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讲堂榜样的力量向ldquo四有

她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是忠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榜样。她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希望。她是教育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教师典型,曾获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年教育部授予张桂梅同志“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

面对不幸和痛苦,她没有自怨自艾,面对鲜花和荣誉,她更没有陶醉。数十年如一日,她始终以先锋模范的标准要求着自己,践行着对教育事业的不悔初心。她原是北方那傲立雪中的寒梅,选择做南国大山的女儿,就是要将那最动人最美丽的芳香绽放在滇西北高原,留香在大山深处的教育事业上。

  ——题记

她是党的十七大代表,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是百名孩子口中的“妈妈”,是山区女孩子的新曙光。

她就是张桂梅,一个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的普通教师,一位与病魔做着斗争,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教育人。

山区女孩们的新曙光“有一个小男孩,母亲不堪丈夫的虐待,找来自己的哥哥,竟活活把丈夫打死,她一家都被法律判了重刑。”面对一桩桩的悲剧,她萌发了一个想法,办一所贫困女子高中,解决山区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儿恶性循环的问题,让山里的女孩子都能免费接受高中教育,提高她们的素质,让她们有机会飞越自己原本的人生,实现梦想。

年9月1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下,全国第一家全免费高中——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开学了。

为了筹集资金办这所贫困女子高中,张桂梅为之奔波了五年。一次,为募集筹办学校的资金,张桂梅来到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节目录制。可刚到北京,就从东北老家传来消息——哥哥病危,想见这个离家几十年的小妹最后一面。

面对哥哥最后的心愿,张桂梅却“残忍”地拒绝了,她回忆这个并不容易的选择,“错过时间栏目组就不让我上节目了,不上节目就会失去为建设女子高中募捐筹款的机会。”

在女高建校前后的11年里,张桂梅先后失去了三位亲人。每一次,她都没能回去看一眼。即便做出了难以道出的牺牲,在筹建过程中,张桂梅也遭遇过一些不解。被狗咬、被人骂,面对别人的误解和怀疑,张桂梅决定用行动为自己证明。

从民族中学、儿童之家到女子高中,张桂梅一步步走向了自己的理想。创办贫困女子高中以来,多个日夜里张桂梅住在女子高中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陪伴学生学习。

她在女子高中和儿童之家两边奔跑着,还承担了大量社会工作。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托着并不强健的身躯咬牙坚持,每晚凌晨才睡下。

办校11年来,张桂梅一直坚持亲自家访,学生分布在丽江市四个县的各大山头,山路艰险,车子到不了,她便步行;步行走不稳,她就拄着拐杖一步步地挪……

在华坪兴泉,一位女生的母亲说,因为家里穷,从没上过学,哪怕女儿都上了高中,自己还会在梦里背着书包“圆”上学梦。这位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很多的母亲,拉着张桂梅的手说,“我这一辈子的希望就是看到女儿上大学。”张桂梅拍着她的手说,“你的梦想党和政府、社会会帮助你圆的。”孩子的母亲噙着泪水说,“如果没有你们,怎么能有孩子的今天。“

“对于一个希望通过读书改变贫困的家庭来说,女子高中,确实是她们唯一选择和一线曙光。”张桂梅说道。

在张桂梅走过的近11万公里的漫漫家访路上,这样的泪水还有很多,这样的感激也有很多。

“负重”前行,做山里娃的守护者如今,过度劳累的张桂梅右腹部、右臂上都能摸得到肿块,头上还有骨瘤,肺部也有疾病。但是,她仍然坚持每天拿着小喇叭满学校地喊,喊起床,喊吃饭,喊跑步,喊睡觉……“我是为了让孩子们安心,知道我一直就在她们身边。”

在女子高中,有名女生对学习比较冷漠。和张桂梅住在一起的时候,不管张桂梅如何关心她,试图打开她的心房,她也不愿意多说话。后来,张桂梅在食堂帮忙打饭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肋骨断了三根。即便疼痛难忍,每天晚上,她却仍然和这个学生坚持聊天。到早上,张桂梅起不了床,这名学生就抱她起来。就这样过了三个月。三个月中每天都是早晨5点起床,夜里12点睡下。

