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上的神秘藏医药

世界屋脊上的神秘藏医药

走近世界屋脊上的神秘藏医药,揭开藏医药学的神秘面纱

藏族一直是一个勤劳、智慧、勇敢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祖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上。藏医、藏药的形成和发展,是民族 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对祖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藏医药学是仅次于中医药而有系统理论的民族医药,是藏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几千年来为我国藏族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藏医学是西藏独有的医学,它与中医和西医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古代医术。藏医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融入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古中医和古阿拉伯的精华而自成体系的藏医学。藏医学不仅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疗体系,而且其诊疗经验涉及内、外、妇、儿及预防养生各个领域,内容极其丰富,尤其对胚胎学的认知水平、尿诊经验的丰富程度,在各类传统医学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即使在医学甚为发达的今天,藏医学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藏医学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青藏高原为高寒地区,一直以来与外界交通极不方便,因而藏医学长期保持着它所固有的一些特色。例如藏药多取自高山氧气稀薄环境中生长的耐寒冻的植物等。另外,在西藏,由于佛教思想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藏医学自奠基时期便具有了浓厚的藏传佛教的色彩。

藏医学认为宇宙是由小五行和大五行组成,小五行(金、木、水、火、土)在人体则指心、肝、脾、肺、肾;大五行(气、火、土、水、空间)则指整个宇宙,整个宇宙都依赖于大五行的运行。“隆”(气)、“赤巴”(火)、“培根”(水、土)是构成人体的三大元素(三因学说),任何一个元素的盛衰都会引起疾病的发生。藏医学以其独特的三因学说、人体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为基础理论,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树。

藏医药学的发展史

藏医药学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据说,藏医的起源与苯教有关,藏医药乃是苯教的祖师辛饶米沃的创造。但这只是传说,其实早在公元前1世纪,生活在西藏高原的人民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步认识到一些野果、野菜、动物、矿物等可以解除人体的病痛,并且得出了“有*就有药”的说法。

到了公元4世纪,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青稞酒治疗外伤,用酥油止血等原始简单的办法,虽然没有系统的理论,但这意味着藏医学已经开始萌芽。

公元年,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奴隶制的吐蕃王朝,之后他大力发展经济、统一了文字,并引进了佛教。佛教的传入带来了佛学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其中医学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时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医药知识。据史料记载,文成公主带来了“四百零四种病方,五种诊断法,六种医疗器械,以及四种医学论著,如《门介钦莫》(即《医学大全》)等”,这些论著最终被译为藏文,合编为一部《医学大典》,这是已知最早的一部藏医学经典文献,但已失传。

公元8世纪,金城公主入藏时又带来了许多医药人员和医学论著,并把其中一些著作译成了藏文,如《索玛拉扎》(即《月王药诊》)等等。

吐蕃王朝第五代藏王赤松德赞时期,藏医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九大 医学家,即宇妥-宁玛元丹贡布、碧棋列贡、吾巴曲桑、齐齐谢布、米娘绒吉、昌提杰桑、聂巴曲桑、冬门塔杰和塔西塔布。其中宇妥-宁玛元丹贡布最为有名。宇妥-宁玛元丹贡布曾经到全藏各地以及尼泊尔、印度等国游学,回国后成为赤松赞德的首席侍医。后来,宇妥-宁玛元丹贡布吸取《医学大全》、《月王药诊》的精华,认真总结个人的实践经验,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终于著成闻名遐迩的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此书的形成,为藏医药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标志着藏医学从此走上了成熟发展的道路。

从公元12世纪开始,医圣第13代后裔宇妥-萨玛元丹贡布全面增补了《四部医典》,使藏医药学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系。公元13世纪西藏萨迦王朝归顺元朝,西藏正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的归顺进一步推动了藏医药学的发展。

15世纪以后,藏医开始形成南北两个学派,北方以强巴-南杰札桑为代表,主要总结了北方高原地区多风湿的临床经验,著作有《药学宝箱》、《甘露源流》、《所需可得》、《验方集成》等。南方以索卡-年姆多吉为代表,他根据地处河谷的特点,擅长使用清解药物治疗温热病,著作有《草药鉴别》、《药方汇集》、《千万舍利》等。两大学派的争鸣不仅充实了四部医典的具体内容,对藏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世达赖时,总理西藏*务的第司桑吉嘉措最终对《四部医典》做了一次全面彻底的修改、补充和注解,命名为《四部医典蓝琉璃》。同时,为了使《四部医典》的内容通俗易懂、便于传习,桑吉嘉措还组织绘制了一套以《四部医典蓝琉璃》内容为基础的曼唐,成为一种珍贵的文物,也是世界古代医药体系的稀世珍宝。

18世纪以后,藏医学陆续有一些论著问世,最 的则是年帝马-丹增彭措所著的《晶珠本草》。作者通过实验和调查,搜集药物达种,除去重复或加工炮制的药物外,实收药物达多种。该书对药物性味、功能描述很详细,可谓集藏医本草学之大成,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年十三世达赖时,又重刊了《四部医典》。年以吴登坚-旦增加措和班旦平措等人对《四部经典》进行词句补充和文法修改后成为《药王山版本》(即医学利他寺版本)。新中国成立后由*府医院保存。

大医王药师佛的功德说不尽

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药师经》中说他曾发十二誓愿,主要的有“除一切众生众病,令身心安乐”之愿,“转女成男”之愿,“使众生解脱恶王劫贼等横难”之愿,“使饥渴众生得上食”之愿,“使贫乏无衣者得妙衣”之愿,等等。总之,就是愿满足众生一切欲望,解除众生一切痛苦,使众生吃好穿好、没灾没病、高高兴兴。

药师佛也因其所独具的救众生之病源、治无名之痼疾的功德,受到了广大患者及家属的崇拜。在《药师经》中专门讲到药师佛救助病人的方法: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于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其人得以苏生续命。这种关于药师佛的信仰在古代就很盛行。

佛法中常称佛陀为无上医王或大药师,就是因为佛能治疗众生的种种疾病。《药师经》里说:人的生理上有三种病──老、病、死;心理上也有三种病──贪、嗔、痴。药师佛出世救济众生,即是为了拔除众生身心的种种病患,所以,我们绝不可以把含有崇高意义的药师,视为普通的配药人。

药师佛的功德主要为:一是满足众生一切欲望,解除众生一切病痛;二是给众生以光明和向上的希望。而这就是人类世世代代所向往的,所以我们说,药师佛的功德说不尽,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解除病痛的希望,还有光明和奋发向上的追求。

在佛教界,药师如来一般被称为“消灾延寿药师佛”。药师佛悲心深切,在他行菩萨道时发起十二大愿,护佑众生脱离疾病的苦痛,远离生命的灾难、障碍,解脱一切苦恼忧扰。

十二大愿的内容如下:

细读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在感受药师佛慈悲之心的同时,还能得到诸多养生启示。如第四大愿、第五大愿、第六大愿、第七大愿、第九大愿都在指向个人修养方面。在佛教看来,尚未开悟的众生都会有各种烦恼困扰身心,特别是贪、嗔、痴等,相互混合而产生繁杂的四万八千种不同烦恼。而心理方面如此多的烦恼,就会导致生理方面有四百零四种的传统疾病和失调,使身体受到病苦之乱。药师佛的愿力就是为救济一切众生的病苦。

神秘而伟大的药王城

据藏医传说:药王门杰拉是释迦牟尼的化身,他曾为塔嘎尔普等天庭侍医、君希普等众位医仙、梵天等外道诸神和观音等诸菩萨传讲医学,所传讲的内容流传到世间,即成为《四部医典》。

药王城坐落在非常遥远的地方,是一座由宝石、金银、白珍珠、红珍珠、蓝琉璃构成的正方形无量宫。正座无量宫的宫墙有五层,并设有四个门,东门由持国天王守护,南门由增长天王守护,西门由广目天王守护,北门由多闻天王守护。无量宫内装饰着各种药物宝石,望楼、房檐上悬挂着五种用天上宝石制成的璎珞,五种用菩提宝石制成的金顶、佛幢和屋脊,光彩夺目,清澈透明。

药王城的南面是阳光普照的锥顶山,那里长满主治寒性病的各种热性药物;药王城的北面是雪峰山,那里生长和存在着主治热性病的各种寒性药物;药王城的东面是香茅山,那里生长着七种诃子;药王城的西面是马拉亚山,那里生长着六种良药(肉豆蔻、小肉蔻、草果、滑石粉、草红花和丁香)及寒水石、五灵脂,还有温泉和五种药水(治疗隆病、赤巴病、培根病、双型混合病及三型混合病的药水)。

药林上空,群鸟欢歌;药林四周,躯体内存佳药的象、熊、麝等群兽伏卧。无量宫正中陈放着镶嵌各种宝石的宝座,宝座由神狮、神象、天马、鲲鹏、孔雀驮伏,座上端坐着正在传讲医学的药王门杰拉——药师琉璃光佛。当药王门杰拉传医学时,又化身为古、松、土、元丹、赤列五位热白益西,并通过这五位化身神仙的相互问答揭示医学奥秘。

《四部医典》:藏医学中的不朽经典

《四部医典》是藏族 医家宇妥-宁玛元丹贡布于8世纪下半叶撰写完成的一部藏族医药学经典著作,也是世界医药学名著。由于本书内容丰富,具有较普遍的实践意义,因而受到藏族人民的普遍欢迎。

《四部医典》的正文是以两位仙人对答的形式,用9字韵体藏文叙述的。全书共章,由四部分组成,即《根本医典》6部,总论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论说医典》31章,介绍人体生理解剖、病症分类和治疗原则;《秘诀医典》92章,阐述临床各科疾病之诊断和治疗;《后续医典》27章,主要论述脉诊和尿诊、各种方剂药物的配伍、药物的炮制、功能、给药途径及外治法,如放血、艾灸、火灸、外敷、拔罐等。

《四部医典》总共收载方剂方,单药种,根据药物来源、质地、生境、入药部位的不同,分为贵重药类、宝石类、土类、木类、精华类、平地产类(指作物类)、草类、动物药等八大类,并对药物的性味、炮制做了记载。作者认为药物的生长与五行(土、水、火、风、空)有密切关系;并将药物分为热性与寒性两类,热证用寒性药治之,寒证用热性药治之,这与中医用药理论类同。

全书从生理到病理,都贯串着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以及五脏六腑、寒热气血等理论,具有藏族的民族特色。其中有一些疾病是高原所特有的,有些病名至今未能在中医或西医学中找到相匹的病名。藏医中关于胚胎学,认为是由父精母血的结合逐渐发展起来,并且由简单到复杂, 形成胎儿。藏医在胚胎学方面的认识在世界生物学史上是很先进的。

另外,《四部医典》中还有80幅彩色曼唐,绘制这些曼唐的目的,就是让此书更通俗易懂,使初习的学童和渊博的学者都便于理解。曼唐就是医药学挂图。

《四部医典》在成书过程中,作者在总结本民族医学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汉族医学、古印度和大食医学的部分理论和医药成果。成书后,历经各代藏医学家的修订、补充、注释、整理而愈趋详细完善。直至公元12世纪,经老宇陀的十三世后代宇妥-萨玛元丹贡布全面的修订,成为后世的通行本。

《四部医典》是一部对藏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奠基之作,是藏医药学的必读课本和医药经典,也是研究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家都把它作为行医指南,是藏医的必修教科书,其学术地位相当于汉族的《*帝内经》。

一、五源学说

五源学说又称为五元学说,它认为物器界(器世)及人和一切生物(情世)产生的根源为土、水、火、风、空,称之为五源。这种学说起源于印度,是古印度的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土、水、火、风是构成世界万事万物的四种基本物质,空是物质存在、增长和运动的空间,它们之间相互滋生、演变、发展,并进行抽象推理、演绎、归类,用以解释物质世界的结构和运动形式,这便是五源学说。

五源学说很早应用于佛教哲学,以后应用于寿命吠陀医学。藏医药学在形成过程中将它移植到藏医药理论中,广泛应用于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防病治病及药物方剂等很多方面,正如《四部医典》后续部说:“众生身由四源成,疾病缘由四源起,药物性味四源定,身病药皆四源生。”

二、五行学说

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就是以它们的属性和相互滋生、制约的复杂关系来归类、演绎、解释物质世界的构成和事物变化。藏医运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及其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辨证施治。藏医将五行学说主要应用于脉诊学,其他方面藏医多用五源学说。藏医早在公元8世纪末,从中医编译而成的《月王药诊》中移植过来,在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有详细的阐述并有所发展。

藏医将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之脉象联结起来,称为五行脉,即金主肺脉,木主肝脉,水主肾脉,火主心脉,土主脾脉。按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原则,若在心脉上(火主心脉)出现了脾脉(土主脾脉)跳动,即为正常脉(火生土)。与此相反,出现了五行相克的脉(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则为病脉,如在心脉出现了肺脉(金主肺脉)跳动,则为病脉(火克金)。

藏医也认为不同的时令季节,人体的脉象会有所变化,这些都跟五行有着密切关系。即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属七十二天,在两季交替之间有十八天,这样将一年分为五个七十二天,然后冠之以五行联系。春季七十二天属木,为万物生长季节,肝胆属木,亦属旺盛季节,故木主肝(胆)脉;夏季七十二天属火,是心活动的旺盛季节,心属火,故火主心脉;同样道理,秋季七十二天属金,金主肺脉;冬季七十二天属水,水主肾脉;春末夏初、夏末秋初、秋末冬初、冬末春初各有十八天,四个交替时节共七十二天属土,土主脾脉。

三、藏医药的理论体系

藏医药学的理论有:五行、六味、八性、十七效。

藏医学认为药物与五行有关,药物的生长源于五行,即土、水、火、气、空。土为药物生长之本源;水为药物生长之汁液;火为药物生长之热源;气为药物生长运行之动力;空为药物生长之空间。五行缺一,特别是空缺少,药物则无生机。这一精辟论述,阐明了药物生长与自然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就是当今所说的生态环境对植物生长的特殊性。

