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瘤型麻风 >> 麻风疫苗 >> 天主教灵修

天主教灵修

大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zjft/170416/5291113.html

3.2.7.3天主教灵修

我们这次讲天主教灵修。分成三部分来讲:本笃派、经院派和爱的神秘主义派。先有本笃派,从6~12世纪是本笃派灵修的时期。经院派从11世纪开始出现,到13世纪阿奎那时达到顶盛,后来一直是天主教的主流。在本笃派时期,心脑对立还不是很明显,本笃修院的生活也用脑,也用心,心脑没有形成对立。到了经院派成为主流时,经院派是主知派,完全用脑部功能,把心和脑、知和情对立起来了,完全偏于知的一方。随着这种情况出现和发展,为了平衡,就会有极端主情派的出现。有了极端的主知,就会有一个极端主情的派别与其对应。所以这两派就构成了12世纪后天主教灵修的主流。以主知为主、以主情为辅。主情派是反知的一派,其出现较经院派要稍晚一些,12世纪开始出现,到14世纪达到鼎盛,一直到现在还占据着天主教灵修的辅助地位。这是天主教灵修的大体情况。

相对于正教以耶稣祈祷为惟一法门,天主教灵修的特点是:五花八门、庞杂凌乱和漫无系统。若用褒义词说,则是丰富多彩,但究实而言我们不能用褒义说,还得用贬义说。在本笃灵修时期,还没有这种五花八门的状况,在此6个世纪当中,还比较统一。到了本笃灵修失去主流地位,西方灵修就变得就五花八门了。可见,西方灵修一直未上正途,不但没有进步,反而是明显退步。

甲、本笃灵修

先来看本笃灵修。

在中文版罗素《西方哲学史》里面的边奈狄克特,就是天主教内部所称之圣本笃。天主教对于人名独有一套译法,一般较通行翻译为雅。罗素在其哲学史里说到了圣本笃的一些事迹,用的基本上是一种讽刺的口吻。这其实是罗素的小人之心。我对本笃还是相当恭敬的。他被誉为西方隐修传统之父与立法者。

说一下他的简历。他出生在一个罗马贵族家庭,受过正规的教育,但是他没有把这种正规教育所教的东西学会。他生活在一个对基督宗教很虔诚的家庭。他小的时候就和她妹妹在他们家的大宅里,过着克修祈祷的刻苦生活。他十五六岁时发心离开世俗,去独居隐修。总之他放弃了世俗的文化,追求天主的知识去了。一开始他带着一个女仆,他们先在一个农家生活。那个女仆在箩面的时候,把她借来的那个箩弄坏了,急得哭了。然后本笃就向天主祈祷,天主就将箩修复了。很多年后,经本笃祈祷过的那个箩还挂在村里的一个杆子上,以表纪念。后来本笃觉得在村子里人还是太多,就又进行了一次更加彻底的出离,从这个世俗世界消失,进入了更深的山林。他碰到了一位隐士,那个隐士给他找了一个山洞,一个只能攀着绳子才能进出的山洞。这个隐士在送饭用的绳子上系一个铃铛,每天送饭时晃一下铃铛,让本笃听见。有一次人类的敌人——魔鬼把这个铃铛弄坏了,让本笃——天主的仆人挨了一天饿。这个山洞很矮小,在里面根本就直不起身子,累了后只好在洞口直一下腰。后来本笃经过了三年的独居,日日对越天主,达到了很高的圣德,就被人所发现了。因缘成熟,他就不再隐居了。随着从学的隐士不断增多,他就把他们分成三个团体,一个团体住一个会院。一个团体大概是十来个人左右,他是他们的总指导。这样一段时间后,他就在伽西若山上创办了一个大型的寺院。那个山也是很难上去。在石壁上凿出来一些坎,一般人根本就不敢上。他活了一百多岁,他为这个隐修院写了一个规则,叫本笃规则。我们说的本笃灵修就是在本笃规则下的灵修,属于大型的团体隐修。

