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花钱,也养生,小草能治病

不花钱,也养生,小草能治病!就在你的身边,有不少神奇的花草,功能强大,长期食用,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金鸡毛草

金鸡毛草,别名:神奇救命草、白子菜、鸡菜;原产于新加坡,前两年引进我国,中草药。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在治疗毒蛇咬伤方面疗效显著疗效。经过科学试验证明,该草药只能有效的抑制住癌细胞的再生,让癌细胞扩散风险变低,主治癌症、气喘、咳嗽、风湿、心脏、糖尿、高血压和低血压、胃病、梅毒等30多种常见病。

金鸡毛草,又名:白子菜、鸡菜。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茎块状。功效

可治疗淋病,梅毒,尖锐湿疣,子宫糜烂,盆腔炎,附件炎,阳痿不举,早泄等各种性功能障碍及疾病。

长服用亦可延年益寿。

用法

1、取叶七片,清水三杯,煎存一杯,每日三次,每次服1/3杯,另将生叶一片洗净放入口中细嚼吞下,连服12-20天。

2、重病者,取叶30片,洗净取水三碗,煮存8/10碗,每日中午2时服,另取生叶3片洗净切碎放入饭内拌匀同食,每日一次(晚饭),连服一个月。

3、取叶七片洗净捣烂加开水及糖搞匀吞服,每日一次,五天以上。

4、有7片叶清水两杯、3片叶洗净捣烂、病重者取叶30片煎熬等三种服用方法.。

禁忌食

服药期间忌食糖精、味精、罐头。

蒲公英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

功效与作用:

蒲公英作为药材,皱缩卷曲的团块,根圆柱形,多弯曲长3~7cm,棕褐色,根头部有茸毛,叶破碎,完整叶片为倒披针形,暗灰绿色或绿褐色,边缘浅裂或具有羽状缺刻,基部下延成柄状,下表面主脉明显,花葶1至数条,头状花序顶生,黄褐色或淡黄白色,有的可见多数具有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微苦。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眼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糖,乳痈肿痛,胃炎,痢疾,肝炎,胆襄炎,急性阑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痈疖疔疮,咽炎,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疠,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

不过在没有专业医师指导下还是不要擅自使用为佳,花朵煎成药汁可以去除去雀斑,可说是非常有用的一种香药草,新鲜蒲公英要选择叶片干净、略带香气者,干燥蒲公英则选颜色灰绿、无杂质、干燥者。

单味新鲜者,捣碎,加鸡蛋清(少加白糖)调糊,外敷,治流行性腮腺炎。单味捣烂取汁,高温消毒后点眼,治砂眼痒痛。

据《本草纲目》记载,它性平味甘微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及催乳作用,对治疗乳腺炎十分有效。无论煎汁口服,还是捣泥外敷,皆有效验。此外,蒲公英还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草纲目》有句云:“蒲公英嫩苗可食,生食治感染性疾病尤佳。”《神农本草经》、《唐本草》、《中药大辞典》等历代医学专著均给以高度评价。

食用方法:

生吃:首先需要摘取蒲公英鲜嫩的叶子和茎,一般为后面长出来的新鲜叶子,然后用清水洗干净,放在镂空菜篮子将其滴干水,滴干水就可以拿起蘸着酱吃,这样的吃法你会感觉蒲公英的味道带点苦味,但是味道极其鲜甜清香,而且很爽口,很适合吃。

凉拌:蒲公英凉拌的做法跟大家平时在做凉拌菜的做法差不多。首先也是需要蒲公英鲜嫩的茎叶,洗净后倒入沸腾的开水里焯大概1分钟左右,捞出用冷水过一遍,然后倒入根据当地饮食习惯或者你品味习惯的佐味,充分搅拌便可。

蒲公英粥:蒲公英10克,粳米33克,煮成粥,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蒲公英茵陈红枣汤:蒲公英克,茵陈克,大枣10枚,白糖克,制成汤,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上等辅疗药物

蒲公英桔梗汤:蒲公英30克,桔梗5克,白糖少许,一起煎成汤,对痈有一定疗效。

蒲公英玉米汤:蒲公英50克,玉米蕊50克,加水浓缩煎服或代茶饮,用于治疗热淋,小便短赤。

鬼针草

鬼针草(学名:BidenspilosaL.),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钝四棱形。茎下部叶较小,很少为具小叶的羽状复叶,两侧小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头状花序直径8-9毫米。总苞基部被短柔毛,条状匙形,上部稍宽。无舌状花,盘花筒状,冠檐5齿裂。瘦果黑色,条形,略扁,具棱,上部具稀疏瘤状突起及刚毛,顶端芒刺3-4枚,具倒刺毛。

产中国多省区。生于村旁、路边及荒地中。广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中国民间常用草药,有清热解毒、散瘀活血的功效,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急性阑尾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胃肠炎、风湿关节疼痛、疟疾,外用治疮疖、毒蛇咬伤、跌打肿痛。

药用价值

鬼针草为中国民间常用草药,性温,味苦,无毒,全草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等功效,民间常用它治疗肠炎、痢疾等疾病。近年发现,该药对血压具有良好的双相调节作用,高血压病人服了此药可使血压降低,血压偏低者用药后可使血压升至正常,临床则多用作降压。用鬼针草降血压不仅安全可靠,而且还可以避免某些降压药性功能障碍的副作用。

味甘、淡、苦,性微寒。

肝、肺、大肠经。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于阑尾炎、肾炎、胆囊炎、肠炎、细菌性痢疾、肝炎、腹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喉炎、闭经、烫伤、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皮肤感染、小儿惊风、疳积等症。