“一天,这名学生终于抱着我就大哭起来,说自己一定会好好读书,一定不会辜负我对她的期望,也不会让我受的苦白受。”张桂梅回忆道。

病痛缠身的张桂梅,却又似乎比任何人都坚韧。在一次家访路上,张桂梅突然感到胸口疼痛,吃了几片止疼片后,非但没有好转,还开始发烧,甚至走路都困难。坚持走完家访后,医院才知道,因为路途崎岖,两根肋骨已经被生生颠断了。

就这样,小小瘦瘦的张桂梅用柔弱的身体扛过了那些巨大的疼痛和压力,用坚定的信念,守护着大山里一批批年轻的女孩子跨过命运最初的“不善”。

刚开始的女子高中没有宿舍,没有食堂、厕所,没有围墙。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住在教室里,食堂、厕所和邻近的学校共用。11年来,张桂梅为了女子高中,一直“负重”“负痛”前行。这个用生命陪伴着女高的平凡女人,忘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忘记了别人诸多不解、非议和委屈,忘记了折磨她的病痛和不幸,甚至忘记了年龄和生死,只忘我地投入着、燃烧着。

年,张桂梅将国务院颁发的元奖金作为党费一次性上交;年“三·八”妇女节,昆明市总工会捐给她两万块钱治病,工会主席千叮咛万嘱咐,让她一定要用于治病。可一回到华坪,听说康复村(原麻风村)的孩子因为没有校舍不能读书时,她立马把这两万块钱捐给康复村修建学校;年,她获得云南省首届“兴滇人才”奖,把奖金30万全部捐献给了华坪县通达傈僳族自治乡丁王村民族小学。年,她把十七大党代表证、五一劳动奖章、奥运火炬和毕生获得的所有荣誉证书,毫无保留的全部交给了组织,全部保留在了县档案馆里……这么多年,张桂梅把所有捐给她治病的钱和奖金、工资,共多万元都捐了出来。

“是党为我指引了一条光明的人生路,是党为我铺满了鲜花盛开的路,我所做的算不了什么。我要以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全部。”

她说,要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让他们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样,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到党和政府的阳光与温暖,“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坚定信念,树立光辉的党员教师形象目前,这所女子高中,已经走过了11个春秋,毕业了七届学生,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在这里启航梦想,进入了大学殿堂。每每看到孩子们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脸上绽放的灿烂笑容,张桂梅才会暂时“放下”额头上“皱起来”的凝思。张桂梅曾说过“人要有一种不倒的精神,一种忘我的精神、一种自信的精神,雨水冲不倒,大风刮不倒,只要我们坚持着,觉得自己能行,就不会倒,什么样的奇迹都会创造”。

在女子高中里,张桂梅带领师生开展“全体党员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经典歌曲”“党员每周一次理论学习”“组织党员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并写观后感交流”“五个一”党性常规活动,女子高中也成了全市第一家党员佩戴党徽上班的单位。

“这是为了让党员在群众和师生面前‘明身份’,提高言行素养,强化行为规范,促使党员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徽在闪烁。“张桂梅说道。

在女子高中,除了飘扬着的五星红旗外,还有一面鲜红的党旗。在这里,每周重温入党誓词、唱革命歌曲时,团支部同时组织全体团员与党员共同宣誓、诵读革命经典人物典型事迹、唱团歌、唱《红梅赞》《绣红旗》《老百姓最知音》《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经典歌曲。

从这里筑起的青春之红,成了这些年轻孩子抹不去的信仰底色。

一名考上重庆大学的孩子,每周都到敬老院照顾老人,一次在给老人表演节目时她演唱了《红梅赞》和《绣红旗》博得了老人们的赞扬和喜爱;两名女孩在大学毕业后,由于品学兼优被部队直接招录,一名在武警广东某部服役,另一名在陆军某部野战部队服役。在入伍时部队领导问她们部队的苦你们能吃吗?她们坚定的回答说:能,从女高毕业的孩子有什么苦都能吃……