另外,藏医认为药物的味、性效亦源于五行。土性偏强的药物具有强筋骨、增体力、滋补强身之效,可治隆病。这种药物味甘,具有重、稳、钝、柔、润、干之性,根及根茎类药材大都属于土性。

水性偏强的药物具有使七大物质基础(即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聚集,增生肌肉之效,可治赤巴病。这种药物味涩、酸,具有寒、凉、润、稀、钝、软、柔之性。皮类药材大都属于水性。

火性偏强的药物能促进七大物质基础成熟,助消化,促吸收,增生体热,荣润肤色,可治培根病。这种药物味辛、涩。大部分花类、种子类药材都属火性。

气性偏强的药物可强筋骨,通经活络,增生体温,收敛疮疡,促进七大物质基础运行。这种药物味苦、涩、咸。皮类药材大都属于气性。

空性偏强的药物,具有四性的通性,其功效通行全身无阻,舒胸宽腹,遍及肢体,适用于一切疾病。果类和种子类药材大都属于空性。

除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皮类药材分属五行外,藏医还将其药材的颜色和五行联系。*色或淡*色者为土,白色者为水,红色者为火,绿色者为气,蓝色者为空,于是可根据药材的颜色来考虑其属性,决定其味、性、效。

六味,即甘、苦、酸、辛、咸、涩。甘味具有增强体力,补气固本,荣润肤色,开窍舒胸,生肌愈疮,干*水之功效。苦味具有清血热、赤巴热,健胃舒胸,增生腹肌之功效。酸味具有健胃消渴,增生体温,生培根之效,对赤巴有益。辛味具有增生胃温,健胃消积,镇静催眠,驱杀肠胃寄生虫,荣润肤色之效。咸味具有熄风镇静,消肿化积,消烦渴,增生体力,生血,生赤巴,干*水,下死胎之效,但对麻风病、痘疹、疮疖有害。涩味具有通淋止泻,复苏开窍,荣润皮肤,驱虫之效。

另外,还有三化味,即服药后在体内经吸收,其原来药物之味发生变化。如甘、咸味转化为甘味,辛、涩、苦转化为苦味;酸味吸收后仍为酸味。因此,甘、酸、苦称之为三化味。

八性,系指藏药具有八种性能,即寒、热、轻、重、钝、锐、润、糙。药性重、润、寒、钝者可治隆病、赤巴病;药性轻、糙、热、锐者可治培根病。

十七效,就是藏药有十七种功效,即寒、热、温、凉、干、稀、润、糙、轻、重、稳、动、钝、锐、柔、燥、软。十七效是藏医遣药组方的理论基础,每种药都有其固有的性、味、效,而在临床上具体应用时,则应根据其功效配伍组方,组方原则是以十七效为对治,即寒与热为一对治,寒性病用热药治之,热性病用寒性药治之。在一对治中,一为药性,一为病性,互为对治。同理,温与凉、钝与锐、稳与动、润与糙等均互为对治,这是藏医辨证施治用药的理论基础。

人的生命形成于胚胎

藏医对胚胎学的认识早在年前就非常完备了,在古代各个民族医学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藏医认为人的生命的形成是从胚胎开始的,一个人健康与否也是取决于胚胎发育时期的健康状况。所以,藏医养生首先从科学健康孕育胚胎开始。

藏医认为,胎儿是由父亲的精与母亲的血结合而成的,所以孕育健康胚胎就要求有优质的父精和母血,这就如同土壤孕育植物,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生长出枝繁叶茂的植物。如果男子的精液洁白而有光泽、气味甘甜而量比较多,女子的经血鲜红而有光泽、气味没有异常,这样就能孕育出健康的胚胎。相反,如果不论是父精还是母血,只要一方有病,如隆、赤巴、培根有病,就无法受孕,如精或血的外观粗糙,颜色、黏稠度异常,气味不正等,都不会受孕怀胎。在没有显微镜足以观察到细如精子或卵子的结构时,这种描述不仅是自然可取的,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旧社会,总是把不孕的责任全归咎于妇女,而藏医却明确提出男女双方有着同样责任,这是完全符合科学道理的。

孕育健康的胚胎除了要有优质的男精女血,还要把握好男女交媾的时间。在几千年前的《四部医典》中,就已经指出女子受孕 时机是在月经来潮后的12天左右,过早过晚,都不易受孕。另外,在月经来潮后的12天当中,最初的三昼夜以及第十一天不受孕, 、三、五、七、九各日,如果受孕了,将是男孩子;第二、四、六、八各日,如果受孕了,将是女孩子。过了这12天就不易受孕了。

还可以通过孕妇乳头的颜色判断胎儿性别,如果左侧乳头颜色较深甚至近乎黑色,可以判断为孕有男胎,反之则为女胎。除此之外,书中还指出,在月经前后这一段时间里,妇女很容易感到身体疲乏、困倦,面色也憔悴,乳房胀,腰背、小腹等处微感不适或疼痛;而在易于受孕的时间里,女性常有较强烈的性欲,也是容易受孕之时。

有了健康的精血,又有了良好的交媾时间,胚胎就开始孕育了。这时女子的身体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身体沉重、懒惰无力、心跳加快等。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父亲的精华为其提供了骨髓和脑髓,母亲的精华为其提供了血肉和脏腑,而胎儿的五官和神识则是从其自己的六识中自行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藏医学采用五源学说来解释胎儿身体各个部位的来源:

土元:生成胎儿的骨骼和肌肉等坚硬组织,特别是生成了鼻子,产生了嗅觉。

水元:生成胎儿的血和*水,尤其是生成舌头,产生了味觉。

火元:生成胎儿的温度,使胎儿的皮肤具有光泽,尤其是生成眼睛,从而产生了视觉。

风元:生成胎儿的呼吸功能,尤其是生成皮肤,从而产生了触觉。

空元:生成胎儿的生命和精华通行的孔窍,尤其是生成耳朵,由此产生听觉。

各种内因和外缘聚合,并发挥着个体本能的作用,使胎儿得到生长发育。

胎儿在母体中的五个发育阶段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是中国的古话。中医对胎儿发育的认识,也都以十个月为准,逐月叙述胎儿发育的情况。如南北朝时期的《逐月养胎方》就有“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筋骨立,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气入胃,十月诸神备,日满即产矣”的记述,用以观察描述胎儿的发育。对此,藏医的认识则更为细致而深入,它是以周为单位来认识和观察人体胎儿的发育过程的。它认为,胎儿从形成到成熟分娩,需要38周的时间,在这38周的时间内,胎儿将依次经历早期、鱼期、龟期、猪期和预备娩出五个发育阶段。

