其他事宜上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和帮助。
年,25岁的梅藤更,完成了为期四年的医学培训课程,取得了他的医学学历。早就梦想着海外宣教的他,此刻感到梦想离自己越来越近,而他对中国的负担是如此真切,他无法将此置之不理。所以他接收了圣公会(ChurchMissionarySociety)的安排,将他人生的目光投向了中国,投向了杭州。
去往中国的旅程马上要开始,但上帝却在他起程之前,为他预备了一个伴侣——佛罗伦斯·南丁格尔·斯密斯小姐,斯密斯小姐是上流大家庭中的一员。她的母亲是一名注册护士(R.N.),她为佛罗伦斯·南丁格尔的故事所吸引,并以此作为女儿的名字;她也偷偷地许下了一个愿望,希望她的女儿也能成为一名传教士。
年9月,这对小夫妻在苏格兰爱丁堡的教堂举行婚礼后,即于9月28日起航,离开祖国,前往中国。一年以后的9月,比梅藤更小5岁的另一位传教士苏慧廉,受英国另一个教会委派,出发前往中国浙江的温州;苏慧廉后来成为著名的汉学家、教育家,成为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的老师。那时,浙北有了梅藤更,浙南有了苏慧廉。
医院人满为患,他前线操持
03
年轻的梅藤更,从事医学宣教。夫妇俩携手从上海上岸,经宁波、过绍兴,最后抵达杭州,接手医院。那时多艰难:人地生疏,举目无亲,风俗不谙,语言不通,抵达上海时甚至不见迎接者的影踪。
不久,他们就经宁波去往杭州,在绍兴,在穆勒主教(BishopMoule)的陪伴下,他们坐轿子,乘渡船,渡过了钱塘江,达到了杭州城。
百余年前的杭州
虽然现实中的“地上天堂”与梅藤更想象中的有不小差距,虽然当时戒烟所的情况多少冷却了他的幻想,但一贯“微笑面对人生”的他,很快重燃热情,他们把行李搬至医生宿舍,重新把戒烟所里里外外彻底整理和打扫了一番,戒烟所也重新开张了。
当戒烟所再度开放时,床位很快就被戒烟病人和那些不适于门诊治疗的重症患者所住满。梅医师仍忙于学习中文,门诊最初一周只开放两天。但是人们很快地蜂拥而至。门诊日的早上,诊室门口常聚集了多人,等候着开放。
对医生和他的妻子及一个中国助手来说,那真是繁忙的日子。梅医师亲自诊察每一位患者。他下诊断、开处方、指导包扎,他的两个员工则忙于执行他的医嘱。此时,在实践中,梅夫人照护他人的天赋很快地被发掘出来。那位中国助手也有包扎的天赋,他能把所看到的一模一样地模仿出来。
当时医院就医情景
创医办学,引领发展
04
梅藤更接手时的医院,那时一穷二白: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没有像样的设备、没有手术室;在他几十年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广济不仅发展了总院,医院、医院,开办了医校、药学院、护士学校、协和讲堂等等,成医院和医校。
年,医院从英国引进了X光机,那是全中国最早引进的一批X光机。《梅藤更在杭州》一书中有张照片,是梅藤更的大儿子在帮助调试X光机。医院还装备了发电机、自来水塔、电灯、电话、电疗器,诸多项目,皆属杭州第一。
至梅藤更退休离任时,医院有张病床、3个手术室、患者年住院例左右,已成全国最大的,技术最强、医院之一。
医院具有很大的公益慈善性质,几乎不收诊金,医院;要持续发展和维持运转,一靠院外经营,二靠各种资助。除了英国圣公会提供部分资金外,梅藤更努力争取各个基金会的帮助,以及官绅的捐赠,更是回到他的祖国募捐。
广济医校年初创时只招收10名医学生,之后发展成医学、药学和产科3个专门学校,培养了众多学子。青年陶行知就曾在此读书。
浙医二院院史书收录了新医校落成的碑记,由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年题写,赞颂梅校长:先生莅浙,四十五年,以医救世,实导其先,博爱为教,宏愿允宣……
在大理石碑揭幕典礼上,梅医生对大家说:“感谢同学们的厚爱,我觉得自己受之有愧。构筑最有价值人生的,不是名声,不是大理石板,不是财富,也不是地位,而是奉献……”
他再次展现了幽默的风格:“我希望大家说的这么多好话没有说错,我很高兴自己还活着,可以验证你们刻在石碑上的话对不对。”
梅医生与同事试穿病服样品
为烈性传染病设立隔离所
05
结核、麻风和梅毒,是世界上三大慢性传染病。麻风病由麻风杆菌传播,主要侵犯人体皮肤、神经及内脏等器官,一旦得病,致使神经末梢坏死,导致毁容、残疾,甚至死亡。20世纪初,杭州流行过麻风病;医院的病例档案,见证了杭州麻风病的病史。
在杭州,医院,他更是在宝云山和德清莫干山建立了医院。
年,医院松木场分院落成,这是一个麻风病院,坐落在宝云山东麓山脊上。宝云山在葛岭初阳台东北,宝石山北边。
保俶塔旁的广济麻疯病院
当年,这里是荒郊野外。这些建筑分别为男麻风病院、女麻风病院、男隔离病院、女隔离病院、男清气院、女清气院、教堂等等。在那时,这是国内设备最好的麻风病院之一。
久伫荒郊亦为家。广济的医护人员和麻风病人,就以此为家了。