如今,在女子高中,实行学生早点无人售货制,买好食物后,学生自觉把钱放在盒子里……人心齐,山也移。团结在张桂梅的身旁,这里的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各项教育方针,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埋头苦干、无私奉献,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辛勤陪护着这群特殊的学生,立志帮助一届届贫困山区女孩进入好的大学。

面对不幸和痛苦,张桂梅没有自怨自艾,面对鲜花和荣誉,她更没有陶醉。以先锋模范的标准践行着教育事业,她原是北方那傲立雪中的寒梅,选择做南国大山的女儿,就是要将那最动人最美丽的芳香绽放在滇西北高原,留香在大山深处的教育事业上。

为大山女孩打开广阔人生

年高考录取结果出来后,张桂梅不断收到学生发来的喜讯,又一批大山里的女孩子考上大学了。

12年来,她全力推动发展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已经有多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所学校走出,走进大学,走向她们更广阔的人生。半生坎坷半生贡献,张桂梅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把“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带进大山,她坚信,帮助一个女孩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就是帮助了一个家庭。9月4日,张桂梅当选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她谦虚地说:“我个人获得的荣誉,是由后面无数的无名英雄支撑的,荣誉是全县人民的。”“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说‘同学们,请坐’”年,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个满族家庭。17岁那年,她随支援边疆建设的姐姐来到云南,后来同丈夫一起在大理喜洲镇一中工作,那是她人生中最平和喜乐的一段时光。

幸福的日子很短暂,年,丈夫患胃癌去世,这个打击几乎使张桂梅丧失了生活的勇气。一年后,她决定离开令她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的地方。华坪——这座小县城接纳了她。

张桂梅先是在华坪中心中学任教。正当她全身心投入工作以抚平心中的伤痛时,厄运再次降临。

年4月,她感觉腹部疼痛,肚子也越来越大,像怀上了5个月的娃娃。到医院检查发现:肿瘤,需要手术。

“老天怎么就对我这样不公平?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难道还不允许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吗?”张桂梅整整哭了一夜,但哭过以后,她决定,这病先不治了——马上要中考的学生更重要。

第二天,她一边吃止痛药,一边像常人一样工作,直到3个多月后把学生送进了中考考场,才向学校说明病情,住院切除了重达两公斤的肿瘤。

常人无法想象她是怎样熬过疼痛这一关的——她腹腔的器官全都移位,肠子粘连贴在了子宫后壁上。医生要求张桂梅休息调养半年后才能工作,但术后24天,她就匆匆赶回华坪,来到新成立的民族中学任教。

不幸的是,不久后,她未痊愈的身体再次出现病症,肿瘤以极快的速度生长。学生们知道老师的病情后,哭着说:“是我们把你累病的。”而张桂梅心里清楚,是学生一直支撑着她站在讲台上,给了她生命的火光,“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说‘同学们,请坐’。”

年7月,直到把民族中学的又一批学生送往中考考场,她才去做了第二次手术。“桂子飘香,梅花御寒。祝妈妈生日快乐!”到民族中学工作,张桂梅要面对的大多数是傈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学生们来自大山,家庭贫困,文化基础差、生活习惯不好。

年,张桂梅接手过一个特殊的班级。这个班班风较差,有的学生转走了,有的学生回家不读书了,有些男孩子晚上还在网吧过夜,老师们都对这个班没有信心。临近中考时,学校安排张桂梅接这个班的语文和政治课,并担任班主任。

为了能管住那些半夜跑出去玩游戏机的男生,张桂梅采取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把行李搬进男生宿舍,和32个男生住在一起。

早上6点,她叫孩子们起床做早操;晚上,她检查女生宿舍后又来到男生宿舍,一张床一张床地查点人数,清点够了才躺下;然后和男生们用轻松的语气聊聊白天的事;时间差不多了,她就说声:“睡觉!”一段时间下来,这些男生说,就像在家里一样,有个妈妈和我们住在一起。

