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月的 一个周期日就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麻风病的前世今生。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也称国际麻风节)始于年,是法国慈善家佛勒豪律师为了广泛宣传麻风知识,消除人们对麻风的误解,改善麻风病人的生活待遇,唤起人们宽容地对待麻风病人,而在法国巴黎发起的。后来,世界卫生组织决定,以每年一月 一个星期天作为国际麻风节。年11月27日,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决定,自年起国际麻风节也作为中国麻风节。
一、古代人对麻风病的认识印度、埃及和中国被认为是世界麻风三大疫源地。我国古代对于麻风主要是通过症状或者病因来描述疾病,因此历史上有关麻风的名称众多,例如有疠、疠风、大风、癞疾、恶疾、麻疯,直至现在的——麻风等。
我国最早记载的麻风病例应该是春秋后期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公元前-年)。《论语》中记述有“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因此麻风在中国古代也被视为“伯牛之疾”。
二、现代医学对麻风病的认识麻风的病原体是麻风分枝杆菌(ML),简称为麻风杆菌或麻风菌,是挪威学者汉森(G.H.ArmauerHansen)于年发现的。麻风杆菌的发现也证实了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也是历史上 次证实杆菌能够引起人类的疾病。
传染源:
到目前为止,公认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患者,主要是多菌型患者,其中瘤型和界线类病人传染性最强。
传染途径:
皮肤和呼吸道是麻风杆菌侵入机体的主要途径,特别是有皮肤和粘膜破损时;其中呼吸道是麻风菌的主要入口。
易感人群:
人类对麻风杆菌的易感性很不一致,一般儿童较成人易感;少部分人对麻风菌易感,且易感程度也有差别,这种差别造成临床上各型麻风的表现。
三、麻风病的临床特征麻风病作为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侵犯周围神经,导致周围神经的功能损害,多表现为肢体畸形。如:原发性畸形有手、足及角膜保护性感觉丧失,脱眉和睫毛脱落,爪形指、垂腕等;继发性畸形有手足皲裂、伤口和足底溃疡,手足指趾缺失、角膜溃疡和足骨破坏等。
四、我国麻风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治情况麻风是一种与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疾病,属于热带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如非洲、南美洲和东南亚地区。我国麻风病人多数分布在北纬38度以南的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
据文献报道:年以来,我国发现麻风病例约50万例,20世纪50-60年代是发现高峰期, 发现率是-年期间的5.0/10万。70年代后期发现率逐年下降,至21世纪初,发现率降至0.11/10万。
新中国成立后,*和*府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自年中央皮肤病研究所成立后,省、市、县(区)麻风防治专业机构也逐步成立,构建了完善的麻风防治体系。之后,卫生部先后颁布制订了《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条例》、《基本消灭麻风病考核验收办法》、《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年)》等规章制度,并组织开展了消除麻风运动等各项工作。历经30年的防治,至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治愈麻风患者25万余名,患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目前我国麻风患者年发现率逐年下降,麻风流行基本得到控制,现症病人也主要分布在云贵川等省份,我国的麻风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五、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我们*和 对麻风病防治工作也非常的重视,习近平主席还曾为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致贺信。
年1月28日是第65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31届“中国麻风节”。今年麻风病日的宣传主题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麻风病,但是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麻风病患者治愈后完全可以结婚、生子及参加一切社会活动。在“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来临之际,小编也希望大家要正确认识麻风病,关爱麻风病人,共同携手,“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
长按指纹识别白癜风治疗时间和过程白癜风的初期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