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的基本知识

麻风病的传染和流行

麻风病的传染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潜伏期通常为2至5年,最长可达10余年,与其他传染病一样,麻风病的传染也需要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个体三个环节,自然和社会两个因素。

传染源——主要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主要是多菌型(MB)患者,其皮肤及粘膜损害处含有大量的麻风菌。细菌常随破损的皮肤和鼻分泌物排出体外引起传播。

传播途径——主要传染方式是通过长期密切接触或经飞沫传染,其次为间接接触。

易感个体——指麻风菌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被感染者机体对麻风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力。

自然因素——指气温、湿度、紫外线的强度等。

社会因素——指社会制度、经济条件、卫生状况、文化教育、人口流动、交通状况、风俗习惯等。

麻风病临床症状

皮肤症状

FirstYear

斑疹

直径小于1~2厘米为斑疹,超过2厘米称为斑块。

■浅色斑:局部颜色的变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浅色斑两种。见于各型麻风。

■红斑:局部颜色的变红。见于各型麻风

■色素沉着斑:局部皮肤色素增多的斑疹,见于界线类麻风。

■徽章样斑:为红斑与白斑镶嵌成靶状的斑,多见于界线类麻风患者。

浅色斑

白斑

红斑

色素沉着斑

丘疹

为高出皮面的丘状隆起,顶端尖或扁平,因真皮乳头层局限性炎症突起所致。

■结核样型丘疹位于四肢伸侧和躯干部位,呈集簇状或不规则环状排列,常有麻木。

■瘤型丘疹位于面部、四肢和躯干,为弥漫型浸润皮损上出现粟粒状小丘疹,表面光亮,实质上是小的结节,不治疗很快发展为大的结节。

丘疹

斑块

为高出皮面的实质性损害

■结核样型斑块色鲜红或暗红,境界清楚,数量少,表面干燥有细小鳞屑,一般有麻木,查菌阴性。

■界线类偏结核样或中间界线类的斑块多为不规则形,表面不平,黄红色或棕褐色,有柔软多汁样外观,有“卫星状”损害或“打洞区”,内缘清楚,高出皮面,外缘向外倾斜呈坡状而逐渐模糊不清,呈倒碟状。在免疫区一般查菌阴性或很少,而外围查菌阳性。

■界线类偏瘤型的斑块多发生在弥漫性浸润的基础上,表面光滑,大小不一,数量多,以面部、四肢和臀部多见,感觉障碍不明显,查菌强阳性。

斑块

不规则样斑块

卫星样斑块

带有免疫区的斑块

结节

为圆形或椭圆型半球状突起,可分为真皮和皮下结节。

结节主要见于瘤型和界线类麻风,有鲜红、暗红、棕褐色、黑色等。大小自黄豆至核桃或更大。数量不等。表面光亮,犹如传染性软疣,有的继发于弥漫性浸润的皮损上,有融合呈斑块的倾向。

结节

弥漫性浸润

为一种广泛的以真皮内炎症浸润为主的损害,皮下组织也可受累。由于浸润程度广泛,在皮肤外观上一般很难看出异常变化。

■浅弥漫性浸润:病变主要在真皮,发生于疾病较早阶段。面部的表现为皮肤光滑发亮,淡红,球结膜有轻度充血,看上去似酒后微醉样外观,眉毛稀疏,病人可觉得面部有蚁行感。发生在躯干、肢体的轻度弥漫性浸润,常只表现为皮肤轻度肿胀,光滑,淡红,一般无感觉障碍。如及时治疗,可消退不留痕迹或轻度皮肤萎缩

