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崔军锋:河南浚县人,历史学博士,曾任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副教授,现任教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兼任中国科技史学会医学史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医疗社会文化史、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
叶丹丹:福建政和县人,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
摘要
20世纪一二十年代,医院在硬件设施、卫生条件、膳食服务等方面得到改善;而由广州医务传道会发展为广州以医传道联合会后,医院的专业医师队伍和资金来源亦得到保障。在此情况下,在西方医学专业化趋势影响下,医院走上了专业化发展道路。内科、外科、眼耳喉鼻科、妇产科及公共卫生科先后独立分科发展,实习医生与住院医师制度确立,放射科、病理学实验室等医技科室建立,医院有了专门的护士培养制度。这些工作,医院发展的前列,医院专业化、制度化建设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研究这一发展过程,可以以个案为中心,从医院内部发展史的角度,医院的专业化、正规化、制度化的发展历程;对于揭示近代西方医疗、科技体制在华的本土化进程,也有一定裨益。关键词
民国早期医院西医院
专业化制度化
广州医院(现医院)作为近代中国大医院,是在美国医学传教士伯驾(PeterParker)于年创办的“新豆栏眼科医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近代由西方来华医院的典型代表。目前学界对我国近代包括医院医院的研究,医院医疗模式与中国传统医疗模式对比、西方文化在华移植与文化适应性的角度展开论述,医院展开的个案深入探讨。相对而言,医院的专业化趋势虽有所认识,医院何时、如何开展专业化抑或称作专科化的过程还存在很多认识模糊之处。这与欧医院、医学院或者更广义地说西医学的专业化发展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相比,显得严重不足。
实际上,20世纪医院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医院的技术与制度革新,其走向专业化、现代化的艰难历程;也可以此为例,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西方医疗、科技体制在华的本土化进程。故而,笔者在此试图以医院这一近代中国大医院的专业化发展为例,并与当时医院(校)进行比较,从个案出发,对上述议题进行一番探讨,以丰富目前国内日益繁荣的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医院的专业化发展,主要是指现代意义上的专科化发展;与医院医疗事业与传教事业相分离的“专业化”发展,不是一个概念。而本文时间之所以定在至年间,是因为从年开始,医院开始实行新的医事制度,医院管理方式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医院的专业化进程加速;到了年,由于受全国非基督教运动的影响,医院被迫关闭三年多,医院的专业化进程严重受挫;而年复办后的医院走向了与岭南大学合并的道路,医院的外在环境和办院条件有了很大变化。故而,文章将论述的时域定在至年间。
一
国际趋势与先期条件
20世纪一二十年代医院的专业化发展,医院、医学院校专业化趋势影响下,在医院规模不断扩大、设施逐渐完备、专职医师和经费来源得到保障的情况下,逐步实现的。1.20世纪初西方医疗模式的进步19世纪末以来,西医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微生物学和细胞病理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西医医疗模式的革新。