孕妇忌服。

抗炎作用:鬼针草中的聚乙炔类化合物能明显抑制巴豆油诱发的小鼠耳廓肿胀及蛋清性足肿胀,降低大鼠棉球肉芽肿重量,还能显著抑制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和醋酸致炎大鼠的白细胞游走。鬼针草中的黄酮结晶也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镇静镇痛:小花鬼针草注射液腹腔注射能显著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明显减少自主活动次数,并与氯丙嗪呈协同作用,与苯丙胺有拮抗作用。扭体法及热板法实验表明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消化系统:鬼针草皮下注射能明显减少大鼠胃液分泌量,降低胃液pH值、游离酸浓度,抑制小鼠肠道对炭末的推进作用,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保护作用,并能降低小鼠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

抗癌作用:鬼针草的多种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HL60、V白血病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以聚乙炔类化合物作用最佳。

降血脂及抗血栓:鬼针草和小花鬼针草混合水浸膏灌胃可明显降低雄性大鼠Ch和β脂蛋白,给大鼠静脉注射可明显抑制实验性动脉血栓形成。

治疟疾:鲜鬼钎草八至十二两。煎汤,加入鸡蛋一个煮汤服。

治痢疾:鬼针草柔芽一把。水煎汤,白痢配红糖,红痢配白糖,连服三次。

治黄疸:鬼针草、柞木叶各五钱,青松针一两。煎服。

治肝炎:鬼针草、黄花棉各一两五钱至二两。加水0毫升,煎至毫升。一日多次服,服完为止。

治急性肾炎:鬼针草叶五钱(切细),煎汤,和鸡蛋一个,加适量麻油或茶油煮熟食之,日服一次。

治偏头痛:鬼针草一两,大枣三枚。水煎温服。

治胃气痛:鲜鬼针草一两五钱。和猪肉四两同炖,调酒少许,饭前服。

治大小便出血:鲜鬼针草叶五钱至一两。煎汤服。

治跌打损伤:鲜鬼针草全草一至二两(干的减半)。水煎,另加黄酒一两,温服,日服一次,一般连服三次。

治四肢无力:脱力草~把。煎汤服。

治蛇伤、虫咬:鲜鬼针全草二两,酌加水,煎成半碗,温服,渣捣烂涂贴伤口,日如法两次。

治气性坏疽:鲜鬼针草全草,用冷开水洗净,水煎汤熏洗。

冶金疮出血:鲜鬼针草叶,捣烂敷创口。

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清热解毒,肠痈及毒蛇咬伤等。鬼针草一两,煎服。或与蒲公英、筋骨草等配合应用,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鬼针草一两,煎服。或与半边莲配合应用。治毒蛇咬伤,鲜鬼针草二两,煎服。另取鲜叶一把,洗净,捣烂敷换处。

治损伤性腰痛症:本品有活血散瘀作用,治损伤腰痛,可用鲜草二两至三两(干草一两),加红枣、红糖、黄酒适量,炖汁服。

治脑震荡症:可与活血药如当归、川芎、丹参等配合应用。此外,本品又可用治脱力劳伤、体虚无力,可配合仙鹤草、红枣等同用。

地胆头

地胆头又叫地胆草、苦地胆、药丸草等,客家话叫地斩头、红花地斩头。地胆头有凉血清热,利水解毒的功效,地胆头有治疗鼻衄、黄疸、淋病、脚气、水肿的作用,地胆头的用药禁忌是体虚者忌之,寒症勿用地胆头,孕妇慎用地胆头。

地胆头的惊人作用

1、地胆头治扁桃体炎,咽喉炎:地苦胆二钱。泡入毫升热开水中半小时,内服,每天一剂。亦可制成片剂含服。(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2、地胆头治丝虫病淋巴管炎:地胆草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3、地胆头治肺结核病咳嗽痪血:地胆头草根二两,调猪赤肉炖服。(《泉州本草》)

4、地胆头解暑热:地胆头根,同白豆、片糖煎。(《牛草药性备要》)

5、地胆头治腋下生肿毒,散肿止痛,脓已成者亦安,亦治一切肿毒:天芥菜以盐醋同捣敷之。(《医林集要》),治痈肿:一鲜地胆草全草煎水,熏洗患处。二地胆草全草七钱,酒、水各半煎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6、地胆头治跌打损伤:地胆草根五钱至一两。酒水煎熬后服用。(《福建中草药》)

7、地胆头治单腹殿胀:地胆头二两。煎水分早晚二次服,或和亦猪肉炖服。(《岭南草药志》)

8、地胆头清热解毒。治痧气热病,捣烂敷热疮,煎汤熏洗兼内服治眼睛上膜。《广西中药志》

9、地胆头治风湿头痛:鲜地胆草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10、地胆头治尿闭:地胆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11、地胆头治热淋:鲜地胆草三两,瘦猪肉四两,食盐少许。加水同煎,去渣,分四次服用。(《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12、地胆头温脾利水,宽中下气。治水肿,腹胀,咳嗽,疳积,疝气。《闽东本草》

13、地胆头治牙痛:地胆头根煲酒含。(《生草药性备要》)

14、地胆头治指疔、乳痈:鲜地胆草全草适量,酌加甜酒酿糟同捣烂,敷于患处。(《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15、地胆头治鼻出血:地胆头、猪肝各酌量。同煎服,连服三至四次。(《岭南草药志》)

16、地胆头治脚气:地胆头全草一至二两,豆腐二至四两。酌加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17、地胆头散疮,凉血,消毒,去痰。理鼠咬、蛇伤,亦能止血。治肠风下血。《生草药性备要》