年,郁达夫以麻风病院为背景,写了小说《蜃楼》,其中有云:“有许多结构精奇的洋楼小筑,散点在那里,这就是由一位英国宣教士募款来华,经营建造的医院的隔离病院……”
“梅藤更老院长,不仅创建了当时闻名全国的医院,还在莫干山山脚下创建了麻风病院。”现任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教授感慨地说,“那时,麻风病比现在的艾滋病不知恐怖多少倍。我时常在想,一位英国医师和他年仅19岁的妻子,离乡背井服务45年,还收治麻风病人,真是了不起。”
梅藤更致力于收治麻风病人,并且提高治疗水平。年,英国医学博士苏达立受教会派遣来到医院,他与梅院长一起“两手抓”:一手抓援助,争取到英国国际麻风救济会的援助资金,大大改善了病院的环境设施;一手抓人才,先后请了不少世界著名的麻风病专家来杭工作。梅藤更院长退休后,苏达立曾两度出任院长一职。
麻风病治疗需要集中隔离,病房建在相对偏远的山上为宜。后来在德清莫干山建立医院,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梅滕更这样评价莫干山:“这是一个极好的地方。它这样安静、平和,这里有阴凉的小径,竹林也很美。患病的孩子们一到这里,健康状况就开始改善。”
由于这一带医疗条件匮乏,梅滕更决定医院,利用医生来此休闲的时间,为百姓服务。年夏天,医院医院开张,门诊室、外科室、病理室、药房等各种设置一应俱全。苏达立上山主理其事。医院医院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安吉、孝丰、湖州一带都有百姓赶来看病。
自打上了莫干山,梅滕更就经常亲自为山民义诊看病。对莫干山人文历史素有研究的德清图书馆朱炜先生,以生动的笔墨,描述了当年的情形——
上山第二天,梅滕更的信差就敲着铜锣满山跑,告诉周边的山民:“梅先生上山了,有病的都可以来看了!”于是,在莫干山,通常会上演这样的一幕:一夜过后,有被人背着的、抬着的,或自己拄着拐杖的病号从各地涌来。他们相信并认可梅医生的医术,更重要的是,梅医生看病从不收钱。
梅医生和麻风病人
梅滕更的“中国梦”
06
年,医院人手短缺,压力很大,梅滕更干脆把大儿子唤来中国,帮助分担工作,医院秘书和业务经理,一直持续到年。
梅滕更说:“能够来到中国,我一直心怀感激。如果我可以再活一次,我仍然会做同样的选择。”
他退休归国,临行前宴请杭州地方人士,话别时诚挚地说:“中国是有前途的,后一代的青年更是了不起!只是我老了,来不及看到中国的复兴。”
在上海上船离开中国前,医界同仁以及诸多他培养出来的医学毕业生,赶来与他依依惜别。梅滕更说:“我们为中国培养的这些优秀、年轻的医生、助产士、药剂师、护士,要比我们自己更有价值。他们正在以各种方式不断延续我们的生命。”
他说:“要是能够返老还童,要是我还有第二个青年精壮的时期,我梦想还要居留在中国。”
这就是梅滕更的“中国梦”。
从病者福音到仁爱而劳
07
“70岁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跟50岁时一样健康,如果不说是更健康的话。”梅滕更说。
在杭45年,梅滕更孜孜不倦,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蛮拼的”。回到英国后,梅滕更住在爱丁堡,他没有歇下来。除了阅读带回去的中国书籍,他还将英文医学书籍译成中文。
其实早在年,他就把英国伟伦忽塔所著的《医方汇编》介绍到中国:他进行口译,由来自浙江慈溪的医家刘廷桢笔述,全书4卷,由广济医局镌印,上海美华书馆出版。译本“以中融西”,成了近代中西医汇通史上的一个范例。为了办医校,他还翻译了中国第一本产科教材《产科西医心法》等医学典籍。
另外一个重要“退休生活”项目,就是常常外出演讲,述说他在中国的经历、分享他丰富的人生体验。
年8月30日,鞠躬尽瘁的梅滕更在苏格兰老家辞世,享年79岁。
在梅滕更逝世后第二年,传记书《梅滕更在杭州》出版。他儿子说,一个传播福音的外国传教士,应该具有完整的信仰、持久的耐心、诚挚的愿望,“我爸爸生活和工作故事的发表,对渴望到国外从事宣教的年轻人来讲,希望能帮助、激励他们,为他们提供指南。”
“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专门研究医学传教史的英文版《杭州医学传教会的故事》,全面介绍了英国安立甘会派出梅滕更等传教士,在杭州从事医学传教的活动。那时杭州,正是一片丰收的“禾场”。
基督信仰改变了古典文明下长期形成的蔑视人的生命的态度,追求“爱人如己”、“博爱”因此而来。
遥想一百多年前的年,到杭州医院才3年的梅滕更,从圣公会争取到英镑的拨款,医院,大楼门廊挂着的大匾是4个汉字,成为和谐医患关系的最佳注解——病者福音。
梅滕更在苏格兰的墓碑至今保存完好,上面刻着4个漂亮的繁体手书汉字,概括了他鞠躬尽瘁的一生——仁爱而劳。
梅藤更的墓碑
整理自:
都市快报(年)
一百年前的医患关系-柴静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