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慈悲心治愈麻风病的格西

十一世纪的哲卡瓦格西是西藏最伟大的上师之一。他对于许多不同的禅修方法,在解行两方面都非常有成就。

有一天,他在老师的房间里,偶然看到一本书打开着,上面写着两行字:「把一切的利益和好处给别人,把一切的损失和失败由你自己承担。」这两行字蕴含广大和不可思议的慈悲,震惊了他,于是他就出发寻找写这两行字的上师。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见一位麻疯病患,告诉他这位上师已经圆寂了。但哲卡瓦格西坚忍不拔地继续寻找,终于找到这位上师的大弟子。于是他就亲近这位弟子十二年,研究这个教法,牢记其实践方法——施受法(意为给予和接受)。那段期间,哲卡瓦格西经过了许多不同的考验:各种困难、批评、苦头和折磨,六年后,他已经完全祛除了我执和我爱。

他开始教一群麻疯病人。麻疯病当时在西藏很普遍,一般医生都束手无策,但许多修施受法的麻疯病人却都痊愈了。这个消息传得很快,其他麻疯病人蜂拥而至,使得他医院。在他圆寂之前,他告诉学生,长久以来,他一直在热诚祈祷他要转生到地狱去,以便帮助在地狱受苦的众生。不幸,他最近做了好几个清晰的梦,暗示他将往生到一个佛土。他非常失望,热泪盈眶地乞求学生向诸佛祈祷这件事不要发生,让他能够实现帮助地狱众生的大愿。

——节选自《西藏生死书》

哲卡瓦格西的教法为什么这么神奇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教法呢?接下来,请阅读《利器之轮》。

利器之轮

偈颂四

是故虽欲求取乐

懦夫终但唯受苦

欣愿取苦之勇识

反因悍力得恒乐

这与前偈是互相对比的。就是说明:在这美丽的药草园,众生(也就是这里称的「懦夫」)因我爱执,希望要求快乐,反而受的是痛苦。这个「懦夫」就是比之余前面的「菩萨勇士」来说。这种勇士不是外表的强悍,他能够挡得住真正敌人─「我爱执」,还能够消灭敌人,那才是勇士。我们凡夫不但挡不住,反而完全被我爱执所奴役。因此我们平常都想要得到快乐,最后却都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法华经》上说,众生因为没有慧眼,所以造种种苦因,想要舍去眼前所感得的苦报,是不可能的。可是菩萨却能够承受种种生死轮回的苦难,因为他有勇气去承担,结果他真的得到快乐。

菩萨凭什么能够产生这样强大的力量(偈里称「悍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有一个大悲心。这大悲心所缘的是什么?一切受苦的众生!大悲心又为何而生?要拔除众生苦!看见受苦的众生,他要帮忙,所以才能够修得起悲心。这大悲心不仅仅是观想,还要亲自去努力实践,成为增上意乐。悲心、慈心是大、小乘所共的,譬如四禅天修四无量心,其中慈无量、悲无量,缘的也是无限的众生,可是小乘是在定观想中去修的,而大乘是要我们要去行动的,亲自去救众生。

有了这个悲心还不够。因为虽有悲心,但是还没有能力,一旦要牺牲自己救人,还是做不下去。接着怎么办呢?学空!一旦证了空性以后,就不会有退心。不过如果在慈悲心、菩提心之前证得了空性,会使我们在世间推动的力量没有了,消失了。因为推动世间所有一切活动的力量,来自于苦乐,也就是说畏苦好乐心,换句话说,就是贪欲。这贪欲是一个非常强盛的力量,要这个、要那个……而背后就是这个「我」在驱使。可是还没有悲心就证得空性的时候,第一、「我」没有了,那么「我」发生的功效─我要帮助众生,也就没有了。第二、证得空性的时候,因为有一种无比的寂灭之乐,这种快乐远超过我们世间所能得到的。现在这两个条件放在一块儿,第一推动你追求所要的一个力量没有了,第二你一向的习惯要追求快乐,现在你得到的快乐不晓得要超过世间快乐多少倍,你还想不想动?会不会动?这是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先证空性的根本原因。所以要先修大悲心,修到大悲心强到即使证得空性而大悲心的余势还在。然后,因为他的大悲要去救一切众生,当他要度众生的时候,他会遇见种种困难、问题。一般凡夫遇见了困难,烦恼生起来了,虽然理论上知道不好,可是实际上俱生以来的我执都在。而现在菩萨见到空性了,俱生执中我执的根本没有了,而主因─不舍弃众生个这大悲心仍在;又因为了解这个空缘起法,所以阻碍的力量(我爱执)整个消失掉了,而推动的力量(悲心)一下子扩大,遇困难便会以更强的精力去克服。譬如修大悲心的时候,为了救人要牺牲自己,并不那么容易,可是当你证得了空性,对「我」的执着(包括自己的身体)没有了,(但是还有习气,假如余息都没有了也就成佛了,不用再修了,就像把房间里最脏的东西统统搬走,可是臭味还在,慢慢地要把味道拿掉。)障碍大大的减少,要舍己为人就能做到。这就是菩萨为什么有这样勇悍力量。

世间做父母的人,会为小孩子承担很多痛苦,把自己所有的快乐都给小孩子,菩萨看一切众生就是这样。假定有个妈妈非常疼爱她的孩子,现在要她把孩子放在一边,自己去玩一玩,通常妈妈宁愿选择照顾孩子。菩萨就是这样的心情,这是所以菩萨不舍弃生死轮回毒林的原因。

菩萨为什么能做到不离生死毒林?

