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7日,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四届“医疗、人文与媒介:健康中国与健康传播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九分会场“媒体健康叙事与策略传播”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该分会场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迪主持,并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苏岩评议,来自国内外6所高校的学者就媒体健康叙事与策略传播这一主题进行汇报。受新冠疫情影响,本次会议采取线上举办的模式,吸引了全国各地近一百名学者参与和讨论。
01
探索说服研究背景下扩展平行过程模型的认知过程——来自ERPs的实验证据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苏芳的报告题目是《探索说服研究背景下扩展平行过程模型的认知过程——来自ERPs的实验证据》,她在大会上介绍了该探索性脑电实验,实验以癌症信息作为唤起恐惧情绪的健康信息,控制其威胁感和效能感水平,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的研究范式。招募被试40人,按照2(高水平感知威胁、低水平感知威胁)×2(高水平感知效能、低水平感知效能)的分组设计,考察人们对于不同威胁感和效能感信息的注意资源分配程度。研究显示,癌症信息的威胁感主效应显著,效能感主效应不显著,威胁感和效能感的交互效应显著。评议老师苏岩认为,本文文献综述非常详实,建议再增加一些近年来发表的研究,更有利于读者去了解理论模型在不同语境下的嬗变过程和发展现状。
02
乳腺癌筛查信息的劝服效果:
损益框架与营销内容的影响
南京大学副教授温乃楠的报告题目是《乳腺癌筛查信息的劝服效果:损益框架与营销内容的影响》。其主要研究问题是,应以何种形式向广大适龄女性进行乳腺癌筛查宣传。该研究以EPPM(即拓展平行过程模型)为理论框架,对名女性进行了2×2组间析因实验。实验发现损失框架比收益框架更能激发女性对乳腺癌的感知易感性,而感知易感性能进一步提升她们的乳腺癌筛查意愿。另外,与有营销内容的乳腺癌筛查信息相比,无营销内容的信息可信度更高。同时,信息可信度与感知严重性、感知易感性、反应效能、自我效能、筛查意愿均呈正相关的关系。在损益框架与营销内容的交互作用方面,当采用损失框架时,无营销内容的信息在提升女性筛查意愿方面效果更好;当采用收益框架时,有营销内容的信息在提升筛查意愿方面效果更好。评议老师苏岩认为,本文的选题很有意义,并建议可以增加一些理论方面的讨论,如通过在中国收集样本并进行实证研究,对EPPM模型以及损益框架方面的文献有哪些重要的补充价值。
03
反霸权新闻在新冠病*溯源报道
*治化过程中的作?
伦敦*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安然的报告题目是《反霸权新闻在新冠病*溯源报道*治化过程中的作?——基于对4家国际新闻电视台新冠病*溯源报道内容的比较研究》。该研究从反霸权新闻的视角出发,选取作为西方主流媒体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来自非西方地区的主要国际电视台(CGTN、AlJazeeraEnglish、RussianToday)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上述4家媒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关于病*溯源报道中的报道信源以及媒体间引用关系,探究如下问题:(1)CNN作为新冠病*溯源*治化的发起方,在新冠病*溯源报道中是否做到了客观中立,是否扮演着推动这一健康议题*治化的角色?(2)CGTN作为新冠病*溯源*治化的应对方,对新冠病*溯源报道的回应是加深了还是淡化了溯源报道的*治化色彩?(3)当新冠病*溯源议题与其主要资助方利益相关性较低的情况下,AlJazeeraEnglish、RussianToday这些国际新闻传播机构能否提供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的报道,是否抑制了相关报道的*治化倾向?
研究表明,各个媒体在疫情中扮演着不同??。CNN在形式上更注意信源的平衡,但在报道框架上却有所侧重,实际上加剧了新冠溯源问题的*治化。信源形式上的平衡体现其较为?超的报道操纵?平。从维护国家利益的?度出发,CGTN?论从报道信源和报道框架上,都注重将病*溯源引回科学轨道,具体体现为更少地引?*治?物信源、更多选取开展全球疫情溯源合作的建设性报道框架。从报道信源、报道框架来看,AJE、RT确实提供了同??新闻机构不?样的声?,在利益相关性不?的情况下,AJE的报道体现出更客观、科学的特点,但RT报道却在4家新闻机构中体现出最为*治化的特点。
评议老师苏岩肯定了该研究中对疫情报道进行溯源分析的价值,并对于样本的选取提出建议,认为可以选取全部的样本进行编码,如样本量太大,可采取监督式机器学习等进行自动编码。
0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健康信息不确定性
对健康传播?为的影响
——基于新冠疫情发?初期的实验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杨嘉仪的报告题目是《突发公共卫?事件中健康信息不确定性对健康传播?为的影响——基于新冠疫情发?初期的实验研究》为探究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报道中的“不确定性”对受众信息处理的影响,该研究采用线上控制实验的研究方法,从健康信息处理的内部机制出发,基于扩展并行处理模型和不确定性管理理论设置了一个2*2(威胁确定/不确定*解决方案确定/不确定)四种新闻报道情境下的在线实验,考察受众面对不同情境的信息不确定时,其信息感知、效能感知的变化情况,并考察了不确定性对受众进行信息搜寻或回避、接受,甚至相信虚假新闻等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健康信息带来的威胁确定、结果不确定的情况下,受众更容易相信虚假的健康信息;当人们不确定健康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时,人们更容易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威胁时,更愿意搜寻更多的相关信息以消除这种不确定感带来的不适。评议老师苏岩提出,可在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信息贬损这一问题。
05
遗忘空间:新闻话语中的麻风病“隔离地”
华中师范?学博士研究生赵斓的报告题目是《遗忘空间:新闻话语中的麻风病“隔离地”》。该研究通过观察主流新闻话语中隔离地的“命名策略”,发现了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建国初期至70年代收治患者的“麻风院(村)”、80-90年代社会防治、新世纪后正在消失的“麻风村”。研究认为,媒介参与并反映了我国公共卫生话语的形塑过程。从“麻风院”到“麻风村”及其空间隐喻、从“重视隔离”到“重视治疗”,从“建制化标志”到“活化石标本”,新闻话语对“隔离地”的记忆唤起,反映了麻风隔离的历史及价值变化,也勾勒出麻风病患者的社会处境和权利状况。同时,当传染病得以控制并以“低流行状态”与人类长期共存后,并不意味着“疾病风险”与“疾病偏见”的结束,媒体需要注意到其裹挟着的时代背景因素和社会排斥情绪,在个体层面和国家层面上呈现出的不同反应,进一步重视疾病患者渴望“被承认”的社会需求。评议老师苏岩认为该研究能够反哺媒体的报道,解释了在过往的这些媒体的实操当中有哪些不足之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06
基于潜在剖面分析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家庭照护者知觉压力分型及相关因素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樊理诗的报告题目是《基于潜在剖面分析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护者知觉压力分型及相关因素》。为了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护者的知觉压力情况,为后期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康复预防干预提供参考依据,该研究以北京市、四川省、福建省、吉林省的5个调查点的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护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人口学问卷、知觉压力量表(PSS-10)对照护者知觉压力进行横断面调查,对结果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并对不同类别间人口学变量的分布差异进行检验,采用多项Logistics回归分析照护者知觉压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护者可分为:“低压力-低能力型”(16.3%),“低压力-高能力型”(34.5%)及“高压力-高能力型”(49.2%)3个潜在类别,不同类别的照护者在年龄、与患者关系、患者病程、月收入、户籍等变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护者可分为3个类别,健康教育工作者及专业护理人员可根据其不同人口学特征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
撰文
李一
编辑
李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