18、地胆头治急性睾丸炎、慢性肾炎:地胆头根五至六钱,和鸭蛋一、两个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19、地胆头治蛇伤:天芥菜同金沸草入盐捣敷之。(《纲目》)

20、地胆头治乳腺炎:地胆头根捣烂冲酒敷患处。又可煎水冲酒服。(《岭南草药志》)

21、地胆头治阳黄疸:地胆头连根叶洗净,鲜者四至六两。煮肉食,连服四、五天。(《岭南草药志》)

22、地胆头治头风:鲜地胆头根二两,鸡一只,酌加开水炖熟后,再加少许红酒,分两、三次服。(《福建民间草药》)

地胆头鸡汤:

材料:地胆头25克,鸡肉90克,姜一片,红枣两颗,油盐适量。

做法:

1、洗净地胆头,鸡肉洗净拭干水,切成块。

2、煲内注入清水,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沸后,用勺将浮沫和浮油撇去,改用小火慢煮40——60分钟,水要一次过,浸过所有材料,不能中间加水。

3、加适量油、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解暑、滋阴补肾、祛风除湿、预防感冒增强免疫之功效、增强抵抗力之作用,常吃不会感冒。地胆头鸡汤一般以口味清淡为主,佐以新鲜土鸡,飘香四溢,老少皆益。

小蓬草

很熟悉吧!

这是农村分布最为广泛,且生命力超强的野草。但它却有:抗炎抗菌,心血管系统降压作用。还是止血、散瘀、消肿的良药。主要用于痢疾、肠炎、肝炎、胆囊炎、跌打损伤、风湿骨痛、疮疖肿痛、外伤出血、牛皮癣等疾病。

微苦、辛,凉。

清热利湿,散瘀消肿。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炎,胆囊炎;外用治牛皮癣,跌打损伤,疮疖肿毒,风湿骨痛,外伤出血;鲜叶捣汁治中耳炎,眼结膜炎。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绞汁滴。

抗痢冲剂:取小飞蓬1公斤拣去杂质,洗净,切碎,水煎两次,第1次煮沸2小时,第2次煮沸1.5小时,合并煮液,静置沉淀,过滤,浓缩成稠膏状,加蔗糖、白糊精适量制成颗粒,烘干,分装30袋(每袋9克)。

1、细菌性痢疾,肠炎:抗痢冲剂,每服1包(9克),每日3次。

2、牛皮癣:小飞蓬鲜叶适量,柔软擦患处,每天1~2次。对脓疱型宜先煎水洗患处,待好转后改用鲜叶擦(或洗擦结合)。对厚痂型亦宜先煎水洗,待痂皮软化剥去后才用鲜叶擦。如见血露点,仍可继续擦。牛皮癣消失后仍坚持擦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

马兰

马兰开花二十八,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说的就是它了

马兰,通称为路边菊。适应性很强,生命力杠杠的,路边、草丛、山间,甚至石头缝里也能见到它们。临床证明,它具有抗炎镇痛、防衰老、抗癌症的作用。也是止血首选草药,因为它太好找了。可以作为治疗黄疸型或无黄疸型急性肝炎、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牙周炎、流感、白喉、妇女倒经、乳腺炎、痈疖疔毒、跌打肿扁、小儿疳积、疳眼、夜盲、眼球胀痛的良药。也有许多人把它晾干,制成茶叶。

苦,凉。

散风热,理气止痛,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咳嗽,胸痛,周身疼痛;外用治蛇咬伤,烧烫伤。

3~5钱。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牛筋草(千金草)

最让人讨厌的草

这恐怕是最让人讨厌的野草了。生命力极其强盛,只有火烧其根才能杀死它们。但它却有着令人讶异的功用。自古相传有防疫、抗瘟的奇效。与金银花制剂配合常服,可预防流感及其它流行疫病。主治:伤暑发热、小儿急惊、黄疸、痢疾、淋病、小便不利;并能防治乙脑。脾胃虚弱及阴虚患者慎服。

甘、淡,平。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散瘀止血。用于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风湿性关节炎,黄疸型肝炎,小儿消化不良,肠炎,痢疾,尿道炎;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狗咬伤。

1~2两;外用适量,鲜全草捣烂敷患处。

龙葵

没有仙剑里龙葵好看。也叫天茄子,野茄子,黑天天

一般用于疮痈肿毒、皮肤湿疹、小便不利、老年性慢性气管炎、白带过多、前列腺炎、痢疾等疾病。有抗炎降压、镇静降温、增强免疫力、镇咳、祛痰的作用。对于白天精神不佳、晚间失眠、皮肤水肿且瘙痒的病例,疗效较好。鲜龙葵全草煎服治疗癌症的案例也有许多。

苦,寒。有小毒。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用于感冒发烧,牙痛,慢性支气管炎,痢疾,泌尿系感染,乳腺炎,白带,癌症;外用治痈疖疔疮,天疱疮,蛇咬伤。

0.3~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1)治疗咽喉肿痛,可配合土牛膝、筋骨草、大青叶等药同用。治疗外科痈肿疔毒,可用鲜草洗净,捣烂外敷;内服可配合地丁草、野菊花的功效与作用的功效与作用、蒲公英的功效与作用等药同用。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可配合泽泻的功效与作用、木通等药同用。用本品治疗癌肿,可配合蛇莓、白花蛇舌草、白英等药同用。