消毒、麻醉、无菌操作、X光诊断等在临床医学中得到普遍运用,医疗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而年美国著名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Flexner)发表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致卡耐基基金会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MedicalEducationintheUnitedStatesandCanada,AReporttotheCarnegieFoundationfortheAdvancementofTeaching),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医学教育产生了革命性影响,西方各国的医学教育发生深刻变革,逐渐发展成为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为代表的美国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医学开启了意义深远的的专科化进程。到20世纪20年代,医院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医院实现临床专科的分化,医院专科制度基本确立。
在西方医学专业化发展的影响下,医院,尤其是民国早期国内主要的西医院,如北京协和医学院、湘雅医学院、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齐鲁大医院,包括医院,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也经历了同样的专业化进程,只是程度各有不同,时间稍有先后。它们基本上都是教会所办。医院医院,医院的状况也就医院的发展情况。
西医专科化就是医生把诊病范围缩小,精研、专攻特定病种,将诊疗质量提高。从本质上讲,专科的建立是以医生平时治疗最多的病种为准,因此专科化要经过刻意打磨、时间积累才能成功。很大意义上讲,医院的专业化发展,医院的专科化发展。广州医院创立之初的治疗重点是眼病,但是诊治的疾病种类已涉及到内外科、骨科、皮肤科和牙科,手术包括肿瘤、膀胱结石、乳腺疾病、坏死性骨骼切除等,为后来的专科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从年起,医院实行新的医事制度,从医务人员的配置及管理方式都发生了相应变化,为医院的专科化做好了充足准备。
2.关约翰与办院条件的改善20世纪一二十年代,关约翰、小谭约瑟(J.OscarThomson)、嘉惠霖(WilliamW.Cadbury)等人先后执掌医院。其中关约翰发挥的作用明显。关约翰(JohnM.Swan),美北长老会(AmericanPresbyterianMission,North)医学传教士,年来华,担任医院院长达15年(-年),在医院乃至华南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史上都留下了属于他个人的深深印记。关约翰主持医院院务期间,虽然因个人性格原因,与同事关系较为紧张,导致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医生离院另谋发展,如嘉约翰(JohnGlasgowKerr)、赖马西(MaryWestNiles)、富马利(MaryH.Fulton)等医生先后离职;而达保罗(PaulToddDead)、保夏礼(H.W.Boyd)的出走更是直接导致博济医学堂停办,医院发展一度面临较严重的危机。但他是一位优秀的外科医生,主持医院院务期间注意开源节流,医院规模,增添医疗设施设备,改善办院环境,医院的专业化水平。
关约翰于19世纪80年代在美国纽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医院校开始强调细菌在传染疾病中的作用以及严格的消毒和卫生必要性的时期。他接触到巴斯德(LouisPasteur)及科赫(RobertKoch)的病原微生物学说,得到了关于在诊疗场所进行消毒灭菌的训练,医院卫生工作的重要性。为此,在担任医院院长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更先进的医疗医院工作中,为医院的专业化发展准备了必要的外部条件。
在外科手术灭菌方面。关约翰于年监督在医院改设了一个新的手术室,一切按照无菌原则进行布置:采用玻璃隔离照明的方式进行照明;墙壁和天花板都刷上油漆,以便经常清洗消毒。强调外科医生及其助手的术前消毒和灭菌,双手要彻底洗干净,并在防腐溶液中浸泡;使用抗菌溶液及蒸汽仔细消毒手术器械。医院的无菌技术,年,医院购买了第一台性能可靠的阿诺德消毒器;年又安装了现代化的管道系统,手术室装备了全套消毒设施。
医院的膳食问题及改善病房的卫生状况,关约医院的厨房。关夫人接管后,在一位郭太太的协助下,厨房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从年起,医院规定住私医院厨房提供的膳食,公共病房的病人则持自愿原则。病人每人每天只需一角五分钱,就可以吃到卫生且品种丰富的饭菜,还有额外的午餐赠送。医院厨房的所有费用,包括食物补给和厨房设备等,都来自病人缴纳的食宿费。