一、早期发育

这个阶段是胚胎形成后的 个月。

周:父精和母血相融合,就如同在牛乳里滴入乳酪酵母,充分地融合在一起。

第二周:父精和母血继续聚合,并形成糊状,就如同乳液凝成的胶状物。

第三周:精血进一步融合并凝结为奶酪。

第四周:奶酪开始成为质地比较坚固的团状物,有的是圆形,有的呈椭圆形,并开始分化出男女的不同性别。

在这个阶段,怀孕的女子要注意生活起居方面的很多细节,要注意保养好自己的身体。不要过于疲劳,不要干重活,不要熬夜,避免频繁性交,禁止强忍大小便或者大小便的时候用力过度。注意清洁卫生,勤换内裤,保持内裤及会阴部清洁。另外,尽量不要生病,生病不能乱吃药,也不能乱抹药。

二、鱼期的发育

从胎儿的第五周到第九周这个发育阶段称为鱼期的发育。为什么称为鱼期呢?《四部医典》中有:“胚胎发育中的鱼期时,胚胎形成长条形,因此称为鱼期。”

第五周:第四周形成的团状物现在变得更坚硬,因此这个时期又称为硬化期。在这个阶段,胎儿身体中长出脐脉轮。脐脉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向四方放射,这是产生所有脉络的基础脉丛,它的位置在第十六椎的正前方。

第六周:从脐脉轮中央生出命脉,它是所有命脉的主干,是生命和气血所依赖的脉络。这条命脉使胎儿获得更快的发育。

第七周:这周胎儿形成头顶脉轮和阴部脉轮,胎儿的眼睛等器官开始形成。

第八周:胎儿头部开始形成。

第九周:躯体的上部和下部已经形成,也就是除四肢以外的上下体腔。到现在为止胎儿的基本轮廓已经形成。

三、龟期的发育

从胎儿的第十周到第十七周这个发育阶段称为龟期的发育。为什么称为龟期呢?《四部医典》中有:“胎儿长出四肢,并分出头部,形状似龟,因此称为龟期。”

第十周:胎儿身躯显出两个胳臂和两个股骨的雏形。

第十一周:胎儿身体的九窍,即双眼、双耳、鼻、口、阴窍等开始形成。

第十二周:胎儿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开始形成。

第十三周:胎儿的六腑,即胃、小肠、大肠、胆囊、膀胱、精府开始形成。

第十四周:胎儿两上臂和大腿开始形成。

第十五周:胎儿两下臂和两小腿开始形成。

第十六周:胎儿的十个手指和十个足趾开始形成。

第十七周:联结胎儿身体上部、下部及里外的血管、脉络均开始形成。

四、猪期的发育

猪期是指接下来的十八周。这个阶段为什么称为猪期呢?《四部医典》中有:“胎儿从龟期进一步发育,除了有四肢、头部外,还逐渐凸起所有器官,并能从母体中吸收混食,因此称为猪期。”

第十八周:胎儿的肌肉和脂肪开始形成。

第十九周:胎儿的韧带和肌腱开始形成。

第二十周:胎儿的骨骼和骨髓开始形成。

第二十一周:胎儿的全身皮肤开始形成。

第二十二周:胎儿的九个孔窍包括五官在内全部开通。

第二十三周:胎儿的头发、汗毛和指甲、趾甲开始形成。

第二十四周:胎儿的脏腑更加成熟,知觉开始形成,并开始有了舒适和痛苦的感觉。

第二十五周:胎儿各个孔窍中的气流开始运行,也就是说胎儿开始有了呼吸。

第二十六周:胎儿的意识和记忆开始形成。

第二十七周到第三十周:胎儿的全身器官全部开始成熟。

第三十一周到第三十五周:胎儿的身体逐渐增长,并且与母体相互影响。

五、预备娩出

第三十六周:胎儿对自己的处所极不喜欢,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

第三十七周,胎儿的反感情绪愈演愈烈,产生了脱离母体的欲念。

第三十八周:胎儿的头部开始倒转,从子宫底倒转向外,开始准备出生。

在快要分娩的时候,孕妇的种种征象可以预示是生男孩还是女孩或者是中性。

生男孩的征象:孕妇的肚子从右侧凸起,身体感觉轻巧,右边乳房先滴出乳汁,并且在梦中经常会梦见男孩。

生女孩的征象:孕妇的肚子从左侧凸起,身体感觉笨重,左边乳房先滴出乳汁,并且在梦中会经常梦见女孩,还有比较喜欢穿衣打扮、唱歌跳舞。

生中性孩子的征象:孕妇的小腹从中部凸起,身体时而笨重、时而轻巧,左右两乳同时滴出乳汁,做梦男孩女孩都会梦见。

生双胞胎的征象:孕妇的小腹两侧高高突起,而中间是凹陷的。如果双胞胎都是女孩,就会出现前面所有的生女孩的征象;如果双胞胎都是男孩,就会出现前面所说的生男孩的征象;如果双胞胎是一男一女,就会出现前面所说的生男和生女的混合征象。

孕妇临产的表现是,浑身无力,下半身甚感沉重,髋部和产门会有疼痛之感,这种疼痛有时剧烈、有时缓和,并且小便次数明显增加。一旦出现这种症状,说明孕妇就要生产了,医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这三十八周的时间里,胎儿之所以能发育成熟,全靠母亲的营养物通过脐带供养胎儿。《四部医典》中写道:“用比喻来说,母亲、脐带与胎儿的关系就如水塘、水渠与庄稼的关系。母亲好比水塘,脐带好比水渠,胎儿好比庄稼,水塘的水通过水渠滋润着庄稼,使之发育成长。”这个多年前的比喻,今天看来仍然十分恰当。

藏医解读生命的诞生

从胚胎到胎儿将要降世的这三十八周里,孕妇要好好地保养自己,保养好自己就是对胎儿 的保护。然而,面对即将诞生的生命,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做好什么准备呢?对此,藏医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藏医学认为,当孕妇快要临产的时候,应将其安置在安静并且舒适的地方,这样会使心情放松;为孕妇盖好衣被,以保证温暖;另外,还要按摩风穴,由有经验的产妇接生,准备好接生的器具;同时,孕妇要念诵“那摩消灾延寿药师佛”或“那摩药师琉璃光如来”,以帮助其消除紧张情绪,保证母子平安、健康。

分娩初期可让产妇食用一些热量型的主食,如酥油面条,还可以服用一些性味平和的药物,如十一味能消散、六味能消散等,以起到助产的作用。胎盘娩出以后要令产妇仰卧在床上,并可点燃九味烟熏方熏蒸,将 用温开水化开后清洗下身,以防止妇风病的发生,并外涂一些治疗风气病的药物。

对于刚刚诞生的婴儿,要小心地将其脐带内的血液挤入体内,然后在距离肚脐眼大约四寸的地方用纯羊毛线挨着扎两个结,从两个结中间将脐带剪断。等到没有血往外滴出,再用芳香的温药水为婴儿擦洗全身,并用干净柔软的湿布擦洗口腔内的秽物。舌面上用红花书写咒语,用麝香水加酥油蜂蜜喂服,然后让其吸吮母亲乳汁。如果母亲奶水不够,可用牛乳代替,并用广木香酥油制剂涂擦肚脐。

