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荫华二十世纪初中国影像》这组照片由法国圣方济会的传教士梅荫华(MichelDeMaynard)拍摄。此系列包含幅影像资料,约拍摄于-年,其中部分影像涉及辛亥革命,这些珍贵的影像记录了激烈变化的清末中国。这一系列主要是记录的是中国的北方地区当时的状况,也包含梅荫华至年在陕西居住,拍摄的当地的日常生活。
方济各会是最早向中国派遣传教士的教派。年罗马教廷将山东教区从北京教区中独立出来,成立山东代牧区,设立主教并由方济各会代管。年山东分为南北两教区,鲁南归圣言会,鲁北归方济各会。年方济各会北教区中又划出登州、莱州、青州三府,成立山东东界代牧区,主教府设在烟台。年主教驻地更名为芝杲代牧区。年4月升格为烟台教区,仍由法国方济各会管理。据年的统计,烟台天主教有教徒人、9座大教堂、64处小教堂,创办2所高中、1所传教员学校、25所小学、3个孤儿院、1个印刷所、4家医院、2所养老院、1所麻风病院、7间诊所。
天主教传教的主要对象,是中国最底层的农民。中国农民相较于中国的士绅阶层,更容易接受天主教。为了更好融入中国农民的生活,传教士们完全实行了本土化,他们习汉字,学汉语,吃中国饭,穿中国衣。在清代,还要剃头扎辫。鲁南教区主教韩宁镐,在家信中曾这样描述他在中国的日常生活:“我们的服装是中国服装,真不错。不过,色彩太多。比如,我的身上有这些颜色:鞋子是黑布做的,两指厚的鞋底是白的,袜子和裤子是黄色的,长袍是深蓝的,夹克是黑的,在我剃过的头上却戴着黑色的帽子。我后面戴着一条很长的辫子。我吃的面包(指馒头)的原料是小脚女人将小麦、黄米和高粱等谷物放在磨上,用手柄转动磨的。磨好的面粉加上一点水做成小面团,把这些面团放在一个屉上,屉子放在大水锅上。这样,水蒸气渗入这些小面块,面包就好了。我们喝着中国茶或黄米粥来吃这种热面包,没有牛奶,没有奶油,没有干酪这些照片中的传教士,除了大主教着礼服的标准照外,其他教士的日常着装都是中式马褂,戴礼帽或是瓜皮帽,完全是当时普普通通中国人的打扮。
这些照片大致可以分为传教士日常工作活动、外籍传教士之间的合影、教会学校的场景、胶东农村的婚丧嫁娶以及胶东乡村家族的合影几大类。其中乡村孩童的照片,还按照人头数冲洗了数张,可见照片这种当时的“稀罕物”成为传教士与百姓有效拉近距离、沟通情感的“公关手段"。
有意思的是,专门为他人拍照的天主教神父梅荫华(MichelDeMaynard)也在照片中现身。梅神父年至年在中国北方等地游历,留有张反映晚清社会更迭的影像图片。梅神父年在烟台有过较长时间的停留.其拍摄的照片还被哈利洋行制成明信片对外发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