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在《唐诗大系》中对初唐四杰有个整体的评价
“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
而王勃无疑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位,少年即名扬京师,处事不拘小节,仕途草草收场,然以布衣之身写就震烁千古的《滕王阁序》,再一年后蹈海而亡,仅享年28岁。他的背影正如一只孤鸿飞过绚烂的晚霞,凄美而壮阔。
王勃(-),绛州龙门人(山西河津县),龙门依黄河之滨而沟通陕晋。王氏族望出自太原祁县,是初唐的名门望族。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唐初著名的一代鸿儒,号文中子,在《三字经》中与荀子、杨雄、老、庄并称五子。王勃的叔祖王绩是位著名的隐士诗人,上承陶渊明,下启孟浩然,开初唐田园诗的先河,《全唐诗》中收录有王绩的《野望》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勃的父亲叫王福畴,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六合县令等职。后来受王勃连累,贬去越南作交趾令。
古代讲“家学渊源”,生在这样的儒学世家,王勃很小就表现出了诗文才华。《新唐书》中记载王勃9岁时就可指出当代大儒注解经籍中的错误。
“勃,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以摘其失”
王勃的还有两位兄弟王勔(mian)王勮(ju)也同样辞章秀丽,才华出众。王勃父亲的朋友杜易简评论他们三人是“王氏三珠树”,这位杜易简也不是一般人,他是杜审言的父亲,杜甫的高祖。
高宗龙朔三年(年)发生了一件对天下士子来说的大事。唐高宗任命窦德玄、刘祥道等9人为持节大使,巡行天才,遍访名贤。隔年(年)刘祥道来到山西绛州,王勃呈递《上刘右相书》自荐,刘祥道“见而异之,此神童也”,遂表荐于朝廷,王勃得以参加了麟德三年()的制举考试,幽素科对策及第,拜为朝散郎,这一年王勃虚岁17,按古代人标准,尚未及冠(年20),仕途起点在初唐四杰中最高。
刘祥道当时除了是吏部侍郎、右丞相外,还兼任着沛王府长史,于是向沛王推荐王勃,沛王“甚爱重之”,召王勃入府作修撰。沛王李贤在高宗时期诸王中身份较为重要,他是高宗第六子,前面两个哥哥身故和被废后,于年晋升为太子,即后世著名的章怀太子,现西安有著名景点章怀太子墓,内有精美的壁画。
章怀太子墓壁画初唐时期亲王拥有很高的政治待遇,招揽文学人士充门面是常规操作(初唐四杰均有任职王府的经历),主要工作是平时陪侍亲王宴饮游乐,诗赋助兴,亲王甚至以这些文章互相攀比,以标榜自身附庸风雅。王勃不幸踩中了大坑。
一次,沛王和英王斗鸡,英王就是后来的唐中宗李显,王勃为助兴写了戏谑文章《檄英王鸡文》被唐高宗知道了,高宗深恨各王子间攀比挑衅,关系不睦,以王勃为替罪羊,逐出王府,这年是总章二年(年),王勃刚20岁。
王勃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大挫折,长安是暂时待不了,该去哪里呢,王勃想到了四川。
王勃在四川有很多故交旧友,他最著名的五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即是为一位姓杜的朋友去蜀地践行而作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在四川漫游了三年之久,这期间卢照邻也在蜀地,两人曾在重阳节一起登高梓州的玄武山,并留下唱和诗篇(参见笔者的卢照邻篇),之后在成都的曲水宴上还有重逢,同样有诗篇传世,想来唐代诗人的交游生活还是很惬意的。
咸亨二年()礼部侍郎裴行俭奉旨铨选官员,这对王勃而言是重返仕途的好机会,他从四川赶回洛阳(关于这次铨选,可参见笔者的杨炯篇),然而不久他就病了,没有走完吏部的选拔流程。