婴儿喂乳前可以先让婴儿喝一些用麝香水调和的蜂蜜*连,并可用广木香酥油制剂涂擦肚脐。如果婴儿降生时头部先露,仰卧而出,脐带缠绕于上半身,哭声洪亮,头 ,颅骨坚硬,囟门小,发际高,皮肤干净,耳朵平展,吮乳有力,则是吉祥的征兆,代表这个孩子先天健康,容易抚养;如果情况恰恰相反,婴儿降生时脚先露出,脐带缠绕于下半身,哭声虚弱,头部横宽,囟门大,发际低,如此情况则应多加注意,或许需要立即祈福息灾,格外谨慎地加以护理。

母乳是婴儿 的食物,但喂奶的量不宜过大,应逐步增加。但如果母亲一直没有乳汁,则可以用其他妇女的乳汁喂养或用煮熟的温牛奶、羊奶喂养。随着婴儿日渐成长,可以经常为其补充一些身体所需的糖或蜂蜜。经常食用一些菜汁可以预防和消除皮肤病等。此外,将阿魏三热药、藏木香、刺柏等研末,于白山羊奶、酥油中煎熬,每7日服用1次,每次少许,可增强记忆、提高智力。

在日常起居方面,家人也需格外留意。要经常带小儿到户外接受适当的日光浴,但是要避免强光照射小儿的眼睛,以免损伤眼睛,造成视力减退。相反,如果小儿身体经常受凉,则会影响其听觉。

要注意小儿睡眠时的姿势,母亲应经常对小儿进行按摩和纠正,否则就会造成枕骨扁平、头颈歪斜或者头部变形。怀抱小儿也应把握姿势,错误的姿势有可能会导致小儿驼背或者曲颈。

新的生命来到了这个世界,藏医学认为只有按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育儿,才能迎来又一个健康、良好的生命的开端。

藏医关于人体器官的生动比喻

藏医由于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所以对人体的构造也有自己独到的而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各种传统医学体系中,可以说是 的一种。藏医学对人体的各个器官赋予了非常丰富的比喻,旨在说明人体各部位以及脏腑器官的结构、形态和功能。

一、躯体的比喻

躯体的头部就像屋顶阁楼,头盖骨就像阁楼的顶盖,囟门就像阁楼顶部开启的烟囱,五官孔窍就像天窗和侧窗,两只耳朵就像屋顶侧面装饰的大鹏鸟头,鼻孔就像金顶,头发就像整齐排列的阴阳瓦。

人体的椎骨层层相叠就像一摞叠放整齐的金币,命脉就像竖起的玛瑙柱子,支撑着整个宫殿。四方形的胸骨就像吊起的房梁,二十四根肋骨就像整齐排列的椽子,胸脊结合处的软骨就像支撑椽子的垫木,两肩胛骨就像房屋侧面的顶住,锁骨就像窗户上盖的飞檐。双臂就像悬挂在屋外的经幡,脉络、筋腱相互交织就像铺屋顶的枝条,肌肉和皮肤好像墙壁上的粉刷物。左右两块髋骨此时起主要支撑作用,犹如高耸的四壁,两腿像结实的门柱。

二、脏腑的比喻

人体内的器官,藏医也认为有五脏、六腑。五脏指心脏、肺脏、肝脏、脾脏、肾脏,六腑指小肠、大肠、胃、胆、膀胱和三木休(指男性的精囊,女性的卵巢)。藏医形象地给这些脏腑打了比喻,认为心脏为威严的国王,端坐在宝座上,这个部位是生命的依附处,最重要的所在;五叶母肺就像大臣辅佐心脏,五叶子肺就像太子保护着心脏;肝脏和脾脏则是王后和王妃,此处为要害部位,不得不保护;肾脏像托着屋梁的外臣;精囊、卵巢就像珍宝库;胃就像厨房里面的一口炒锅;小肠、大肠像王后的奴仆,主要工作是疏导垃圾的通道;胆就像悬挂起来的鼓风皮袋,又像悬挂的调味袋;膀胱好似盛水的陶罐,阴部两孔窍就像排水孔。

藏医认为,人体有一系列管线系统,其中的白脉十分重要。《四部医典》对此有一段描述,说“从脑部脉的海洋里,像树根一样向下延伸,司管传导的水脉有十九条”。还有像丝线一般连接脏腑的脉等,这与现代神经的概念颇为一致。而藏医所说的黑脉,认为它像树枝一样,有的与脏腑相连,有的与皮肤肌肉相连,更有微细的脉道遍布全身。这些黑脉从其特点来看,应该是现代的血管。

身体的各个要害犹如国王派遣钦差辖治的要地,要予以谨慎保护,千万不要损伤。一旦这些要害受到创伤,便会伤及心脏,加重其压力负担,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一定要保护自己身体内部的各个脏器。

藏医理论中最为核心的三因学说

三因学说是藏医学的理论基础,不仅用来解释一切生命活动,而且还密切地指导着诊断与治疗的实践。三因指隆、赤巴、培根(音译)。藏医认为这三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各有其生理机能。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保持着协调和相对的平衡状态,维持着人体的健康,而当其中某一成分因故偏盛或偏衰时,人体则陷于病态。三者各司其职。

一、隆

隆,译为气、风,是生命活动的动力,身体无病变时为气,身体发生病变时则为风。其特性是粗糙、轻浮、寒冷、细微、坚硬和动摇。隆升降开合无孔不入,遍布于人体细微组织各部,主要依存于脐以下部位,头、胸、心脏、胃、阴部等也有分布。其功能主要是主呼吸,推动血液循环。另外,还主司人体的大小便以及汗、涕等糟粕的排泄,消化分解食物,输送饮食精微,营养全身、维持生命的活动等。隆可以分成以下五种:

1维命隆。聚集于头顶部,运行于胸、咽、喉部,主要依存于肉、骨、脑三者之中,主司饮食吞咽、呼吸、分泌唾液,使记忆力增强,五官清明。

2上行隆。聚集于胸部,运行于鼻、舌、喉等处。其作用是润泽肤色,促进进取和耐力,使发音清晰,精神振奋。

3遍行隆。聚集于心脏,遍行全身各个部位,主要协调各种隆,能将血液、饮食精华运输到全身各处,促进循环,使四肢能行动、行走屈伸自如,口鼻开合灵活,并司理语言和思维。总之,身体运动基本由其来起作用。

4伴火隆。主要聚集于胃脘部,运行于各脏腑之间。作用是消化食物,把食物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使血液生成。

5下泄隆。主要聚集于肛门,运行于大肠、膀胱、阴部及大腿内侧。它管理男性精液、女性月经及大小便的排泄、产妇的分娩等。总之,大凡人体下半身的机能,多由其掌管。

二、赤巴

赤巴,译为火,为胆为阳,身体无病时为胆阳,身体发病时为火,其特性是滋润、锐利、湿热、轻浮、恶臭、下泄和潮湿。赤巴主身体之热能,遍布于人体各处,主要依存于肝胆部位,即心脏到脐部的人体中部。它的功能是产生热,调节体温,帮助消化,能使人产生食欲和饥饿感,吸收精微和药物,促进七精华的成熟和生化,焕发容颜,使肌肤红润白皙,并能生智慧、生谋略。

