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为正在读书的玛丽莲·梦露
到了年底,照例列一下自己这一年读过的书。
前几天,有人在知乎问,如何看待“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件事。
我想起那句著名的论断:
Ifyougohomewithsomebody
Andtheydonothavebooks
Donotfuckthem
如果你跟一个人回家,而他家里没有书,不要和他上床。
这个论断一直指导着我,买书,读书,写书。
尽管,我有两个kindle,但依旧享受着“拥书而眠”的乐趣,随手能摸到一本书,和随手能摸到一个姑娘感觉一样,他们都能为你打开另外一扇世界的门。
年,创业,开会,见人,写故事,写剧本,可称作是忙乱的一整年。读书不如往年多,仅把自己认为值得分享的书单列在这里。
若你也喜欢,不妨也读上一读。
《月亮与六便士》
年轻的时候,因为教科书的影响,对一切名著心存警惕。
翻译过来的名著总是不好看的,有一段时间,在我脑子里几乎是根深蒂固。
后来还是做编辑三年,亲手出版了几本外国文学,才算是扭转了这个想法。
毛姆的小说精于通俗,即便有掺杂着与故事无关的论述,也绝不至于长到你无法容忍。而这一点,很多名著都没做到。作者总想着在故事之外,跟读者说点什么。其实,倒不如把想说的话,都藏在故事里,让读者自行感受嘛。
大段大段故事之外的论述,有虐待读者和自嗨的嫌疑。
但毛姆又不止于通俗。
人物身上还怀揣着你我都感同身受的情感,写得是普世的道理。
好的故事,让你担心人物的命运,能从里面看到某个困境里的自己。
《月亮与六便士》讲了一个这么一个故事。
有个还不知道自己是天才的画家,突然痴迷上了绘画,但自己却从事着和画画完全无关的工作。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境遇对吧。
你有梦想,你喜欢某件事情,但在世俗的标准看来,那是不务正业。
于是,你屈从了,你听从了父母和好朋友们的建议,过上了和梦想完全无关的生活,你活得很体面,你银行有存款,但你心有不甘。
心有不甘又怎么样呢?
还不是要继续这样的生活,为了六便士奔忙,偶尔偷偷地仰望一下月亮。
但我们故事里这位画家却不是。
在一个早晨,他像是被魔鬼附体一样,放弃一切,包括妻子,离家出走,只身去了巴黎,打算把剩下的生命都用来画画。
谁敢有这样的勇气呢?
谁敢有这样的运气呢?
天才前半生过着庸碌的生活,后半生他要过真正的日子了。
没有人理解他,即便是最欣赏他的人。
就算是要去追求梦想,也不至于一定要破釜沉舟,搞得自己没有退路吧?
但他好像不需要退路。
为了梦想任性一把,大多数人都只是说说而已。
但真正敢这样的人,不说话,只做,而且一做到底。
与其说,天才不容于世,倒不如说,是天才不愿苟活于世。
在巴黎,他经历了贫穷的日子,吃点最廉价的面包,画出了杰作,但并没有想着用自己的画去挣钱,去争名夺利。
只是内心的热爱需要一个出口。要不然会把自己憋坏,憋死。
我想这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原因吧。精神层面的热爱,高于一切。
最终,他去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岛上,娶了一个土著女子,远离了文明,也远离了不理解他的人。
他染上了麻风病,双目失明,却在屋子的四壁画满了如伊甸园一般震撼与伟大的杰作。
临死之前,他却不愿展露给世人看,让自己的土著妻子,将画作毁掉。
有人认为这个天才画家的原型是高更。
我在一个下午读完。
跟我每读完一本好书的感觉一样,有点震颤,有点空虚,有点遗憾。
震颤的是,能为了某件事,燃烧自己的人,少之又少,有幸如此,真是福气。
空虚的是,好像和他一起经历了一生。
遗憾的是,没有这个幸运能和他见上一面。
《酒徒》
这本书躺在我的kindle里有些日子了。
一直没有打开过。
恰好出去旅行,在路上,随手翻看。
听说,正是这本书启发了王家卫拍《花样年华》和《》。
一读之下,才知道。
是了,香港,上海,都是催生故事的城市。
要是喝了酒,那故事就更动人了。
我在路上读这本书,读作者酒后的呓语。
看到这本书的推荐上写:中国首部意识流长篇小说。
心想,真的要警惕所有的标签。
意识流三个字会吓跑多少读者啊。
多少人还记得高中语文课本里,那个年纪压根看不懂的《追忆似水年华》。
对着墙上的斑点想一大堆有的没的,这不有病吗?