她的辛劳没有白费,中考时,22名学生考到分以上,这么好的成绩没有人敢想象。

因为营养跟不上,山里的孩子经常生病。张桂梅就每个月轮流带着学生出去改善生活,而她自己每顿饭仅吃一份小菜。

一名女生考上了高中,因为家中一贫如洗,她一年后不得不辍学打工。张桂梅知道后四处打听她的下落,最终找到她,让她回校复读。在张桂梅的鼓励、帮助下,这名女生最终考取了一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回到华坪县通达乡中学任教。她说,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份工作,就是因为张桂梅,自己要做一名像张桂梅一样的老师。

张桂梅爱学生并不需要任何回报。在她看来,她得到的比世上任何人都多。有一天,她同以往一样匆匆忙忙地赶到学校上课,发现教室讲桌上摆放了两个大蛋糕,只听全班学生齐声喊道:“祝张老师生日快乐!”许多教过的学生也来祝贺她的生日,并送上一张自制的贺卡,上面工整地写着:“桂子飘香,梅花御寒。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生无儿无女的张桂梅,成为许多学生的“妈妈”。“我感到幸福极了。”张桂梅说。“为了她们走出大山,吃什么苦我都愿意”在民族中学工作的时候,张桂梅就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女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有的被叫回去干农活、打工,有的是父母收了彩礼,就让孩子辍学结婚。”张桂梅心痛地意识到,有些大山里的女孩连站在教育公平起跑线上的机会都没有。

“有知识、有文化、有责任感的母亲,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辍学的,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世世代代窝在大山之中,代代贫困下去。所以我就想让山里的女孩子受教育,让她们全免费上高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让更多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走出大山,通过知识改变她们的命运。”年,张桂梅决定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并为这个在别人看来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四处奔走。

为了筹集办学资金,张桂梅放下了全部自尊。从年起,她每年假期都跑去昆明募捐。她把自己获得的各种荣誉复印了一大摞,在街上逢人便拿出来请求捐款。

“为了她们走出大山,吃什么苦我都愿意。”执着的张桂梅没有放弃,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被骂骗子,被吐口水,被放狗咬……5年下来,她只筹集到了一万多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在年8月建成了。这是一所没有录取分数线,只要初中毕业、只要愿意读高中、只要是贫困家庭的女孩子,学校都无条件接收,全免费就读。

当年9月1日,名来自周边地区的女孩子成为女子高中首批学生。那一束光照亮了更多的人华坪女高成立以来,张桂梅每天都会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上课、吃饭、自习、做操。学生们跑步去晨读、跑步去吃饭、跑步去睡觉……每一件事情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学生们开玩笑私下叫她“周扒皮”。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严峻。学生来自大山,学习基础差,理解能力也不强,教学难度很大。刚开始的几届学生,有些连中考录取分数线都没有过。

在张桂梅和同事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的硬件条件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建校12年毕业10届学生,上线率和升学率都是百分之百,综合排名始终保持全市第一,社会认同度不断提高。多名贫困女孩在这里放飞了梦想、走进了大学,成就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人们都说,这所学校“低进高出”的背后,离不开学生的苦读、教师的苦教,更离不开张桂梅不顾生死的奋斗。

这些年来,张桂梅将自己的工资、各级政府发给她的奖金,甚至是大家筹集给她看病的钱全部捐给了华坪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社会事业,累计有上百万元。她个人没有任何财产,现在还住在女子高中的学生宿舍。但她却说:“我什么都有,我心里有学校、有千千万万个孩子。”

张桂梅就像一束光,一束帮助大山女孩改变人生的希望之光,一束托起无数家庭和学生“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之光。她无私的大爱,也感染了身边的同事和一届届学生。

韦堂芸老师,左脚骨折拄着双拐坚持为学生上课;勾学华老师,婚礼当天上午还在学校忙碌;杨晓春老师,长期资助学生却从不说起……

周云丽是华坪女高第一届学生,大学毕业后考取一所中学的教师,听说母校紧缺数学教师就放弃正式编制,回女子高中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打拼的黄付艳,在华坪遭遇水灾时,把自己积攒的钱首先捐给学校……

来自张桂梅的爱,在华坪女高延续着。

来源:教育部教育司中国教育报视频:央视网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eiyao.com/mfym/6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