赤巴可以分成以下五种:

1能消赤巴。主要依存于胃肠,是三胃火中最重要的胃火。其作用是协助把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加以分解,使其产生出热能,并使其他各种赤巴能更好地发挥其生理作用。

2变色赤巴。主要依存于肝脏,运行于人体七精华之中。其功能主要是使血液、胆汁、肌肉和骨骼等保持自己的颜色,如血液的红色、胆汁的*绿色、尿液的*色等。

3能作赤巴。主要依存于心脏。主要功能是支配意识,使人有胆识和谋略,使人骄傲并产生欲望,且能使人奋发图强。

4能视赤巴。主要依存于眼部。主要功能是使人眼能视物,主司人的视觉,并使人能辨别客观世界的各种颜色。

5明色赤巴。主要依存于皮肤。主要功能是使人的皮肤色泽鲜明而润泽。

三、培根

培根,译为水和土,为涎液,身体无病时起吸收营养素、感觉饱满、结合关节等作用,身体发生病变时则成寒病病原。其特性是润滑、清凉、沉重、迟钝并形成黏糊状。主要依存于头脑、肺等胸口以上的部位。其功能为输送液体、调解肥瘦,主管味觉、睡眠和性格等。

培根可以分成五种:

1能依培根。主要依存于胸部,是最重要的一种培根。功能是协调并使其他四种培根保持正常,调节全身水分,使其保持适量。如果人体内体液过多或不及时,它能予以调节,使之恢复正常。

2能化培根。主要依存于胃之上部,食物未经消化的部位。主司食物磨碎和腐熟,以利于分解,为消化做好准备。

3能味培根。主要依存于舌部。主司人的味觉,能使人分辨各种味觉。

4能足培根。主要依存于头部。主司眼睛、耳朵等器官的发育,也使人满足和知足。

5能合培根。主要依存于所有关节处。其作用为主司骨与骨之间的相互连接,使之能屈伸自如。

隆、赤巴、培根三者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协调以维持人体的正常机能,使其成为整体。例如,对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分清糟粕和精华,需要有能化培根、能消赤巴和伴火隆三者共同完成,如果三者不协调,消化吸收就会受阻,以致引发疾病。

三因导致人体不同的体质类型

藏医学认为,由于三因存在于父精母血之中,因此,精血受孕形成的胚胎中就有三因先天存在,与生俱来。个体由于精血中三因多寡和母体及自身从外环境中所摄取的隆、赤巴、培根的多寡,会呈现不同形态。

一、单纯型

藏医学根据人体内的三因多寡,将人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而单纯型又分为隆型、赤巴型和培根型三种。

隆型人:这类人的身体中隆的成分相对较多。其特征是个小、驼背、干瘦,容颜青灰色,爱说话、语言多,不能忍受寒冷、睡眠不好、行走时关节有响声,喜欢唱歌与嬉笑、爱争吵、善于射箭,喜欢甜、酸、苦、辣等味的食物,具有老鹰、乌鸦和狐狸的性格。老鹰思维敏锐、意志坚定,乌鸦声音难听、想害人,而狐狸却不讲信用。

赤巴型人:这类人的身体中赤巴的成分相对较多。这种人个头中等,头发和身体的肤色发*,多汗,身体有异味并且体温较高;水分易蒸发,显得极易渴,内火旺盛,容易消化,显得易饥。由于火源性能锐而急,故思想敏锐,反应迅速,行动敏捷,具有较高的智商,酷嗜甜、苦、涩及凉性食物,具有老虎、猴子以及夜叉等性格。老虎脾气暴躁、易怒,猴子聪明伶俐、反应快,而夜叉却桀骜不驯、易骄傲。

培根型人:这类人的身体中培根的成分相对较多。这种人体温低,骨骼关节不显露,肌肉丰富,皮肤呈白色,体形端直,耐饥渴,耐痛苦及早热,肥胖,嗜睡,外柔内刚,性情善良,酷嗜辣、酸涩及粗糙等食物。由于水、土性能重而腻,所以具备狮子的性格。

二、混合型

混合型的人就是隆、赤巴和培根混合类型的人,他们的生理特征分别是:

隆和赤巴较多者属于隆赤型人,兼具隆型人和赤巴型人的特性,这类型的人身材都比较矮小。

赤巴和培根较多者属于培赤型人,兼具赤巴型人和培根型人的特性,这类型的人身材高大。

培根和隆较多者属于培隆型人,兼具培根型人和隆型人的特性,这类人多身材中等。

如果隆、赤巴和培根的摄取均等,这类人属于三合型,特征是发育良好,身体健康,很少生病,不管是品性、身材、力量等都达到 和 。

三、三因盛衰与体质

三因盛衰直接决定着人的体质,因为三因(隆、赤巴和培根)支配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髓、精液七大物质基础和大便、小便及汗三种排泄物的变化,三因和则健,三因偏则病。

如果伴火隆较大时,人体的胃火大小不均匀,有时大、有时小;能消赤巴较大的时候,胃火则非常旺盛;能化培根较大的时候,胃火就小。

隆的作用较盛的人,其腹较硬,不易下泄,即使食用具有泻下功能的土、水性饮食和锐性泻下药也难以下泄;赤巴作用较盛的人,其腹较软,容易下泄,服用钝性泻下药便可下泄;培根作用较盛的人,其腹硬软中等。

隆、赤巴和培根作用相当的人,其腹部硬软适宜,食用泻下功能较弱的一些药物和饮食不能下泄,但服用标准的泻下方剂就能下泄。

藏医解说生命得以延续的奥秘

从形成胚胎到脱离母体要经过三十八周,脱离母体后则要经历很漫长的人生旅程,那么一个生命之所以能成长、成熟和衰亡,是靠什么来维持这生命的延续呢?众所周知,食物是后天之本,人只有通过饮食才能使生命得以延续。那么,食物在人体内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又是如何促进生命的运行的呢?藏医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人体七大物质基础和三种排泄物的概念,并对这一过程做了描述。

一、七大物质基础

所谓人体的七大物质基础,就是饮食精微、血液、脂肪、肌肉、骨骼、骨髓和精液。其实饮食精微是形成其他六种物质的基础,也是身体得以发育和成长的基础。饮食精微可以形成血液,血液可以滋润全身,并且维持着生命。肌肉覆盖全身、联络各部,是构成脏腑组织和肢体的重要组织;脂肪能够储存能量,使身体柔润、气色和悦;骨骼是整个躯体的支架;骨髓能够直接促成精的产生,而精则是元气的根源,也是人们繁衍后代的保证。

二、三种秽物

秽物就是人体的主要排泄物,分别是大便、小便和汗液。内脏吸收食物的营养后,其剩余的糟粕就会以固体和液体的形式排出体外,就会形成大小便。汗液也是人体排出糟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就是身体新陈代谢的结果。此外,牙齿、指甲、趾甲、耳垢、鼻涕、毛发等,也属于身体的秽物。秽物并不是百害而无一益,正常的时候也有各自的功能。大便能使内脏吸收食物的养分,并排出秽物残渣等;小便能使存在内脏的糟粕排出;汗液能使皮肤柔润,还有固表的作用;就是最脏的鼻涕,也有湿润鼻腔,粘住尘埃不使其被吸入肺部的功能。