这一期间还添置了许多新型设施设备,适应了不断发展的现代医疗的需求,医院逐步向一个现代化的医疗机构转变。如年医院安装了电灯,医院工作的开展;年开凿了一口新的水井,并于年安装了自来水管道,为医院工作的大量用水提供了极大便利。此外还有上文提到的消毒器械与消毒设施的安装。
为了合理分配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关约翰还于医院工作的日程表,增加了门诊日。医院每日查房时间为上午6时至8时;每日办公室咨询时间为上午9时至10时、下午3时至4时。关于门诊、手术及其他的时间安排如下所示:
(资料来源:(美)嘉惠霖、琼斯著,沈正邦译:《医院百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年,页。)
此外,关约翰还顺应清季新政以来社会各界对西医学教育的迫切需求,于年创建博济医学堂,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医学人才。虽然博济医学堂于年因各种原因而关闭,但在华南地区医学发展史上还是留下了深深足迹。
3.广州医院医师和财政的充实医院自创办以来,在中国医务传道会(TheMedicalMissionarySocietyinChina,年改称为广州医务传道会,TheCantonMedicalMissionarySociety)的运作下,得到中外社会各界的捐助,医院得以常年维持。然而,医院的财政状况并不甚理想,经常遇到难以为继的状况。尤其是年初更甚。为改变这一窘状,广州医务传道会管委会倡议于年4月成立了广州以医传道联合会(CantonMedicalMissionaryUnion)。规定凡欲加入该组织的各个在穗差会或其他机构,须至少满足下列要求之一项:1.提供一名全职的医生、护士或业务经理;2.六万元港币的物业或捐款;3.每年拨款0.3万元港币。各个差会或其他机构在满足上述其中一项要求后,即可派出一名代表作为广州以医传道联合会的董事会成员。广州以医传道联合会董事会接替广州医务传道会管委会作为医院及其产业的管理者,保证了医院资金与医务人员的供给。
根据广州以医传道联合会章程的要求,各个加入该会的在穗差会和机构,在年至年间分别指派医护人员到医院任职。其所指派的医务人员见表二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美)嘉惠霖,琼斯著;沈正邦译:《医院百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年,页-相关内容,及医院历年年报整理而成。)
这样,就极大地改变了医院先前医务人员不稳定、医院发展受人事变动影响很大的状况,医院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在加入以医传道联合会的各差会和机构的经济支持以及中外各善士捐助的情况下,医院财政状况也有了很大改善。此外,这一时期尚有护理人员的派遣与教育培训,详见本文“医院护理制度的完善”一节。总之,医院医护人员的不断充实,医疗设施的完善,财政经费的落实,医院的办院条件不断改善,为医院的专业化发展准备了条件。
二
医院专科的建立及发展
年1月,林安德(AndrewH.Woods)被任命为广州医务传道会管委会主席,医院的专业化进程就此拉开帷幕。林安德上任后,首先在医院内成立了一个次一级的机构,医院存在的问题展开调查,谋求改进措施。调查的结果显示,医院的医疗效率是低下的,因此必医院管理经验,发展专科诊疗。为了使管委会与医院建立更密切的联系,更好地掌握医院的情况,医院的专业化发展,林安德决定正式成立该机构。这一机构后来被命名为医务人员会议(MedicalStaff)。为此,林安德聘请岭南大学的嘉惠霖为访问医生(visitingphysician),医院的内科兼管实验室,聘请霍华德(HarveyJ.Howard)负责眼科,而他自己则医院的神经科。
林安德的这一改革举动,遭到医院总监关约翰的强烈反对。虽然关约翰曾为医院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外在条件,医院专业化改革的绊脚石。双方争论的结果,是关约翰被动于年5月1日从医院辞职。医院进一步改革的契机,医院先前具有高度集权色彩的医疗总监(MedicalSuperintendent)职务被取消,代之以由各科室人员组成的医务人员会议。医务人员会议由各专科医生组成,各自对所管领域的工作负责。任命一名主席,定期召开医务人员会议,医院事务。此外,医院还实行包括住院病人和门诊病人在内的严格、系统的病历卡登记制度;引进实习医生制度;建立临床和病理实验室,开办护士学校,实行专职布道人员负责制度。这就开启了医院工作由足够资格的专业人士担任的历史,医院的专科制度正式确立。林安德的改革,医院发展主要靠一个人支撑主导的局面,医院管理由此进入现代化的运营模式时代。