(2)据古代文献记载,服食本品可解劳少睡。现在临床上试用本品作为避倦防睡药,在实践中体会到用本品治昏昏欲睡似有一定疗效。

白茅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有生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恶毒的10种杂草之一。生命力不是一般的强,有诗为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有生。它的根用于药,有祛渴利水、清热生津的功效。可用于水肿、黄疸、肺热咳嗽、胃热呕哕等症状。把它的根捣碎成汁,敷于伤处(小面积的刀伤,撞伤,抓伤)有凉血止血的奇效。

性味:甘;寒。

归经:肺经;胃经;心经;膀胱经。

功效作用

功能: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

主治:血热出血;热病烦渴;胃热呕逆;肺热喘咳;小便淋沥涩痛;水肿;黄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汁涂。

常用配方

1、刀伤出血:白茅花适量,干敷伤口。轻轻加压后包扎即可。

2、跌打内伤出血:白茅根60克,马兰根30克,白糖15克。将前2味药水煎,加白糖调服。

3、肺结核咳血:鲜白茅根60克,藕节炭15克,栀子炭15克,仙鹤根15克,侧柏叶的功效与作用炭20克。水煎服。

4、鼻衄:白茅花15克,猪鼻1个。将猪鼻切碎,与白茅花同炖1小时,饭后服。每日服1次,连服3~5次。

5、肺热咯血:鲜白茅根90克,仙鹤草15克。水煎服。

6、血尿:鲜血茅根60克,小蓟30克,车前草30克。水煎服。

7、经行吐衄,血色深红,口干心烦:

①白茅花适量,鲜藕适量。将白茅花烘干研细末,瓶贮备用。每次15克,藕汁1杯调服。

②白茅根克,捣汁与藕汁1杯调服。

8、乳糜尿:鲜白茅根克,荠菜30克,马鞭草2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5剂。

9、急性肾炎:鲜白茅根40克,一枝黄花30克,葫芦壳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10、小便热淋:鲜白茅根90克,车前草的功效与作用30克。水煎服。

11、肝硬化腹水:鲜白茅根克。水煎,分2次服,每天1剂。

12、病毒性肝炎:白茅根6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天1剂。

13、肾小球肾炎:白茅根干品克。加水毫升,煎至毫升,分早晚2次服。

14、麻疹疹透后身身热不退:鲜白茅根50克。水煎代茶的功效与作用饮。

15、反胃,酒醉呕吐,暑日口渴少津:鲜白茅根80克,鲜芦根60克。共切碎,加水煎成毫升,顿服。每日1剂,连服3~5天。

16、高热后,口渴多饮:鲜白茅根克,葛根的功效与作用30克。水煎当茶饮。

17、黄汗:鲜白茅根克,猪瘦肉克。将白茅根切细,与猪肉共炖烂,分次食肉喝汤。

18、曼陀罗中毒:鲜白茅根50克,甘蔗克,椰子1个。将白茅根、甘蔗捣烂、榨取自然汁,加入椰子水煎服。

19、产后风湿痛:老白茅草叶、石菖蒲、陈艾各适量。水煎外洗患部。

20、热喘:鲜白茅根、桑白皮各30克。水煎,分2次服。

用药禁忌

1、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2、《本草经疏》:因寒发哕,中寒呕吐,湿痰停饮发热,并不得服。

3、《本草从新》:吐血因于虚寒者,非所宜也。

马齿苋

又名长命菜

马齿苋能消除腹部包块,止消渴,治疗女人赤白带、各种肿瘘,具有收湿止痒、清热消肿的作用。可用于化妆品皮炎、湿疹、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膀胱炎、其他过敏性皮炎见红斑、丘疹、渗出,水肿、疼痛、瘙痒者。另外,它对心血管也有保护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也可以止泻。也是一味人们喜闻乐见的野菜。

功效

味酸;性寒。清热凉血,解毒。用于肠炎痢疾、疗疮肿毒、蛇虫咬伤、痔疮肿痛、湿疹皮炎、子宫出血、钩虫病等。

药理作用

1、本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样物质,故能促进上皮细胞的生理功能趋于正常,并能促进溃疡的愈合。

2、抑菌:马齿苋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3、马齿苋对血管有显著地收缩作用,此种收缩作用兼有中枢及末梢性。

4、马齿苋对豚鼠、大鼠及兔离体子宫均有兴奋作用,对兔在体子宫亦可引起收缩。

5、本品对家兔有降压、利尿及加强肠蠕动作用。

传统应用

1、细菌性痢疾,肠炎:①马齿苋(鲜草)1.5斤。先经干蒸3~4分钟,捣烂取汁毫升左右。每服50毫升,每日3次。②消痢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4~6片,儿童酌减。

2、产褥热:马齿苋4两,蒲公英2两。水煎服。

3、淋巴结结核:马齿苋6两(细粉),猪板油8两(净油),蜂蜜的功效与作用8两,将马齿苋洗净,用开水略烫捞出晒干。用铁锅将马齿苋炒炭存性,研细粉,猪板油烧热后放马齿苋,用铁勺不断搅拌均匀,片刻即冒白烟,此时将锅端下,放入蜂蜜搅拌成糊状,锅内有沸起现象,冷后即成软膏。用药前先将患处用淘米水(用冷开水淘米)洗净,然后按疮口大小摊成一贴小膏药贴于患处,再用纱布固定,每2天换1次,以愈为度,不可间断。