三、运行过程

食物在口腔中被充分咀嚼后,由索增隆推送下咽进入胃部,胃里面的胃液会将食物软化腐蚀,麦娘姆隆与赤巴久切助其消化,再由培根尼牙切将其磨碎,最终将食糜变成甘味的泡沫状物。此后,赤巴久切继续用高热对其产生消化作用,在它的作用下,将甘味转化成酸味,再由麦娘姆隆将其分解为精华与糟粕,使酸味变为苦味,至此,具备五源的食物就被初步消化了。由此可见,胃火在消化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胃火旺盛则食纳正常,排便通畅,体力增强,光泽肌肤;胃火衰弱则食纳减少或痞满不消。

饮食在胃中分解后剩余的糟粕直接进入小肠,被分解为大小便。而饮食在胃中分解的精华部分,在各种赤巴的作用下逐渐成熟,并跟随恰布奇隆行遍九大脉管进入肝脏。在肝脏中饮食精微又被分为精华和糟粕,其中的糟粕为胆汁,被排入胆囊。胆汁又分为相对的精华和糟粕,精华就是*水,润泽全身关节,糟粕就是“垢亚”,下注于膀胱,称为尿中沉淀物。

肝的精华为血液,血液在人体的血管中流淌,遍布全身各处,最终形成肌肉,而肌肉又分解成精华和糟粕,其中的糟粕是眼屎、耳垢、鼻涕、唾液等,它们会从身体的各个部位排出体外。而其中的精华部分又转化为脂肪,脂肪又分为精华和糟粕,糟粕是指皮脂、汗液以及人体关节之间起润滑作用的物质,其中的精华则进一步转化为骨骼。骨骼又分成糟粕和精华,其中的糟粕包括毛发、牙齿和趾甲、指甲等,他们对人体起一定的保护作用。骨骼的精华进一步生化为骨髓。骨髓又分成糟粕和精华,其中的糟粕为肛门和毛孔上多余的油脂,而精华部分则转变为精液。我们多能看到的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经血及卵子都只是精液中糟粕的一部分,而其中的精华则存在于人体内部,主要存在于心脏部位,这种精华能使人容光焕发、神采奕奕、长命百岁。

其实,生命的运行过程就是不断从外界中摄取食物、吸收精华、排出糟粕的过程,这种从饮食精微生化为精液的过程一般需要六天,一天成血,两天成肉,三天成脂,四天成骨,五天成髓,六天成精。

藏医认为致病的内因和外缘

依照藏医的说法,人体之所以会生病,主要是因为体内的三因失衡导致的,那么是什么导致这三大因素失衡了呢?藏医学认为有内因和外缘两种原因。

1内因

藏医学认为,人之所以会生病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正确地理解无我的本性,从而产生了无明。由于无明之故,也与疾病始终不能分离。特别是由于无明而产生的贪欲、嗔怒、痴愚三*之故,使隆、赤巴、培根失调,从而产生了疾病。

所谓“贪欲”是指贪淫欲、贪财、贪名声、贪权势,甚至贪睡觉等都是贪。明明睡八个钟头就够了,却偏偏要睡十个钟头,十个钟头刚睡起来不久,又去睡一下,这也是贪。贪主要是淫欲。

所谓“嗔怒”是指动不动就发怒。有的人发怒,拍桌子摔东西,乃至拿刀子杀人。有的人发怒时皮笑肉不笑,不动声色,你根本不知道他在生气:怒在心里,而且恨得很深,发起嗔恨心,暗地里算计。嗔怒心最不好,佛经里有:“嗔火能烧功德林。”功德林是一棵棵种植,好不容易种成一片树林叫功德林。但嗔火一发,全部烧光了。还有,嗔心会断念佛人与众生的法缘,是大乘行者修行的大忌,其罪甚大,远过于贪欲之罪。

痴愚,又曰“无明”。心性暗昧,迷于事理也。一切烦恼由之而起,三*之一。唯识论六曰:“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曰:“诸烦恼生,必由痴故。”俱舍论四曰:“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大乘义章五本曰:“暗惑为痴。”

贪欲就像空中飞翔的鸟儿一样,没有拘束,没有尽头,嗔怒就像向上盘旋的蛇一样,而痴迷就像是懒惰的猪一样,只想吃喝睡而不愿意动弹,这三*由于破坏了隆、赤巴、培根三者的平衡状态而产生了疾病,危害着身体。

赤巴紊乱时,身体的元气就要受到燃烧之害。因为它的本性属火,虽然位于身体的下部,然而也能向上燃烧,所有的热证均由它产生。

培根紊乱时,身体就要降温。因为它的本性是属于土和水,沉重而凉,虽然位于身体的上部,然而也能向下坠落,一切寒证都是由它产生。

隆具有寒热两者的性能,当有太阳的性质时,则成为燃烧身心元气的伙伴;当有太阴的性质时,则成为寒冷的伙伴,因此,隆在身体上下、内外各处运行着,是寒热紊乱的主因。所以隆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总内因。

2外缘

导致三因失衡的外缘有很多,例如气候、起居、饮食、行为、情志等都会引起三因失衡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但具体到每种疾病,外缘又有所不同。

导致隆病的外缘:过量服用轻而粗糙味苦的食物,房事过度,饥饿,失眠,空腹劳动过度,大量失血,急性上吐下泻,凉风吹拂,愁苦操劳过度,长期缺乏营养,解大、小便时用力过猛,等等,都是引起隆病的外缘。

导致赤巴病的外缘:过量食用辛辣、锐利、油腻的食物,过度嗔怒,炎热季节午睡后突然过度活动,负重过度,挖掘坚硬的土地,拉硬弓,竞争,走路遇险,落马跌伤,坠于崖下,关入黑牢之中,受外伤,过量食用肉、酥油和酒,如此等等,都是引起赤巴病的外缘。

导致培根病的外缘:过量进食甜味、沉重、冷凉、油腻的食物,进食过饱又不活动,白天睡觉,在潮湿的地方睡觉,进入水中,穿着单薄,过多进食生豆、桃子、山羊肉、干肉、脂肪、植物油、陈腐的酥油炒面、陈腐的萝卜、野蒜,吃了烧焦腐烂的或馊了的食物,过多地饮用生山羊奶、乳酪、凉水、冷茶,前面进食的食物没有消化接着又大量进食等,这些都是引起培根病的外缘。

以上这些合并起来,就是合并症、综合征的发病外缘。总之,三因在外缘的诱发作用下,从平衡的状态发生改变,疾病产生。赤巴产生热性疾病,培根产生寒性疾病,隆性轻、动、寒、热性病都可由之诱发。