在酒徒的故事里,跟着“我”去经历我的生活,经历我生活里妖冶的女子,经历我生活里一些不得已:
为了生活,为了喝酒,虽然我心里有着文学梦想,但我给报纸写武侠,写《潘金莲做包租婆》这样的黄色文学。
大酒,大概是一种逃避的方式,却也是一种更清醒的方式。
个人际遇在命运面前,虽然不堪一击,但你也得想方设法地活着,还要活得体面一些,留下的回忆多一些。
喜欢故事里面一切妖媚的女子。
李碧华。
因为我的新书在写故事新编,所以就把老故事,胆大包天地重写一遍。
在重读完鲁迅的故事新编之后,又完完整整地读了一遍李碧华。
《青蛇》人们都耳熟能详了,深情的白蛇,热烈的青蛇,懦弱的许仙。
但读到青蛇活到文革期间的一段,还是拍案惊奇,可惜建国后动物不许成精,这一段电影里没有。遗憾。
《饺子》里为了变美,留住丈夫,而吃死婴的女人。
《秦俑》里,千年后复活的秦始皇,最终走向了延安。
《诱僧》里被玄武门之变改变了命运的武士。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里,转世到现代社会的香港,仍然命途多舛的潘金莲。
都像是活在一个世界里。
突然就被我认识到了。
倒是有一点想法。
李碧华笔下的男人大多怯懦,薄情,三心二意。
而女子都一水的深情。
我能理解。
这大概是女人天生的缺乏安全感作祟吧。
但读多了,难免让女人对爱情绝望。
所以我想着,我的故事新编,就写深情厚谊的男人,为情所困的女子,在两个人的小小感情里,看见一些人性,经历一些人生吧。
算作是一点私念。
要知道,深情的男人,也有许多。
《读库》
年初定了读库的全年订阅。
从短信上知道读库搬家了,出了更多小册子。
像是个老朋友。
有人说,读库是70后知识分子品味。
这一点,作为80后,我不认同。
哪能简单用年代就回避一些读者呢?
《读库》一年六本,包含若干小册子。
小册子我可以用惊喜至极来描述了。
《茶书》里,日本人写茶道,有方法,有茶艺。一杯茶里,还能让你思索人生。
《茶馆之殇》写茶馆,讲相声的流变,我一个下午看完,还去网上到处搜郭德纲的单口《枪毙任老道》。
最近收到这本《卓越未来》更厉害,讲超人类学,实在是创作、开脑洞的最佳素材。我留着吃早饭的时候读,一天就从那些脑洞巨大的人类开始。
在《读库》里,也认识了不少此前没有读过的作家,像是个好朋友,热情无比但又极其克制地给我引荐新朋友。
知道的多一点,人生就会精彩一些。
《遗物整理人看见的》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看到了一个新闻。
日本有一种职业,专门替独居死后的人整理遗物,把遗物安放到应该有的去处。
估计是发行量不大,我终于买到一本残损的,好在品相还不错。
以前读诗,总见到“于无声处听惊雷”,不求甚解。
读这本书的时候,看见那些独居了很久,最终一个人落寞死去的人,想起了张爱玲,邓丽君。
看到那些遗物像是人们留在人间最后的符号,到处飘散。有的呢,家人拒绝接受,不肯原谅,让遗物整理人自行处理。有的呢,就对着遗物嚎啕大哭,但因为各种原因,亲人还在世的时候,却没有得到过温暖。
读着读着,就慨叹,这些不会发声的遗物,里面都藏着一个人的惊雷。
但若是遗物最终无处安放,这些惊雷可能再也没有人听见了吧。
对独居产生了恐惧。
年轻时独居是修行。
老了以后,独居近乎折磨。
愿每个人都老有所依。
《李商隐诗集》
有个其实挺值得说的话题,有些人一生中知道的古诗,可能仅限于上学的时候。
一旦离开了学校,可能终生都不再读诗了。
记得有个问题问,让孩子读诗有什么用。
有个高票的回答是说,让以后孩子看到了壮阔的风景,不只是喊一句“牛逼啊”。而是能背诵一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谈情说爱的时候,除了被用烂的情话,也能说上一两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我买了这本诗集,不必再从全唐诗里找他了。
工作累了的时候,读上一两首,偶尔也抱怨几句,就不能好好说话吗,非得用那么多典故吗?但更多的,还是找到了“我操原来他也这么想过”的惊喜感。
