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粉刺性乳痈的西医病名是
A、急性乳腺炎
B、化脓性乳腺炎
C、浆细胞性乳腺炎
D、结核性乳腺炎
E、淋巴细胞性乳腺炎
2、乳晕部漏管的主要病因是
A、乳痈失治,脓出不畅
B、切开不当,损伤乳络
C、乳头内陷,感染毒邪
D、乳痨溃后,身体虚弱
E、情志不畅,肝失疏泄
3、治疗乳癖肝郁痰凝证常选用
A、十全流气饮
B、四海疏郁丸
C、逍遥蒌贝散
D、海藻玉壶汤
E、以上都不是
4、乳癖的临床表现常随什么而变化
A、月经周期
B、饮食多少
C、运动强度
D、睡眠长短
E、季节变换
5、乳癖肿块好发于乳房哪个部位
A、内上象限
B、内下象限
C、外上象限
D、外下象限
E、乳晕周围
答案与解析
1、C
答案解析:粉刺性乳痈的概念与特点:粉刺性乳痈也即西医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的乳腺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多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全身炎症反应较轻。
2、C
答案解析:乳晕部漏管,多因乳头内缩凹陷感染毒邪,或脂瘤染毒溃脓疮口久不愈合而成。
3、C
答案解析:乳癖肝郁痰凝证
证候: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苔薄黄,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蒌贝散加减。
4、A
答案解析:乳癖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其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
5、C
答案解析:乳房肿块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也可见于其他象限。
细目三粉剌性乳痈
要点一粉刺性乳痈的概念与特点
粉刺性乳痈也即西医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的乳腺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多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漏管,经久难愈,全身炎症反应较轻。
要点二粉刺性乳痈的鉴别诊断
1.乳腺癌
粉刺性乳痈在急性炎症期易与炎性乳腺癌相混淆。炎性乳腺癌多见于妇女妊娠期及哺乳期,乳房迅速增大,发热,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弥漫性肿大,无明显肿块,同侧腋窝淋巴结明显肿大,质硬固定,病变进展迅速,预后不良,甚至于发病数周后死亡。
2.乳晕部痈疖
粉刺性乳痈在急性期局部有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常被误诊为乳晕部一般痈疖,根据素有乳头凹陷,反复发作的炎症,以及切开排脓时脓液中夹有粉渣样或油脂样物等特点,可与一般乳房部痈疖相鉴别。
3.导管内乳头状瘤
导管内乳头状瘤有乳头溢液,呈血性及淡黄色液体,有时乳晕部触到绿豆大圆形肿块,易与粉刺性乳痈相混淆。但无乳头凹陷畸形,乳孔无粉渣样物排出,肿块不会化脓。
4.乳房部漏管
多为急性乳腺炎、乳房蜂窝织炎或乳房结核溃后形成,病变在乳房部,漏管与乳孔多不相通,无乳头凹陷畸形。此外,还应注意与乳房结核、乳腺增生病及乳腺纤维瘤相鉴别。
细目四乳癖
要点一乳癖的概念与特点
乳癖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
其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本病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75%,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根据研究资料发现,本病有一定的癌变危险,尤其对伴有乳癌家族史的患者,更应引起重视。
要点二乳癖的病因病机
1.由于情志不遂,忧郁不解,久郁伤肝,或受到精神刺激,急躁恼怒,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蕴结于乳房,乳络经脉阻塞,不通则痛而引起乳房疼痛:肝气郁久化热,热灼津液为痰,气滞痰凝血瘀即可形成乳房肿块。
2.因冲任失调,使气血瘀滞,或阳虚痰湿内结,经脉阻塞,而致乳房结块、疼痛、月经不调。
要点三乳癖的临床表现
好发病年龄在25~45岁。城市妇女的发病率高于农村妇女。社会经济地位高或受教育程度高、月经初潮年龄早、低经产状况、初次怀孕年龄大、未授乳和绝经迟的妇女为本病的高发人群。
乳房疼痛以胀痛为主,也有刺痛或牵拉痛。疼痛常在月经前加剧,经后疼痛减轻,或疼痛随情绪波动而变化,痛甚者不可触碰,行走或活动时也有乳痛。乳痛主要以乳房肿块处为甚,常涉及胸胁部或肩背部。有些患者还可伴有乳头疼痛和作痒,乳痛重者影响工作或生活。
乳房肿块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也可见于其他象限。肿
块的质地中等或质硬不坚,表面光滑或颗粒状,活动度好,大多伴有压痛。肿块的大小不一,一般在1~2cm,大者可超过3cm。肿块的形态常可分为以下数种类型。
1.片块型
肿块呈厚薄不等的片块状,圆盘状或长圆形,数目不一,质地中等或有韧性,边界清,活动度良好。
2.结节型
肿块呈扁平或串珠状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中等或偏硬,活动度好。亦可见肿块呈米粒或砂粒样结节。
3.混合型
有结节、条索、片块、砂粒样等多种形态肿块混合存在者。
4.弥漫型
肿块分布超过乳房三个象限以上者。
乳房肿块可于经前期增大变硬,经后稍见缩小变软。个别患者还可伴有乳头溢液呈白色或黄绿色,或呈浆液状。
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可同时出现,也可先后出现,或以乳痛为主,或以乳房肿块为主。患者还常伴有月经失调、心烦易怒等症状。
要点四乳癖的辨证论治
止痛与消块是治疗本病之要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对于长期服药而肿块不消反而增大、且质地较硬、边缘不清,疑有恶变者,应手术切除。
1.内治
(1)肝郁痰凝证
证候: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苔薄黄,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德特理上
方药:逍遥蒌贝散加减。
(2)冲任失调证
证候: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经失调,量少色淡,或闭经。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调摄冲任。
方药: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2.外治
中药局部外敷于乳房肿块处,多为辅助疗法,如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盖贴;或以生白附子或鲜蟾蜍皮外敷,或用大黄粉以醋调敷。若对外用药过敏者,应忌用之。
细目五乳核
要点一乳核的特点与临床表现
1.特点
乳核是发生在乳房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其特点是好发于20~25岁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历代文献将本病归属“乳癖”“乳痞”“乳中结核”的范畴。
2.临床表现
多发于20~25岁女性,其次是15~20岁和25~30岁。肿块常单个发生,也可见多个在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同时或先后出现。形状量圆形成椭圆形,直径大多在0.5-5em之间,边界清楚,质地坚实,表面光滑,按之有硬橡皮球之弹性,活动度大,触诊常有滑脱感。肿块一般无疼痛感,少数可有轻微胀痛,但与月经无关。一般生长缓慢,妊娠期可迅速增大,应排除恶变可能。
要点二乳核的辨证论治
对单发纤维腺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宜,对多发或复发性纤维腺瘤可试用中药治疗,可起到控制肿瘤生长,减少肿瘤复发,甚至消除肿块的作用。
1.内治
(1)肝气郁结证
证候:肿块较小,发展缓慢,不红不热,不觉疼痛,推之可移,伴胸闷叹息。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加减。
(2)血瘀痰凝证
证候:肿块较大,坚硬木实,重坠不适,伴胸闷牵痛,烦闷急躁,或月经不调、痛经等。舌质暗红,苔薄腻,脉弦滑或弦细。
治法:疏肝活血,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山慈菇、海藻。月经不调兼以调摄冲任。
2.外治
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贴,7天换药1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