夏季是隆病发病季节,秋季是赤巴病发病季节,春季是培根病发病季节。老年人多隆性大,壮年人多赤巴性大,少年多培根性大。傍晚和黎明是隆病的发病时辰,中午和午夜是赤巴病发病的时辰,*昏和上午是培根病发病的时辰。

疾病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藏医学认为,增、损、紊乱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那么到底什么是增、损和紊乱呢?在正常的情况下,三因、七精华、三秽物都会保持着一定的常量,但是在内因和外缘的影响下,就会导致三因、七精华和三秽物超过常量,或者少于常量,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就是藏医所说的增和损。另外,假如三因中的某个因素偏盛或偏衰,干扰其他因素以及七精华和三秽物,也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种情况就是藏医所说的紊乱。

1三因的增、损和紊乱

(1)增与损的发生

三因的增与损其实都是由于患者的随心所欲造成的,这是因为,当隆、赤巴和培根滋生的时候,患者会为所欲为地食用他喜欢的食物和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会导致三因继续滋生,情况就会恶化;当隆、赤巴和培根耗损的时候,患者会为所欲为地食用他喜欢的食物和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会导致三因继续耗损,情况就会恶化。

打个比方,隆病在滋生的时候,患者对苦味的食物很有胃口,如苦瓜、蒲公英和茶等,就会大量食用这些食物而无所顾忌,而对于那些甘味如酒肉的食物则没有胃口,从而不去吃,这就会导致隆的滋生。

同样的道理,当隆病损耗的时候,认为轻而粗糙的食物和行为对疾病的好转没有好处,就不去实施,认为沉重而油腻的食物、沉重的行为对疾病的治疗有帮助,就去实施,这样也会引起隆病的耗损。同理,赤巴病和培根病也是这样。

(2)增的表现

隆的增盛:当隆过盛时,表现为肤色晦暗,身体瘦弱,颤抖,腹胀,便秘,头晕,失眠,五官功能减退等。

赤巴的增盛:赤巴过盛时,表现为皮肤发*,大小便也发*,容易饥饿和口渴,发热,失眠,腹泻等。

培根的增盛:培根过盛时,表现为身体发凉,皮肤苍白,消化不良,四肢怠惰,多痰,嗜睡,沉睡时呼吸困难等。

(3)损的表现

隆的耗损:当隆虚损时,表现为神情倦怠,沉默寡言,记忆力衰退,同时出现培根增盛的症状,如体温降低、消化不良等。

赤巴的耗损:赤巴虚损时,表现为体温下降,皮肤颜色变黑,失去光泽,感觉冰冷等。

培根的耗损:培根虚损时,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悸气短,关节疼痛等。

(4)紊乱

①隆的紊乱

当隆紊乱时,会出现气虚,气喘,神情恍惚,头晕,头痛,耳鸣,眩晕,口中乏味的现象。同时还会有全身疼痛,活动困难,经常打呵欠的现象。晨起咳嗽,夜间腹鸣,半夜常有饥饿感甚至胃疼的症状。患者脉象虚浮,舌干燥,尿色清而稀,搅之少变化。

②赤巴的紊乱

当赤巴紊乱时,会出现头疼,发热,鼻干,失眠,常有痰咳出,色*而黏稠,感口渴,思冷饮,爱出汗,汗出有臭味,且常带有*色。饭后常觉头疼加剧,眼眶疼痛。患者脉象多细而数,有时也表现为洪脉或紧脉。尿色浑,味臭,搅之有沉渣,口中常有酸感,舌苔厚而灰*。有时会有腹泻,呕吐现象,排出物如胆汁,有恶臭。

③培根的紊乱

培根紊乱时,表现为尿色清而浅,眼睛肿胀,身体沉重,头晕,懒动,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眼皮略有浮肿,嗜睡,活动不灵便,行动迟缓,周身皮肤发痒,下肢尤其小腿总感酸疼,流鼻涕。脉象沉而缓慢。尿色浅白,无味,舌肿而颜色浅,苔白色。

2七精华的增、损

(1)增与损的发生

藏医学认为,能消赤巴会导致七精华的增或损。能消赤巴不但能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而且依存于胃部食物消化和未消化之间,和胃中的伴火隆、能化培根一起消化和分解食物,广泛分布在食物的营养物质之中,提供温暖的环境促使七精华的生长分化。

能消赤巴的功能强弱都会导致七精华增、损的现象发生。如,胃火的功能太强盛就会烧干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受损后就会造成人体精华的损耗,人就会患病;如果胃火的功能减弱,就不能使胃中的食物得以消化,食物消化不了,人体得不到营养物质,也就不能滋养七精华,人体也会患病。

(2)增、损的表现

七精华的增盛的症状和培根增盛症状类似,表现为消化功能较弱,食物得不到消化,体温下降。耗损的症状是身体消瘦、吞咽困难,皮肤粗糙而僵硬。

血液过盛时,容易患血病和癣病,表现为皮肤会出现红色疱疹,腔内易产生肿块,引起脏腑疼痛;血液耗损时,表现为脉干瘪,皮肤粗糙,喜阴。

骨增盛时,表现为容易生骨刺和牙齿;耗损时,表现为人的牙齿、头发、指甲等会脱落。

髓增盛时,表现为关节肿大,视力下降,身体沉重,行动困难;耗损时,表现为头晕眼花。

肌肉增盛时,表现为肥胖,容易生瘤;耗损时,表现为瘦弱,关节易痛。

脂肪增盛时,表现为容易疲倦,乳房和小腹脂肪堆积,不爱运动;耗损时,表现为瘦弱,皮肤无光并发青,易失眠。

精增盛时,表现为性欲强烈,易患胆结石;耗损时就会表现为性欲减弱,尿血等。

3三秽物的增、损

(1)增、损的发生

三秽物的发生,其实都是因为三因素和七精华发生增或损造成的,因为它们的变化会影响三秽物的正常运化,使三秽物不能正常排出体外,或者排出过多,这些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增、损的表现

如果大便增盛,就会使人体臃肿,小腹疼痛;耗损时,会表现为排气频繁。

如果小便增盛,尿就会多,尿道口还有灼痛感;耗损时,尿就会少,颜色呈现红*色,排泄还不通畅。

如果汗液增盛时,表现为汗多且味臭;耗损时,就会出现汗毛竖起,皮肤干裂。

如果鼻涕、耳垢等秽物出现增盛时,就会出现相对部位的发痒、发热。耗损时,就会出现负重。

藏医独特的诊病方法:问诊、尿诊和脉诊

在医学上,诊断是医生临症治病的 个步骤,因为只有正确诊断,才能对症治疗。与其他大多数医疗系统一样,藏医的诊断类似于中医的望、闻、问、切,包括望诊、问诊、触诊等内容。但有一种诊断方法中医没有,藏医称为“尿诊”。

一个正确的诊断,来自对各种诊断方法所获得的信息的综合分析。各种诊断方法尽管有的简单,有的复杂,难易不同,但各种诊断都应该全面进行,而不能偏爱某一项、忽略另一项。各种诊法互相参照,全面分析,才能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赞赏

长按







































福州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专科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eiyao.com/mfzs/1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