在西方的修道史上,隐修有两种形态和三个小的类别。隐修就相当于东方佛教的出家,所以所有的隐修士都是要发三个誓愿:绝色、绝财和绝意,就是贞洁、神贫和服从。绝色这一条就代表他们要出家。两种形态是会院隐修和独修。前者相当于佛教的住寺院修行,独修就是独居修行,就相当于佛教入山住茅棚。会院隐修又可分为两个小类,一个是大团体,一个是小团体。本笃是西方的隐修之父和立法者。我们上次提到的大巴西略,是东方灵修传统的立法者。巴西略创立的会院隐修是小团体的,一个寺院10来个人,跟本笃刚开始创办的寺院规模差不多。相比而言,这三种类型是一个比一个层次更高。大团体适合于普及型的教育,小团体适合进行精英教育。也就是说,如果团体太大了,全体修士之间要保持亲密交往就比较难,而且院长要对所有人都有所了解也很难。而小团体就不同了,只有十来个人,院内修士的情况,院长可以随时掌握,院长可以对每个人进行单独的深度的指导,而且修士之间也可以有充分了解和交往,这样亲师取友的作用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所以我考虑未来的书院也当如此。大型的书院就适合普及型教育,而高深学问的传授和研究就适合在小型书院里进行,更加高深的学问就只能是独修了。

这三者就表现为一种有序的次第。首先在大团体内进行学习和初步调练,然后在小团体内进一步受高深的调练和教育。等彻底把习气调伏了,八罪已经彻底清净,修行和世界观方面的知识都有了很好地积累,这样就有条件进入独修。每一个阶段所学习和所接受的教育内容是不同的。在独修阶段,就不再是学习知识和养成修行习惯了,这时候的专业就是不间断祈祷,是更高深的修行。这个时候是要入定的。在前两类,特别是第一类寺院里不太可能入定。因为在寺院里有集体生活规律。。要一起劳动,在一起唱诵,一起吃饭等等。在小团体内,就有入定的可能性。因为独处的时间较多了,这里就可以进行比较浅的入定,比如一个两个小时。要想长时间入定,那就还不行。在独修时,没人打扰你了。所以在独修时,经常会忘记吃饭,忘记睡眠,忘记时间,白天和黑夜都分不清了,没有在团体内的正常生活规律了,就进入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生命状态。进入这种特殊状态只有在独修时才有可能。

我们来看看本笃会院里的生活。先介绍一下本笃规则。以前本笃规则是不外传的,在今天都发到网上来了。在古时,这个会规外人是看不到的。在寺院里的人,也不是一下就能看到全本。比如你发心出家,先要做见习修士,长老就给你念上一段会规,看接受情况如何。要是不能相应,你就回家吧,别再想出家修道了。留下见习了,住一段时间后,再给你念上一段,如果还没被吓走,当然就接者见习。到最后再念上一段,总之听了两三段会规后,如果还仍然坚持要过这种隐修的生活,那就欢迎了。正式入院后,就有资深的修士来负责教育会规。不是给他们自己研究,而是一段一段有人教的。

会归分成序和73条正文,一共是74部分。我发现文章分成74部分。而第四部分是善功的工具,其实就是戒律,也是74条。这不知是本笃有心为之还是巧合?可能是本笃喜欢74这个字。序写得很好。读一段:

“我儿,倾耳留心,听恩师的训导,自愿地接受慈父的劝告,且忠诚地去践行。昔因怠惰逆命而离弃上主,今该以辛勤顺命重归向祂。我此刻的谈话是给你说的,无论何人,凡放弃私意,在耶稣真君的麾下作战者,便应拿起最坚强而最壮烈的听命武器。首先,你从事任何善举,该以最恳切的祷告求祂玉成;如此,祂已垂允认我们为祂的儿女,庶不致因我们的恶行而震怒。因为我们应当利用祂赋给我们的才能,时常这样为祂服务,以免祂变为圣怒的父亲,剥夺其儿女的继承权,也不要因我们的罪行使祂变为可怕的主子,把那些不愿跟随祂享荣福的恶仆,处以永远的极刑。我们毕竟起身了,圣经警醒我们说:‘现在是我们由睡梦中醒起来的时辰了’。请睁开眼睛注视神的光照,侧耳倾听每天大声疾呼的主音,祂向我们警告说:‘惟愿你们今天听祂的声音,莫使你们的心倔强’。又说:‘凡有耳朵的,请听圣神向各教会所说的话。’祂说什么?‘儿子们,你们前来,聆听我的话,让我昭示你们敬畏上主的道’。‘你们趁着还有生命之光的时候,应该行走,免得死亡的黑暗笼罩了你们’。