4、急性阑尾炎:马齿苋、蒲公英的功效与作用各2两,水煎2次,浓缩为毫升,2次分服。

5、产后出血、剖腹产、刮宫等子宫出血及功能性子宫出血:马齿苋注射液,肌肉注射或直接子宫注射,每次2毫升。

6、钩虫病:鲜马齿苋半斤,水煎,浓缩成流浸膏,加米醋50毫升顿服,每日1次。3天为一个疗程。如需进行第二、三疗程时,每疗程间隔10~14天。

7、带状疱疹:鲜马齿苋2两,捣烂外敷患处,每日2次。

马齿苋食用方法及注意

用法用量

20~4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食用禁忌

注意《本草经疏》:凡脾胃虚寒,肠滑作泄者勿用;煎饵方中不得与鳖甲同入。

鱼腥草

鱼腥草味辛,性寒凉。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现代药理实验表明,鱼腥草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也是一味难得的凉菜。

性状性味

辛,微寒。归肺经。

鱼腥草功效与作用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尿通淋。

主治肺痈吐脓,痰热咳喘,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传统应用

1.鱼腥草配桔梗:鱼腥草清热解毒作用强,长于解毒排脓;桔梗长于宣通肺气,祛痰,排脓消肿,两者相使为用,共奏宣肺祛痰,清热排脓,解毒疗痈之功,用于热毒瘀滞,肺失宜畅,或者痰热蕴毒之肺痈成脓之症。

2.鱼腥草配鸭跖草:鱼腥草为治上焦肺中热毒壅盛,咳吐脓血痰之要药;鸭跖草性寒清热解毒利尿,善于退热,两药合用,增强退热之效,用于外感或上焦之热不退之症,湿热下注之淋浊等也可酌情选用。

3.鱼腥草配山豆根:两者皆可清肺热,山豆根又为利咽喉之佳品,两药相伍共增强清热解毒消炎之功,用于风热外感之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腮肿等症。

化学成分

含槲皮苷,芸香苷,鱼腥草索,钾盐,氯化钾,硫酸钾,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鱼腥草提取物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抗病毒作用:煎剂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有抑制作用,井能延缓孤儿病毒ECHON之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水提物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血清门细胞介素水平;其他作用:尚有利尿,抗钩端螺旋体,镇痛,止血等作用。

临床报道

1、治肺炎:以1:1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mL,每日2次,7~10日为1个疗程,治12例,愈9例。〔河南中医〕

2、治上感:用鱼腥草注射液做双侧肺俞穴注射,每穴1~2ml(儿童减半),每日1次,治疗上感所伴咳嗽55例,效佳;另有报道用于鱼腥草注射液做天突注射1~2mL,每日1~2次,治上感70例,痊愈56例,好转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0.0%。〔广西中医药,四川中医〕

3、治慢性支气管炎:以复方鱼腥草片(鱼腥草、生姜的功效与作用、盐酸双氯醇胺组成)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例,其中单纯型例,喘息型90例,治疗3个疗程后(10日为1个疗程),有效率为86.6%,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山东医药]

4、治咯血:以鱼腥草注射液肌注,每次4mL,每日2次;另鱼腥草60g煎汤mL,大黄粉5~20g,每日煎汤,分2次冲服大黄粉,如大便次数较多,酌减大黄粉量,以上法共治咯血患者15例,一般在2~5日内收效,止血后再服3日巩固疗效,副作用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福建中医药〕

5、治脓皮病:以鱼腥草、桉树叶各g,加水7mL,煎至0mL,待温后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15分钟,7日为1个疗程,治脓皮病例,除2例无效外,均治愈。〔临床医学〕

6、治肛门周围炎:用鱼腥草、荔枝的功效与作用草各50g,白矾10g,上三药加水mL,浸泡30分钟,煎后去渣趁热薰洗肛门,至药液不热为止,每日2次,治疗直肠和肛管炎性疾病患者例,愈77例,好转17例,无效6例。(四川中医)

车前草

车前草生长在山野、路旁、花圃、菜圃以及池塘、河边等地。有清热利尿;渗湿止泻;明目;祛痰的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淋浊带下、水肿胀满、暑湿泻痢、目赤障翳、痰热咳喘。也有用于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高血压病,转正胎位,慢性气管炎,急、慢性细菌性痢疾。肾虚精滑及内无湿热者,慎服。

功能主治

利水,清热,明目,祛痰。治小便不通,淋浊,带下,尿血,黄疸,水肿,热肉,泄泻,鼻衄,目赤肿痛,喉痹乳蛾,咳嗽,皮肤溃疡。

传统附方

①治小便不通:㈠车前子草一斤,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分三服。(《肘后方》)㈡生车前草捣取自然汁半钟,入蜜一匙调下。(《摄生众妙方》)

②治尿血:㈠车前草捣绞,取汁五合,空腹服之。(《外台》)㈡车前草、地骨皮、旱莲草各三钱,汤炖服。(《闽东本草》)

③治白带:车前草根三钱捣烂,用糯米淘米水兑服。(《湖南药物志》)

④治热痢:车前草叶捣绞取汁一盅,入蜜一合,同煎一、二沸,分温二服。(《圣惠方》)

⑤治泄泻:车前草四钱,铁马鞭二钱,共捣烂,冲凉水服。(《湖南药物志》)

⑥治黄疸:白车前草五钱,观音螺一两,加酒一杯炖服。(《闽东本草》)

⑦治感冒:车前草、陈皮各适量,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⑧治衄血:车前叶生研,水解饮之。(《本草图经》)

⑨治高血压:车前草、鱼腥草各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目赤肿痛:车前草自然汁,调朴硝末,卧时涂眼胞上,次早洗去。(《圣济总录》)