一般而言,医院的临床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预防保健科等基本科室;医技科室则有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手术室等。医院是在几次调整后才达到这一基本水准的。从年开始,该院临床科室设有内科、外科、眼耳喉鼻科、神经科;上述医技科室除放射科外,此时基本设立;年前后,又增加妇产科、公共卫生科、放射科。这些科室在组建之初,医院还很少实现专业化,医院的专科医院发展的前列。
1.外科在之前近百年历史上,医院一直以外科享有盛名。伯驾最初工作时,眼外科手术占用了他大部分时间,后来又逐渐增加割除人体非正常性增生物的手术,如肿瘤。直到20世纪初,医院才做了较多的腹部手术。在医院配备足够的消毒设备后,广州市多数的重大外科手术均在医院进行。这些都为医院的外科专科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年起,医院的外科医务由小谭约瑟主持。年,小谭约瑟休假回美国,医院外科医务。在20世纪头20年里,小谭约瑟、郭守道、黎雅各、李诺思(W.GrahamReynolds)、司徒嘉等医生一起,医院所有的外科手术。
总体而言,医院的外科手术主要有三种类型:结石切除、割除肿瘤(包括卵巢囊肿)及眼外科。其中眼外科后与耳鼻喉科组成专门的眼耳喉鼻科,故这里只论述医院结石切除和割除肿瘤的外科手术。
医院早期特别出名的手术是膀胱结石(即沙淋)手术。第一例这种手术是由伯驾于年做的经会阴膀胱切开取石术,这是医院历史上,也是中国西医学史上首例泌尿外科手术。此后医院一直保持着在华施行膀胱结石手术最多的记录。嘉约翰、卡罗(FlemmingCarrow)、老谭约瑟(JosephClarkeThomson)、关约翰和小谭约瑟都是施行结石术的专家。小谭约瑟曾对医院历年的结石手术做过统计:截止到年,医院所施行的例结石手术中,依结石产生的部位划分:膀胱结石例,尿道结石例,阳端膜结石例,肾结石6例,阴囊结石4例。医院因多年的淋石割治经验,在施行此项手术时,技术娴熟。在复杂性较低的病例中,死亡率低至3%。在医院周年之际,医院的过往历史,“中国之有割治淋石,亦当以本院为始,凡参观本院者,无不注目所陈列之大堆淋石,而赞叹本院手术之灵妙”。
摘除患者身上难看和妨碍行动的肿瘤,医院带来很大声誉,这也是医院自开办以来的传统优势手术项目。年,外科确诊癌变肿瘤17例,施行乳腺切除术9例,先天瘤切除术1例,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1例。据年小谭约瑟统计,在医院所施行的例肿瘤摘除手术中,有30%是恶性肿瘤;例是肉瘤,其中70%是颈部的淋巴肉瘤。
除正常的医疗救治外,至年间,医院尚未建立起来,医院医院,主要承担来自广东、云南、湖南等地军队伤兵的救治工作。这段时间,医院的工作主要是军事外科。年,医院收治的病人80%是伤兵,其中80%是中枪或中弹受伤的。收治的枪伤病例,年计有例,年例,年例。
2.内科尽管医院在外科方面享有盛誉,但在内科疾病方面,国人仍然宁愿找中医看病,在中药房抓药煎服。所以在医院年报中,只有外科的统计数据。嘉惠霖于年来华,最初任职于广州格致书院(CantonChristianCollege)医学院。年,受林安德邀请,他成为医院的访问医生;医院专业分科时,他被任命为内科主任,在院内建起内科和病理实验室,并一直主管内科医务。至年,嘉惠霖到伦敦研习热带医学,在其离任期间,黎雅各和老恩赐(FrankOldt)负责内科工作;另有华人医生周活民,从实习医生做起,后来成为内科男病区的住院医生。
在医院的内科中,比较擅长和有特色的是麻风病、神经性疾病的诊治,同时也治疗过淋巴腺鼠疫、昏睡病、疟疾、伤寒等病症。
年5月,拉茨拉格(AdolphRazlag)医生在医院开展了一次麻风病诊疗。之后,他开始专门致力于麻风病诊疗工作,在几位医生的协助下,医院开展麻风治疗。麻风病人住院数周后,受到精心治疗,病情往往较快好转。年,麻风病又有新的疗法,即对患者系统注射复方大风子油,这提高了麻风病治愈率。年,医院开设一间专门的麻风病诊所,为麻风病患者进行定期治疗,每年约为名患者进行诊治,直到年。
年《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报道,在医院见到的神经性疾病有脚气病、神经性麻风、脊髓炎(多由于梅毒)。林安德早年任广州格致书院校医,早在年就曾作为访问医生参与医院的诊疗工作,与医院建立起联系。至年,林安德担任广州医务传道会管委会主席。正是在他的推动下,医院开始走向专科化之路,他本人即是一名神经科专科医生,从至年,一直任职于医院。在年6个月的时间内,他诊治了例神经性疾病,其中63例脚气病;年,他收治79例脚气病。
3.以眼科为主的眼耳喉鼻科有学者对至年间中国主医院年度报告中有关眼科疾病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得出如下结论:
医院创建的初期,眼科病人的比例很高,随后其他科的病人日益增加;各地病人罹患的眼疾均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其中“眼炎”、结膜炎、沙眼、角膜混浊和角膜白斑最为常见;生活水平低下和缺医少药致使眼病盛行;致盲的主要原因是沙眼以及天花、梅毒、结核和淋病等几种严重传染病的眼部表现;医院的常用治疗手段有睑内翻手术矫治、白内障拨除和摘除、人工瞳孔手术以及各种药物治疗。
医院作为典型的医院,其眼科疾病诊疗情况与上述归纳出的几点颇为类似。年伯驾创立医院之初,医院名即为眼科医局,专治眼疾,后因广州民众患其他疾病者甚多,故医局扩张医务。然而根据医局历年诊病的分类统计来看,“医院仍以眼疾为最,可见国人眼疾之多”。
继伯驾之后,年嘉约翰来到广州,主持医院工作近50年。除诊治眼科病人外,他还于年专门译著了关于眼科的《眼科撮要》一书。年,霍华德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博士毕业后来到广州,成为广州格致书院医学院的眼科主任,任期5年。年,时任广州医务传道会管委会主席的林安德邀请他到医院担任医师。是年,医院成立眼耳鼻喉科,由霍华德主持,初期主要诊治眼科疾病。
20世纪初的中国,沙眼肆虐,是致盲的元凶。在广州任职期间,霍华德救治了大量包括沙眼病患在内的患者。据医院年的疾病统计,他做的眼科手术有例。年,霍华德回到美国,受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在哈佛大学学习眼科病理学。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始将眼科与耳鼻喉科分开,成立我国第一个眼科专科,由返华后的霍华德负责。
年起,保夏礼接任医院眼耳喉鼻科主任医师职务。年,保夏礼休年假,夏查理(CharlesA.Hayes)暂代该科主任医师一职,主管该科诊疗工作。医院其他科室一样,主任医师都是美籍医生,但也培养中国医生担任助手,参与临床诊疗。例如,陈汝检医生最初即是夏查理的助手,曾在夏查理离院期间担负起眼耳喉鼻科的诊疗工作。
学校卫生是医院长期开展的一项工作,早期主要在培英、培道、培正三所小学和真光女中、协和女子师范学校及岭南大学等教会学校内开展。年,广州的一些学校检查出为数众多的腺状肿大及扁桃体肥大的学生,越来越多的学生家医院接受治疗。受此影响,从该年起,医院眼耳喉鼻科开始与老恩赐主管的公共卫生科一起,致力于广州中小学学生的眼耳喉鼻科预防与治疗工作。具体情况可见“公共卫生科”部分。
4.妇产科近代以前,传统中国妇女分娩都由产婆接生,用加热过的瓷片或剪刀断脐,没有消毒设施,产妇生命没有保障。妇女们由于受封建礼教思想影响,在患妇科病时,往往宁死也不肯作阴道检查,不就男医。广州因为地理优势,得风气之先,成为西医在华传播的前沿阵地。医院于年设立妇女部,男女病区彻底分开,从而为周边地区前往就诊的女患者提供了方便。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医院所成立的妇女部,与后来的妇产科专科有很大区别,这只是该院顾虑到中国比较保守的传统社会习俗所采取的变通措施;所看疾病也不仅限于严格定义的妇产科疾病,而是包括妇产科疾病在内的女性所患的各种疾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医院由于未建独立的妇产科室,也是由外科医生行妇科手术。
为让更多的华人产妇接受西医接生法,医院经常提供上门接生服务。例如年开始医院女病区的美国医学传教士赖马西(MaryWestNiles),便经常采用此法。年,关约翰在医院为一产妇施行剖宫产手术,这是医院、也是中国首例此类手术。医院长期为女性患者诊治疾病,为后来妇产专科的成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年,医院开始实行专科化,但仅限于外科、内科与眼耳喉鼻科,妇产科被划入外科门下,由小谭约瑟负责女病区的工作,直到年。在这段时间里,医院诊治了大量妇产科病例,为开设妇产专科做了准备。同时,在不断的实践中,医院也逐渐将妇科和产科分别计算病例,妇科和产科也在慢慢分离。
年,医院将妇产科从外科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妇产科,由黎雅各担任主任医师,周镜廷为助理医师。年,女病区住院部患者人,其中产科81例,泌尿生殖类例。
5.公共卫生科医院是近代华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医院,也是最早将公共卫生理念和实践方法引入广州的机构。医院的公共卫生工作,是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日益重视和提倡公共卫生的背景下展开的。在广州市卫生局推行公共卫生活动之初,医院便积极与之合作,开展相关活动,成为民国时期广州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参与者。