■深度弥漫性浸润:病变部位深达皮下组织,常由浅弥漫性浸润发展而来,有广泛麻木,查菌强阳性,多见中晚期的瘤型和偏瘤型患者。

■面部的损害因浸润致鼻唇肥厚,加上结节损害呈凹凸不平,形成狮面外观。

■四肢和臀部的深弥漫性浸润呈皮肤肥厚,加上大的皮下斑块结节,质硬,暗褐色或棕褐色,使表面高低不平,皮肤很难捏起。

浅弥漫性浸润

深弥漫性浸润

疱疹

为隆起皮面内含液体的腔隙损害。主要发生于皮损处或麻木区,有时为麻风病人的主诉症状,好发于肢端。

■从事体力劳动的病人因工具摩擦,病人食指和中指夹烟部以及热水洗脚或肌肤用热水袋取暖时局部出现水疱。

■麻风I型或II型反应时,有的因组织剧烈反应可出现局部疱疹。

溃疡

超过表皮基底层以下组织缺损的炎症呈为溃疡,愈合后会出现疤痕。

■原发性溃疡,由于麻风斑块、结节或浸润性损害因炎症剧烈发生组织缺血坏死。分泌物中可含有大量麻风杆菌。严重的麻风结节型红斑和皮肤I型反应也可引起皮肤坏死溃疡。经过适当治疗可迅速愈合,留下萎缩性疤痕。

■营养性溃疡,好发于足底、手指等部位,局部神经和血管受累加上外伤引起。初为损伤部出现红斑和水疱,不久水疱破裂,出现糜烂面,继发感染,出现溃疡,且久治不愈,持续多年。

闭汗

■由于汗腺被麻风肉芽肿破坏或真皮内植物神经破坏导致出汗功能障碍。各型麻风皮损都可出现闭汗,与感觉障碍同时存在,并与皮损病期呈正比。

■临床上观察时,患者正常皮肤处因出汗有尘土附着,而闭汗部位常无尘土,显得皮肤表面较干净。

■中晚期的瘤型或偏瘤型麻风,由于广泛闭汗,使皮肤干燥。在炎热的夏天,病人腋下、腹股沟等处代偿性大汗。

神经粗大

神经粗大为麻风特异症状之一。由于神经内的炎症反应和结缔组织增生,使神经干肿胀、粗大。

■可均匀粗大或呈节段性粗大,也可呈梭形或念珠状粗大,粗大可是原来的几倍或十几倍。

■结核样型麻风的神经粗大发生早,质地硬,粗大明显,不对称。

■瘤型麻风的神经粗大发生迟。

■皮神经也可粗大,紧靠皮损,连成“网球拍”状,可触及。

■粗大的神经干与运动功能障碍不一定呈正比。

神经粗大

运动障碍

■浅感觉障碍之前可表现为感觉异常,如面部的蚁行感。皮损各种感觉丧失的顺序一般是温、痛、触觉。

■四肢远端和面部的肌肉迟缓性瘫痪,日久伴有肌萎缩。往往发生继于感觉障碍的部位。

爪形指

猿掌

垂腕

垂足

双侧兔眼

狮面

小结

麻风病的临床表现

面部:红、肿、脱、歪、醉。

躯干:癣、结、木、干、瘦。

四肢:干、瘦、缺、溃、拖。

记住:癣样皮损有麻木,神经粗大汗不出汗,十有八九是麻风。

麻风病的治疗

由于DDS耐药病例的不断增加和其他抗麻风药物耐药病例的出现,单用任一抗麻风药物治疗均可能产生耐药性,因此,WHO于年推荐对麻风病采用联合化疗(MDT)。

少菌型采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氨苯砜(DDS)+利福平(RFP)。疗程六个月。

多菌形采用三种药物联合治疗,氨苯砜(DDS)+利福平(RFP)+氯苯吩嗪(B)。疗程24个月。

麻风病防治政策

发现自己或他人有上述症状,或患有长期难治愈并且没有瘙痒的慢性皮肤病,请尽快到当地疾控中心进行检查,如经确诊麻风病,别担心,国家实行免费、保密、在家治疗。服药3-7天就没有传染性,6-24个月就可以轻松治愈,但是如不及时发现并治疗就有可能造成终生残疾。

政府对麻风病实行报病奖励政策:报告一条麻风病线索奖励报病线索者人民币20元。经确诊为麻风病再奖励元。

用心服务,呵护健康

长按识别







































白癜风怎么看好
儿童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eiyao.com/mfym/2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