⑾治火眼:车前草根三钱,青鱼草、生石膏各二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⑿治喉痹乳蛾:虾蟆衣、凤尾草。擂烂,入霜梅肉、煮酒各少许,再研绞汁,以鹅翎刷患处。(《养疴漫笔》)

⒀治痄腮:车前草一两三钱,煎水服,温覆取汗。(《湖南药物志》)

⒁治百日咳:车前草三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⒂治痰嗽喘促,咳血:鲜车前草二两(炖),加冬蜜五钱或冰糖的功效与作用一两服。(《闽东本草》)

⒃治惊风:鲜车前根、野菊花的功效与作用的功效与作用根各二钱五分。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⒄治小儿痫病:鲜车前草五两绞汁,加冬蜜五钱,开水冲服。(《闽东本草》)

⒅治湿气腰痛:虾蟆草连根七科,葱白须七科,大枣七枚。煮酒一瓶,常服。(《简便单方》)

⒆治金疮血出不止:捣车前汁敷之。(《千金方》)

⒇治疮疡溃烂:鲜车前叶,以银针密刺细孔,以米汤或开水泡软,整叶敷贴疮上,日换二至三次。有排脓生肌作用。(《福建民间草药》)

车前茵陈公英汤

民间传统药膳。

鲜车前叶50克,鲜蒲公英50克,鲜茵陈50克,白糖适量。

将鲜车前叶、鲜蒲公英、鲜茵陈全都择洗干净,然后切段,入锅,加入0毫升水,大火烧开,小火熬至剩一半,加入白糖稍炖即可。

每日1剂,分2次服饮,连用5日为1疗程。

去湿热,利黄疸,防治肝胆病。

紫地丁

清热解毒,清热利湿。

:治疔疮,痈肿,瘰疬,黄疸,痢疾,腹泻,目赤,喉痹,毒蛇咬伤。

:苦,寒。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②《纲目》:“苦辛,寒,无毒。”

入心、肝经。①《玉楸药解》:“入手少阴心、足少阳胆经。”②《要药分剂》:“入肝、脾二经。”

用法用量编辑

内服:煎汤,0.5~1两(鲜者2~3两);捣汁或研末。外用:捣敷或熬膏摊贴。

:体质虚寒者忌服。

:1、配蒲公英,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力量增强。2、配银花,解毒凉血,消肿散热之功增强。

传统附方

①治疔疮肿毒:紫花地丁草,捣汁服。(《千金方》)

②治痈疽发背,无名诸肿:紫花地丁草,三伏时收,以白面和成,盐醋的功效与作用浸一夜贴之。(《孙天仁集效方》)

③治一切恶疮:紫花地丁根,日干,以罐盛,烧烟,对疮熏之,出黄水,取尽愈。(《卫生易简方》)

④治乳吹并一切毒:黄花地丁(即蒲公英的功效与作用)、紫花地丁各八两。以长流水洗净,用水熬汁去渣,又熬成膏摊贴。(《惠直堂经验方》地丁膏)

⑤治一切化脓性感染,淋巴结核:㈠紫花地丁、蒲公英、半边莲各五钱。煎服。药渣外敷。㈡鲜紫花地丁、鲜野菊花各二两。共捣汁,分二次服。药渣外敷。㈢鲜紫花地丁、鲜芙蓉花各等量。加食盐少许,共捣烂敷患处。同时用紫花地丁二至三两,煎服。(苏医《中草药手册》)

⑥治实热肠痈下血:鲜紫花地丁八钱至一两(干的五至八钱),和水煎成半碗,饭前服,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⑦治黄疸内热:地丁末。酒服三钱。(《乾坤生意秘韫》)

⑧治肠炎、痢疾:紫花地丁、红藤各一两,蚂蚁草二两,黄芩三钱。煎服。(苏医《中草药手册》)

⑨治前列腺炎:紫花地丁、紫参、车前草各五钱,海金沙一两。煎汤,每日一剂,分二次服,连服数日。(苏医《中草药手册》)

⑩治喉痹:箭头草叶,研,入酱少许,笔蘸入喉中,吐。(《普济方》)

⑾治小儿走马牙疳,溃烂腥臭:紫花地丁根不拘多少。用新瓦焙,为末,搽患处。(《滇南本草》)

⑿治小儿肝热鼻衄:紫花地丁(鲜)二至三两。加蜂蜜的功效与作用一两,水煎服,连服数日。(湖北《中草药土方土法》)

⒀治毒蛇咬伤:㈠鲜紫花地丁捣汁一酒杯,内服;药渣加雄黄少许,调敷患处。(苏医《中草药手册》)㈡鲜紫花地丁、鲜瓜子金、鲜半边莲各适量。共捣如泥,敷患处。(《河南小草药手册》)

⒁治跌打损伤:紫花地丁(鲜)捣烂,配方外敷。(湖北《中草药土方土法》)

⒂治疥癞:紫花地丁与大枫子油、水银、硫黄合捣外用。(《岭南采药录》)

⒃治稻芒粘咽不得出者:箭头草,嚼咽下。(《乾坤生意秘韫》)

蒺藜的功效与作用

蒺藜的功效:

  蒺藜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蒺藜别名有蒺藜蔓、蒺藜苗,蒺藜的功效是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除湿、消痈,蒺藜的作用是治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蒺藜用药禁忌是凡血虚弱者忌服蒺藜。

  药名:蒺藜

  别名:蒺藜蔓、蒺藜苗。蒺藜的功效与作用

  科属分类:蒺藜科。

  性味:辛、苦,微温;有小毒。(子)苦、温、无毒。(白蒺藜:甘、温、无毒)。

  归经:归肝经。

  功效: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除湿、消痈。

  主治: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暑湿伤中;呕吐泄泻;鼻塞流涕;皮肤风痒;疥癣;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或捣汁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捣烂敷或熬膏搽。