医院的公共卫生工作,开始于先前在博济医学堂兼职的老恩赐所开设的公共卫生课程。在回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修了两年公共卫生课程后,老恩赐于年被基督教同寅会(UnitedBrethrenMission)正式委派到医院工作。同年,医院设立卫生服务部,即后来的公共卫生科,由老恩赐主管该部的日常工作。
20世纪20年代,学生健康日益受到官方和社会重视,而体格检查是对学生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的最好方法,也是医院学校服务计划中的重要部分。医院卫生服务部自创立之日起,即在周围地区开展包括学校卫生在内的公共卫生活动,服务内容包括体格检查、门诊治疗、预防接种、卫生教育等。年,医院公共卫生科为名学生做了健康检查;并在各学校开展了11次卫生宣传课,参加学生数达6千人次。年在对培英、培道及培正三所小学进行沙眼检查中,发现大约5%的学生感染沙眼。
三
医院的新制度
1.实习医生与住院医师制度现代实习医生制度开创于法国。法国大革命前,医学院学生为了获得临床实习机会,到医院充当内科和外科主任的助手,负责查询和监护病人,按照科主任的医嘱处置病人。19世纪后期,德、美两国先后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向发展,证明住院实习医生制度是培养医生的有效途径。20世纪初,在弗莱克斯纳报告的推动下,西方社会逐渐发展出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为代表的现代医学教育模式。这一医学教育模式非常注重实习医生制度和住院医师制度,注重结合临床实践培养青年医师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广州医务传道会考虑到医院医疗人员的缺乏,医院工作的稳定及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曾发表一封征求医务人员并筹建医学院的公开信,建议医学院校的学生必须有1至2年临床实习经验后,方能获许毕业和取得学位。这为医院招募实习医生或助理医师提供了契机。年,广州医务传道会管委会同意聘用中国本土医学院毕业生为医院的实习医生或助理医师。年,医院招募了4名本土医学院毕业生为实习医生,医院的实习医生制度正式确立。年,医院的实习医生人数为4人。以后各年的实习医生人数不等,有统计数据的年份,最多时8人(年),最少时3人(年)。至年因时局动荡,医院在这方面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
此外,医院的建制,医院的住院医师制度也建立了起来。医院的住院医师(residentphysician)均由外国熟练医生担任,而助理住院医师(assistantresidentphysician)或实习医生(internephysician)则由刚毕业不久或尚未毕业的中国医生担任。年后,开始出现中国医生担任住院医师,先是内科,后是外科。首名中国籍内科住院医师(housephysician)为ChiuHakShing。首批担任外科住院医师(housesurgeon)的中国医师是ChauKoonMing、ChauKengTing、TseWai和WongMin四人。
2.医技科室的建立X射线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C.Rontgen)于年发现,由于它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至20世纪初便成为临床医疗的重要手段,医院必备的诊疗设备之一。医院是我国较早应用X医院,年,由中国部分慈善人士集资,为医院购买了一台X光机及其配套设备。但直到年,医院的X射线工作水平并不算很高,既无类似西方的X射线实验室,也无受过专门训练的技师。
年,X射线专家孔威理(JosephL.Harvey)被派到医院,主持该院的放射科工作,他是医院有史以来的第一位放射专科医师。他同时带来一台当时最新型的手提X光机,医院不可或缺的诊断设备。有了专职的X光设备技术人员负责机器的使用和维护,医院的放射科就此成立。此后,医院又利用一位印度帕西绅士的捐款,购买了一台大型X光机。年一年中,放射科作了0次造影,包括个X光片,个牙科X光片和个X光透视片,为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提供了巨大帮助。同时,孔威理还培养医院的X光技师。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科正式成立的时间是年,霍奇斯(PaulC.Hodges)为首任放射科主任,比医院晚了1年。
