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系统性与局部性危险因素引发肿瘤患者PICC血栓的作用效应:一项基于超声检测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Theeffectofsystemicandlocalriskfactorsontriggering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relatedthrombosisincancerpatients:Aprospectivecohortstudybasedonultrasoundexaminationand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
文章发表情况介绍
该文章以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陈虹秀为第一作者,医院乳腺外科硕士研究生陶琳为共同第一作者,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乳腺外科张晓霞副教授为通讯作者,于年9月发表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NursingStudies(影响因子:5.,中科院分区:护理1区/医学1区)。
第一部分:文章内容解读
研究背景
肿瘤与外周置入中心导管(PICC)协同作用会显著增加血栓的发生率。系统性抗凝治疗可以降低全身各部位血栓,但却无助于降低上肢PICC相关性血栓(PICCRT)。虽然既往研究已经充分探讨了PICCRT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可以分为系统性危险因素如高凝状态、高龄、肥胖等,以及与PICC技术相关的局部性危险因素如置管静脉血流速度、导管-血管直径比值(CVR)、穿刺次数等,但上述两类危险因素引发PICCRT的作用效应目前尚无定论。因此分析系统性危险因素与局部性危险因素对引发PICCRT的作用效应与模式有可能是改善血栓结局的有效措施。
研究目标
分析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两周内,系统性危险因素与局部性危险因素引发PICCRT的作用效应。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在医院实施。研究共纳入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由同一名超声医师在置管前1天及置管后2周内每隔1天采用超声评估患者是否发生PICCRT;同时,由指定的研究护士收集患者的年龄、BMI、出凝血指标、置管静脉血流速度、CVR以及穿刺次数等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探索全身性危险因素与局部性危险因素引发PICCRT的作用效应值。
研究结果
在纳入分析的例癌症患者中,例(72.8%)患者确诊PICCRT,大部分PICCRT(n=,93.7%)在置管后5天内确诊,所有的PICCRT都在置管后9天内确诊。依据Virchow血栓三角理论建立的研究假设,高凝状态、BMI、年龄三个系统性危险因素和血流状态、CVR、穿刺次数三个局部性危险因素均进入结构方程模型,最终结果显示:局部性危险因素(CVR标准化路径系数=0.32、p0.05),血流速度标准化路径系数=?0.35、p0.05)引发PICCRT的作用效应大于系统性危险因素(年龄标准化路径系数=0.13、p0.05,高凝状态标准化路径系数=0.17,p0.05)。
研究结论
PICCRT在肿瘤患者中发病率高,且大部分病例发生于置管后早期。在公认的常见血栓危险因素中,反映PICC置管技术特征的局部危险因素,引发PICCRT的作用效应,大于反映肿瘤患者血栓易感性的系统性危险因素。因此,PICCRT防控的关键,应更加注重其技术本身相关的因素,如置管前通过超声确认CVR合适,采用影像引导系统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后加强上臂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等。
与临床实践的相关性
(1)PICCRT应尽早预防:PICC置入后第一周是预防PICCRT的关键时期,对于PICCRT高风险患者,建议在导管置入前实施血栓预防措施。
(2)应针对局部危险因素制定综合干预方案实施血栓防控。在局部危险因素中,应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