  来源:蒺藜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

蒺藜的作用:

  蒺藜能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

1、蒺藜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蒺藜四两(带刺炒,磨为末),胡麻仁二两(泡汤去衣,捣如泥),葳蕤三两,金银花一两(炒磨为末)。四味炼蜜为丸。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龙潭家秘》)

2、蒺藜治眼疾,翳障不明:蒺藜四两(带刺炒),葳蕤三两(炒)。共为散。每早服食后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3、蒺藜治尿疮:熟捣蒺藜叶,以水和涂,燥复易之。(《千金方》)

4、蒺藜治胸痹,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蒺藜一斤,带刺炒,磨为细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5、蒺藜治痈肿:蒺黎蔓(净洗)三寸截之,取得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铜器中,煮取一升,纳小器中,煎如稠糖,取涂疮肿上。(《千金翼方》)

6、蒺藜治通身浮肿: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圣惠方》)

7、蒺藜治鼻塞多年,不闻香臭,水出不止:蒺藜苗二握。以水一大盏,煮取半盏,仰卧,充满口含饭,以汁一合,灌入鼻中,不通再灌之,大嚏。(《圣惠方》灌鼻蒺藜汁)

8、蒺藜治奔豚疝瘕:蒺藜十两(带刺炒),小茴香三两(炒),乳香、没药各五钱(瓦上焙出汗)。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9、蒺藜行经:当归、杜蒺藜各等分。上为末,米饮汤调服,食前。(《儒门事亲》当归散)

10、蒺藜治急引腰脊痛:捣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外台》)

11、蒺藜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块肿痛:蒺藜二、三斤,带刺炒,为末。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方龙潭家秘》)

12、蒺藜治气肿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黄,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肿大小,勿开孔贴之。干易之。(《千金方》蒺藜散)

  蒺藜为治风明目要药,风入少阴、厥阴经者为响导。目病为风木之邪,风盛则目病,风去则目明矣。《本经》专破恶血积聚,治喉痹乳难,以苦能泄,温能宣,辛能润也,此言刺蒺藜之功用耳。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以其入肾益精气也,此则专指沙苑蒺藜而言。其治痰消痈肿,搜肾脏风气,又须刺者为破敌之先锋。

蒺藜用药禁忌:

  凡血虚弱者忌服蒺藜。

艾草的功效与作用

艾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一般用于针灸术的“灸”。所谓针灸其实分成两个部分。“针”就是拿针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点燃之后去熏、烫穴道,穴道受热固然有刺激,但并不是任何纸或草点燃了都能作为“灸”使用。艾草的气味肯定也同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那么,艾草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呢?

艾叶功效与作用

功效

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应用

1.崩漏下血,胎动胎漏

艾叶气香味辛,性温散寒,暖气血而温经脉,乃温经止血之要药。用治出血病症,主要适用于证属虚寒者。用于因下元虚寒、冲任不固所致的崩漏下血,本品可温经脉,散寒凝,以止血崩。如《古今录验》方,以之配温脾止血的干姜、阿胶的功效与作用治妇人崩中连日不止。《金匮要略》胶艾汤则以本品与阿胶、芍药、当归的功效与作用、干地黄等同用,共奏温经止血、补血调经之功,治妇人冲任虚损所致的崩中漏下,月经过多。妇人妊娠因冲任不固,血不养胎而致胎动不安,或胎漏下血,证属虚寒者亦可用胶艾汤以温经止血,养血安胎。

2.吐衄咯血

本品虽为温经止血药,但因配伍不同,其药性亦可随之改变。若本品生用、鲜用,并配伍大队凉血止血药,而具有凉血止血作用。如《校注妇人良方》四生丸,以鲜艾叶与凉血止血的鲜生地、鲜侧柏叶、鲜荷叶合用,而治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症。

3.月经不调

艾叶辛温,入肝、脾、肾三阴经,能温通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常用于下焦虚寒,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及带下清稀等证,每与香附、川芎的功效与作用、当归、白芍的功效与作用等配伍;若子宫虚冷较甚者,又可在上述配伍基础上再配吴茱萸、官桂、黄芪的功效与作用、续断等药,取效更宏,方如《仁斋直指方论》艾附暖宫丸。

4.脘腹冷痛

本品温中散寒止痛。又可用治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如《卫生易简方》治脾胃冷痛,《补缺肘后方》治卒心痛,均以单味艾叶煎服;若与温中理气之品配伍,更可用治多种腹痛。如《世医得效方》艾姜丸,以艾叶与白姜共末为丸,治湿冷下痢腹痛;《圣济总录》香艾丸,以艾叶与橘皮为末和丸,治气痢腹痛。此外,以之炒热熨敷脐腹,亦可治少腹冷痛或产后感寒腹痛。

5.湿疹瘙痒

本品煎汤外洗,有除湿止痒、祛风疗疮之功,可治皮肤湿疹瘙痒;若与地肤子、白鲜皮等并投,效果更著。

6.咳嗽哮喘

近年友现艾叶油有止咳、祛痰、半喘等,故又用于颐嗽痰多、哮喘等病证,多制成艾叶油胶丸服用。

将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柱等,用之熏灸体表穴位,能使热气内注筋骨,能温煦气血、透达经络,为温灸的主要药料。