王勃这次生病可能有点严重,为了治病,王勃自学医书(所谓久病成医,王勃身后除留下诗文集,居然还写了几本医书)遍寻名药。这时他有个朋友在虢州(三门峡地区,州治今河南灵宝县)作官,告诉王勃虢州有他需要的草药,王勃因此求了个虢州参军的小官来虢州居住,不料病虽治好了,却摊上了更大的事。
三门峡,古称虢州《旧唐书》记载,有官奴曹达犯罪,王勃起初帮他藏匿,后来又担心事情败露,竟私自杀了曹达。终被发现,依唐律当斩,幸在狱中时赶上朝廷大赦才被释放,但永不被录用,其父王福畴也受其连累贬去交趾(今越南)作县令(也可能是王家为搭救王勃作为交换条件)。
王福畴上任后,王勃也在家乡待不住,上元二年(年)从家乡启程去交趾省亲探望父亲。王勃走的路线大致从山西跨黄河进河南,东行开封经由唐代大运河南下扬州,再转长江水道到九江,沿赣江南下至大庾岭,再翻山进入岭南,最后从广州出海去交趾。王勃一路上留下多篇诗序,其中最著名的当然要属《滕王阁序》
关于《滕王阁序》的成文,《旧唐书》没有记载(倒是提到了王勃南下时写的另一篇文章《莲花赋》),《新唐书》记载了此事,资料来自于五代末年南昌人王定保的笔记《唐摭(zhi)言》,故事很生动精彩,先录全文
王勃,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悦:“亦是老先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大意是说,本场酒宴的主人洪州都督阎公属意由女婿孟学士为现场诗赋作序,众人领会皆推辞,传笔至王勃时,勃不推让,阎公怒而离席,差家丁回报内容,最初还可淡定,当回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叹服,此真天才,当为不朽。
现南昌滕王阁到元代辛文房著《唐才子传》时说,洪州都督阎公建滕王阁,落成时大宴宾客,王勃在座。关于以上记载是否靠谱,可参考学者傅璇琮和陈良运的考证文章。此处从略,只提几个比较重要的点
首先,王定保《唐摭言》说王勃的作《滕王阁序》时年龄14岁,这是明显的错误。王勃14岁时尚在家乡山西等待刘祥道巡视,不可能跑到南昌来。王勃去交趾路过南昌时是27岁。
其次,滕王阁是由唐高祖二十二子李元婴建造,李元婴被封为滕王(初封地在山东滕县)永徽四年()转任洪州(南昌)都督,于当年建滕王阁。
三,有很多证据暗示,滕王阁宴上王勃父亲也在座,王勃此行不是去交趾省亲,而是陪送父亲南下赴任。南昌有王家的族亲王承烈,在南昌的停留是在山西时就预先计划好的。宴席的主宾可能就是王勃的父亲,王勃作序是代其父答谢都督阎公。若此说成立,则《唐摭言》中的故事就完全是小说家言了。
《滕王阁序》作于深秋,此年11月王勃到达广州,不久跨海至越南,按杨炯的《王勃文集序》中说,王勃是在次年(年)8月在海上溺亡,那应该是王勃从交趾返程时的事。上世纪90年越南曾发现古代时当地纪念王勃的祠和碑,可作为王勃遇难处的旁证。
两《唐书》都记王勃是绛州龙门人,而在杨炯的中记王勃是太原祁县人,这里杨炯说的是王勃的族望,自北魏年间,王勃的先祖就落籍于绛州龙门。
“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三字经》的初始版本成型于北宋,在列举先贤时代表的是唐宋人的观点
颜师古是隋末唐初到经学家、史学家,也是颜真卿的高祖。
王勔后来作官至泾州刺史,王勮更厉害,作到吏部侍郎,但都以为开罪武则天,在万岁通天二年()被诛杀。
刘祥道当时已拜右相,同时兼司列太常伯,即礼部侍郎。
引自杨炯《王勃文集序》
唐初的科举考试科目繁多,幽素科不属于常规取仕,是非定期由皇帝下诏面向隐于民间的遗贤进行的考试。我们有理由相信王勃受到刘祥道举荐并对策及第,多少沾了祖父文中子盛名的光。
唐代的初级文官,从七品上
卢照邻在邓王府,骆宾王在道王府,这两位王都是高祖李渊的儿子,也就是高宗李治的叔叔,并不长期在长安,而是在各州作刺史。杨炯在太子府(后来的唐中宗李显)作詹事司直
据考证,李显当时应该还是周王,沛王被立为太子后,李显才徙封为英王。但两《唐书》中记为《檄英王鸡文》,本文也按照传统说法
傅璇琮考证说王勃可能与卢照邻一样感染了风疾,麻风病是传染病,王勃在四川曾与卢照邻同游,后来还很有可能结伴回中原。卢照邻终因病情恶化投江而死,王勃可能及时医治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