读诗,是和古人交谈。
菲茨杰拉德全集。
终于买下了这套书的全集,他们安静地躺在那里,我只要随手翻开一本,就能一头栽进那个爵士时代。
虽然有人也说,菲茨杰拉德的小说都一个调调,但真的每一次都能跟他同生同死,同样被一个可以刻薄地称上一句bitch的女人折磨。
如果存在一个书单,叫“一生必读的全集”的话,我会推荐他。
《扪虱谈鬼录》
哈,为了找素材,买到了一些奇妙的书。
除了这门扪虱谈鬼,还有《中国神话传说》。
算作是第一次,对中国神话,和鬼神之说,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谈鬼录里面,对伥鬼印象极为深刻,所谓伥鬼,其实就是傀儡,常见的有虎伥,替老虎卖命,诱骗行人给老虎吃。
伥鬼可怜又可恨。
还有就是民间的回煞之说,找到了回魂夜传说的根源。
感觉要是写一本中国版的《百鬼夜行》,很有搞头。
《目送》
不谈政治。
龙应台这本散文写得入心。
人性是共通的。
《当历史可以观看》
一些伟人和平凡人的老照片,以及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每一张照片,都是历史的定格。
最后能打动人心的,还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
读的时候,有一种穿越之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
《苦妓回忆录》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一个读书心得:
不能上来就读一个作家的代表作。
很容易导致,读不下去,半途而废,读不明白。
从篇幅短小友好的其他小说读起。
可以看到作家风格形成的轨迹,也更便于理解。
魔幻现实主义是一步一步从文字里跑出来的。
《日本AV影像史》
总在书店看到。
终于读完了。
对日本人,对风俗业再一次赞叹,对其中一些拍摄手法印象深刻。
例如,导演会带着摄影师当街拦住女孩,一步一步引导,最终说服她们拍摄一支影片。而整个过程都被记录了下来。
宅男科普读物。
详尽描述了AV的发展史。
唯一遗憾就是,图片太少,太少。
《我住在大海上》
雷平阳的诗。
之前读余秀华,总看见他的名字。
于是买了这本。
几乎每一首都可以称得上惊艳。
有的韵脚押得极好。
介于可解与不可解的现代诗,雷平阳的,真好。
建议写歌词的人,可以好好看看。
石川啄木《事物的味道,我尝得太早了》
书店偶读。
周作人的译本。
俳句。
真是好
每读一段就忍不住想起许多事情。
这个26岁就死去的诗人啊,真有一颗敏感的心。
《发现之旅》
讲述一些好看又神奇的动植物。
图片好看到炸裂。
边看边感叹,大自然真神奇啊。
《蒙元入侵前夜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
这两本讲宋朝人的日常生活。
要说小资,非宋朝人莫属。
会享受人生的典范。
以后如果有机会,真想从里面复原吃的,喝的,玩的,用的。
《撒马尔罕的金桃》和《谁在收藏中国》
前者是讲唐朝舶来品的,实在是过分有趣。
后者讲的是谁抢了我们的文物。
人活不过文物,但文物的命运也真是坎坷。
中国人讲格物,想想还真是,我们总是赋予物件儿太多情感了。
以至于这些物件儿承载着过多的历史和记忆。
也不知道它们累不累。
暂时就说这些。
不知不觉也写了这么多了。
雪夜枕边读好书,人生一大快事也。
想起有一家出版社的格言,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
书,就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啊。
宋小君
写情诗
讲故事
探讨生活更多可能性
前面有令人战栗的光辉
ID:mrsongxiaojun
商务合作,请疯狂地添加udio
宋小君慷慨赞助买书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