上主在广大的民众中找寻自己的工人,祂这样向他们高呼,再三说:‘谁爱惜生命,羡慕享受安和的时日呢’?若你听到了,请答说:‘我’。天主要给你说:‘如果你愿得真实的永远的生命,要预防你的舌说出恶言,莫让你的口唇言谈狡诈;要弃恶为善;寻求和平,一心追觅。’当你们做了这些事,我的眼睛会注视你们,并张开我的耳朵听你们的祷告;在你们哀求我之前,我会对你说:‘瞧,我在这里’。最亲爱的弟兄们,有什么比天主邀请我们的声音更甜蜜的呢?请看,上主的仁慈,怎样给我们指示生命之路。”

——《本笃规则·原序》

这个序言写得很好,读了很让人感动。然后下面就是正文,一章论修士的种类,二章论院长的职责,三章论召开会议,四章是戒律,五六七三章分别论听命缄默和谦逊,8~72章是生活纪律的规则。8~20章用很大的篇幅详述了礼仪的祈祷,后面则论及睡眠、饮食、隐院之工具及财产,院长及副院长之推举,如何收纳外方隐士,收录弟兄之方式等等。最后在73章声明,这部会规只是接引初入门者的小小规则,欲深造则有圣教父之著作及制度在。

第七十三章,这部会规并不包罗义德的全部方案。

我们订立这部会规会,为使在隐院中遵守之,能表现我们获得了一些德行,并已开始度隐修生活。至于为那些急于进修全德的人,另有圣父们的训条。遵守这些训条,自能引人登上全德的巅峰。天主默启的古新圣经哪一页哪一句不是人生的准则?公教教父们的著作哪一本不是为我们宣示,为趋赴我们的造物主应循的正道。

至于隐修祖师们的“会谈录”,“制度”和“传记”,及“我们的圣父巴西略的会规”,为那些善生听命的隐修士,哪一样不是修德的法式与工具?可是为我们这班怠惰的,生活邪恶而又疏忽的人却带来满面羞惭。所以不管你是谁,凡愿意急奔天乡者,请你仗赖基督的助佑,先实践这本入门的小规则;然后再在天主的护佑之下,才能抵达我们上面所说的圣学及德行的绝峰。

——《本笃会规·第七十三章》

这里本笃对自己会规的定位我认为并不是过谦,而是如实的。这确实是一本引人入门的初级规则。他上面所说,我们的圣父巴西略的会规以及格西安的《会谈录》,那是关于小团体隐修和独修生活的,所以本笃指出相对于自己的规则,那些更加高超。但是那些高深的修行在他不久以后的西方已经不能实行。因为那时西方已经进入了蛮族入侵的黑暗时期,进入了动荡、没有文化的时期,那时候西方人的根基已经很劣了,没法实行那种高深的法门。所以本笃写出这本会规,碰巧适应了那个时代西方人根基浅薄的状况。本笃本来非常希望这本小小的入门规则不要独占天下的修行,而要作为更高深的那两种修行的基础而存在才好。可是本笃的愿望没有实现。不但没有实现,最后连他这种虽初级然而尚比较合乎正理的修行都被经院派的思考和写书所取代了。所以西方天主教的发展是越来越可悲,不但没有进步,反而是越来越衰退。

祈祷与工作是本笃隐修院修士的口号。本笃非常重视工作,他认为劳动不仅本身是一件光荣的事,曾蒙受耶稣祝福,而且也能帮助圣德的进展,并使人自食其力。所以会规规定任何如入本笃隐修院的人,不论贫富贵贱,必须坚持体力劳动。除了体力劳动,他们的工作还包括学习和誊写手抄本。然而祈祷当然是他们最重要的职责,其它一切都是从属。本笃清晰地标出祈祷的时刻,这些时刻要占满修士的日程,“使他对天主事理的向往不断更新,对天主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eiyao.com/mfym/41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