菩萨有他很深远的目标,为了达到深远的目标,他需做一些努力。譬如读书,为什么要读书?因为我们有目标,所以即使读书这一件事情可以说是一件苦事,但是为了目标,目前就会忍耐辛苦,好好的努力,将来就会得到一定的成就,菩萨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也是如此。所以不要从眼前的苦乐角度看,要不然菩提心没有一个人愿发,连修声闻二乘也不可能,因为眼前生活已经这么舒服,为什么还要去忙这些事情!还要这么辛苦做什么?这样佛法绝对没有人学。所以我们现在是从深远的功德利益和过患去看,如果看清楚了,就会觉得为了将来深远的利益,这苦难我要承担。一般世间的人为了小的利益就这样的忙,多一点利益就更忙,不管他眼光怎样远大,通常也只看见一生。即使对一些世间圣人,虽说是千秋万世的基业,但是对他来说仍是一种渺茫、一种理想而已。现在菩萨不是,他已经看见生命是无限的,他安立的目标不会只放在一生。目光如豆的人,眼前只要贪到一点便宜,他一定贪的,要他舍弃,他绝对不愿意。对目光远大的人就有可能,但不是一定做得到,因为理论上知道,可是要对治习性还是很不容易。就像前面的故事,那些老师都是有学问的,却把空的罐头带到老远,让人笑话,我们不要把他看成笑话,应该拿自己来观察。所以勇士菩萨并不仅仅懂得理论,还要去实践。

至于是不是所有菩萨都有空正见?是不是我们要等到发菩提心、证空性了才能去实践救众生?不是的。通常对「菩萨」的界定有很宽的范围,而各个宗派又有不同的界定,理论上也是一样。就以格鲁派为例,刚刚开始的资粮位上可以说是菩萨,加行位上也可以说是菩萨,登地了以后还是可以说菩萨。然后去修法门的时候,有的菩萨修七因果;有的修自他换;有看见佛的功德而修;也有听见经论而修;还有看见众生苦而修;修法都不一样。所以不一定是菩萨便见了空性,即使他还没有证得空性,只是理论上了解空性的特点,这对他仍然有好处。有什么好处?有人说「不会急于求果报」,有人说「不会走岔路」,还有人说「坚固菩提心」,这些回答都对。原则上我们可以从个人自己的角度去认识这件事情:当我们理论上正确地了解空性,也信得过空性,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真正的积极,真正的精进,宗旨才建立得起来,因为性空故看到缘起真相,知见建立了,在行持的过程中,遇见困难,才能如《广论》所说:「困难不应退,皆由修力成」,所以我们对这个理路要有很正确的认识。理路清楚后,接下来便要修习,使我们的信心增上─这时候的确是「信的」,不是「证的」,所以菩萨刚开始叫信位菩萨。如果能够很稳、很谨慎,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来,信心便不断的增上,渐渐的我们便挡得住习性的障碍,克服障碍的能力也渐渐增长。因此,做得到做不到是次要,而正确的认识才是我们必须要建立的,建立了以后不能停在这里,只要我们继续走下去,就一定会做得到的。

菩萨既然有深远的目标,他绝对不会求眼前小小的利益,他求的是究竟的利益。因为如此,他要承担很多苦难,要学很多东西。由于这样的认识策励他,所以他看得清楚应该处在哪里,然后经过了训练以后,他能够承担生死苦林中的毒药,以之转化为自己身上最美丽的羽毛,就是他的庄严,这是菩萨的特点。菩萨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世间种种,譬如说一切的钱财、名誉、地位等等,一般来说这些东西把人绑得死死的,而人也都被这些东西绑死;然而菩萨却不会被这些绑死,反而会利用这些东西,因为要利益世间,都需要这些东西。菩萨会以种种方式来救我们,譬如先布施我们需要的东西,先以财施,然后无畏施,而后是法施。菩萨了解财施是一种方便,最后以法施来引导众生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犹如世间父母爱子女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只知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这种方式眼前是解决了问题,孩子却变成一无是处;还有一类父母,看清楚什么才是真正对孩子有利益,所以除了对孩子的饮食健康很注意,还要孩子好好去念书,教孩子这样去做、那样去做,最后这孩子变成很有能力的人。菩萨在世间摄受我们也是如后者一般。

——节选自《利器之轮》讲记

◆◆◆◆◆

大般若经禅修瑜伽

正信·修行·精进

长按识别







































白癜风专业医院
治疗白癜风什么药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eiyao.com/mfym/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