病理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主要任务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在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肌体在病态过程中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变化等。年,医院建立首个临床病理学实验室,任命李奉藻为助理病理医师,由内科医生嘉惠霖负责管理。年,实验室除主管李奉藻外,又增加了两名专业实验室技师Dr.Allyn、Dr.Hackett,后来则长期由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郭伯荃担任技师。随着年限的增加,实验室技师及设备均有所增多;相应地,实验室所做的检验亦逐年增加。年,临床实验室共实行例检测,其中尿检例,血检例,便检例,杂项检测例。
3.医院护理制度的完善医院护理工作的需要,外国教会在派遣医生的同时,还选派护士来华。这些护士来华后,开展护理工作,创办护士培训班和护士学校,将西方先进、科学的护理理念和技术带进了中国。医院开办后,没有立即设立护士学校,只是简单培训了一些助理人员。医院规模的扩大,病室的护理工作日趋复杂。年博济医学堂成立,遂决定在校内开设看护课程。年,新西兰传道会的英格斯夫人(Ings)来院担任护士长,组成由她领导的一个护士小组,采取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护理人员。年,受美籍慈善人士捐助,医院设立男女护士学校,由孟蚨女士(MissEvelynManful)负责管理。年,护校进行改组,是年,该校有护生4人,这是医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的雏形。
年,为提高护校的水准,医院正式创办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医院内。20世纪二三十年代,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的校政由美籍护士掌管,首任校长为孟蚨(―年),她同时兼任医院总护士长。继任校长及其任职时间分别为:韦法丝(MissLucieleA.Withers),―年;MissBessieLouiseDickson,―年;明允中(MissInezM.Smith),―年;MissBarllie,―年。
医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非常注重临床实习,学生们将大量时间用于临床实践,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强化理论知识。护校的建立,为医院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护理人员,医院的护理制度不断完善。
结语
20世纪一二十年代,医院专业化趋势影响下,在医院硬件设施、卫生条件和膳食服务得到改善,医院的专业医师队伍和资金来源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医院开始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内科、外科、眼耳喉鼻科、妇产科、公共卫生科先后独立分科发展,实习医生与住院医师制度确立,放射科、病理学实验室等医技科室建立,创办专门的护士培养学校,医院的护理制度得以完善,医院也日益发展医院。这些工作,医院发展的前列,医院专业化、制度化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到年代,“在全国不同地区,已经有近百所大致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医院,拥有先进的设备、熟练的护士,对病人进行仔细和全面地检查。”
从本质上讲,医院的专业化发展,也是其正规化、制度化发展的过程。研究医院的专业化发展过程,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个案出发,从医院内部发展史的角度,医院的专业化、正规化、制度化,或者称之为“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对于揭示近代西方医疗、科技体制在华的本土化发展,也有一定的裨助作用。
本文原载于《学术研究》年第6期,经作者授权推送,注释及参考文献从略。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版权属于图片作者
金陵医史论坛崔军锋叶丹丹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