艾叶泡脚的好处

1、用艾叶水泡脚能有效的祛虚火、寒火,可以治疗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牙周炎、牙龈炎、中耳炎等头面部反复发作的这些与虚火、寒火有关的疾病,只要是发生上述疾病时,就取艾叶一小把煮水后泡脚或用纯艾叶做成的清艾条取四分之一,撕碎后放入泡脚桶里,用滚开的水冲泡一会儿,等艾叶泡开后再对一些温水泡脚,泡到全身微微出汗,不能大汗,再多喝一些温水,一般连泡数次,也就是2~3天后,同时要多喝温开水,不吃寒凉的食物,注意休息这些因虚火、寒火引起的头面部、咽喉部的不适都会明显好转或消失。

对于身体寒湿重的病人,每周一次用艾叶水泡脚是可以,但用艾叶水泡脚的同时,必须停吃寒凉的食物。还可以在用艾叶水泡脚同时,喝上一杯生姜的功效与作用红枣的功效与作用水即去了寒又不泻气。只要没有明显上火时,每天只用温水泡脚,不要用艾叶水泡脚。长期坚持可增强体质。

2、艾叶泡脚具有驱寒作用,天天用热水泡脚本来就有促进血液循环赶走体内湿寒的功效,况且艾叶能通十二经络,调理阴阳。经络通畅的人,气血就会跟着畅通,而气血健康的人,体内寒气自然也就无处可待。

苍耳子的功效

苍耳子属于一种菊科植物,一年生秋天采集它的根茎、果实以及叶子。根茎还有叶子称之为苍耳草,果实在大多数诚挚未苍耳子。虽然这两种中药材都是来自于同一种植物,但是所含有的一些中药材仍旧具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平时服用的时候一定要仔细选择。

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用于风寒头痛,鼻渊,痹痛拘孪等。常用于治疗鼻炎。

1、风寒感冒

苍耳子辛温宣散,既能外散风寒,又能通鼻窍、止痛,用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者,可与防风、白芷、羌活、藁本等其他发散风寒药同用。因其发汗解表之力甚弱,故一般风寒感冒少用。

2、鼻窦炎、过敏性鼻炎

苍耳子温和疏达,味辛散风,苦燥湿浊,善通鼻窍以除鼻塞、止前额及鼻内胀痛,用治鼻渊头痛、不闻香臭、时流浊涕者,一药数效,标本兼治,可内服亦宜外用,为治鼻渊之良药,尤宜于鼻渊而有外感风寒者,常与辛夷、白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配伍,如苍耳子散(《济生方》)。若鼻渊证属风热外袭或湿热内蕴者,本品又常与薄荷、黄芩等疏散风热、清热药同用。其他鼻病,如急性鼻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本品亦较常用。

3、风湿痹痛

苍耳子辛散苦燥,性温散寒,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治风湿痹证,关节疼痛,四肤拘挛,可单用,或与羌活、威灵仙、木瓜等药同用。

此外,苍耳子与地肤子、白鲜皮、白蒺藜等药同用,治风疹瘙痒。又本品研末,用大风子油为丸,还治疥癣麻风,皆取散风除湿的作用。

4、荨麻疹

可用本品水煎外洗(连茎、叶同用较好)。

苍耳子食用方法

煎服,3~9g。或入丸散。

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苍耳子不可服用过量,否则导致中毒,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低血压、腹痛。

三七草的功效

三七草   多年生直立草本,宿根肉质肥大。茎带肉质,高1米以上,嫩时紫红色,成长后多分枝,表面光滑,具细线棱。基生叶多数,丛生;有锯齿或作羽状分裂,上面深绿色,下面紫绿色,两面脉上有短毛;茎生叶互生,形大,长8~24厘米,宽5~10厘米,羽状分裂,裂片卵形至披针形,边缘浅裂或具疏锯齿,先端短尖戌渐尖,叶片两边均平滑无毛;叶柄长1~3厘米;托叶1对,3~5浅裂.头状花序,排列成伞房状,疏生茎梢,长1.5~2厦米;总苞绿色,摘状或钟状,苞片线状披针形,长约13~16毫米,边缘膜质,半透明,10~12枚排成一列,基部外面附有数枚小苞片;花冠筒状,黄色,6裂,裂片线形至卵形,长7~10毫米,先端尖;雄蕊5,药连合;雌蕊1,子房下位,柱头分叉,呈钻状,有短毛。瘦果线形,细小,表面有棱,褐色,冠毛多数,白色。花期9~10月。

药用价值   7~8月间生长茂盛时采,或随用随采。   甘,平。①《纲目》:"味甘。"②《湖南药物志》:"辛,平,无毒。"   活血,止血,解毒。治跌打损伤,衄血,咳血,吐血,乳痈,无名肿毒,毒虫螫伤。①《百草镜》:"治乳痈肿毒,金疮止血,喉癣,双蛾,咳嗽。"②《湖南药物志》:"行血止血,清热解毒。"   内服:煎汤,0.5~1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①治跌打损伤,经闭,咳血,吐血:三七草全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或捣汁,冲烧酒服。②治衄血:三七草全草五钱。水煎服。③治乳痈:三七草全草五钱。水煎服。(①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④治无名肿毒:土三七叶,红赤葛根皮。捣绒包敷。(《四川中药志》)⑤治毒虫螫伤:土三七叶汁液,涂患处,(《岭南采药录》)。⑥治杨瘌毛入肉作痛:土三七叶,捣烂涂。(《秘方集验》)⑦治急慢惊风:土三七(春夏用叶,秋冬用根)捣汁一钟,用水酒浆和匀灌入。(《延绿堂方》)

赞赏

长按







































海口白癜风医院
云南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eiyao.com/mfym/1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