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是世界三大慢性传染病之一
在我国有多年历史
上世纪50年代初
是个谈“麻”色变的年代
在那个年代
有个刚毕业的泰兴小姑娘
却毅然走上防治麻风病的道路
冯璧,江苏泰兴人,年5月出生,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偏僻的农村,把最美好的芳华献给了麻风防治事业。医院医生、副院长、院长,为泰兴乃至江苏的麻风防治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她曾先后荣获“全国麻风防治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全心投入防治事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控制和治疗麻风病,泰兴筹建了全国规模医院,收治麻风病人多人。年,27岁的冯璧从南京医学院本科毕业,医院工作。当她得知这是一所医院时,有过惧怕,也有过彷徨。她在日常与病人的接触中了解到,这些病人多数是在旧社会被传染,家庭非常贫困,又受到社会的歧视,家庭、亲友的冷遇,得不到及时医治。每个人都有一段辛酸史。慢慢地,冯璧对麻风病人不再感到害怕,更多的是对他们的同情。她觉得,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除了要竭尽全力治好疾病以外,还要呼吁社会消除偏见。她更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下定决心,把毕生精力献给麻防事业。就这样,冯璧一干就是30年,医院工作到退休,成了群众口中的“老滨江”。
年9月,英国皇家协会主席布朗博士及夫人玛丽女士、国家卫生部顾问马海德考察泰兴县麻风病防治工作
潜心探索治疗新路
冯璧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想很好地为病人服务,必须掌握过硬的本领。虽在医学院学习5年,但接触临床后,她深感知识不足。为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冯璧坚持边工作边学习,一本《实用麻风病学》先后读了十几遍,她还阅读了大量国外资料,熟练掌握了麻风病的临床诊断、分型及治疗。年,她在病区发现一个病员,病情罕见,与年读到的一篇译文资料介绍的特殊麻风病例——拉萨氏麻风进行对照,认为本例属拉萨氏样麻风。同年8月,国际麻风协会布朗博士及国医院考察,也确认了这一诊断。当时国内尚无同类报道,国外也只发现一例。
年3月,全国麻风康复技术标准研讨会在泰兴召开
为了提高麻风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冯璧和同事们先后进行了20多个项目的试验,其中冯璧个人承担10项。如使用雷公藤治疗麻风反应的协作专题,冯璧先后对多人次详细观察了8年,积累了一套完整的资料。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主持的雷公藤药物鉴定会上,冯璧的《雷公藤总甙治疗麻风反应疗效观察》的学术论文,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为了寻求更理想的药物,冯璧与中国医科院皮肤病研究所合作,冯璧负责临床疗效观察,从多种药物中筛选出对麻风病有一定疗效的丹参硐。再通过对多位强阳性病人志愿者的临床系统观察,证明丹参硐治疗麻风病有明显疗效,且副作用小。
真切关心病人疾苦
冯璧经常深入病区,到病员中问长问短,做病人的贴心人。有的女病员没有换洗衣服,她就拿自己的衣服送去;有的小病人没有鞋子,她就拿儿子的鞋子给他。有个病员家庭困难,持续几天高烧,想吃鱼,她就请人买来煮好送到病床。还有一个吴姓小病人,年入院时才9岁,冯璧除了给他看病,还送给他书、笔、纸,抽空教他学文化。从16岁开始,又培养他做病区保健员,每次查房都把他带在身边,耐心教他。有些人对麻风怀有恐惧心理,情绪悲观,甚至缺乏生活下去的勇气。冯璧在治病中总是耐心解除病人精神上的痛苦,帮助病人打消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年1月,泰兴县麻风康复者作画赠给到访的英国皮尔费女士
倾心培养医疗队伍
20世纪80年代初,冯璧开办学习班,利用单位自身的技术力量给招工进来的知青上课,从基础医学到医疗实践,将他们培养成了当时麻风防治的主力军。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她将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送出去进修,有计划地培养技术骨干。为了留住技术人员,吸引有识之才,更好地方便社会上的麻风病人门诊,她积极建议在泰兴城区建立皮肤病门诊部。年9月,㎡的门诊大楼终于建成,并顺利开诊。泰兴市皮肤病防治院成为江苏省第一家率先进城的麻风病防治院,也是泰兴市历史上医院。这对消除麻风病偏见,促进麻风病防治工作开展起了很大作用。
泰兴市皮肤病防治院门诊部
冯璧几十年一直奋战在麻防第一线,带领全体医务人员经过数十年努力,使泰兴的麻风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外国专家们到泰兴后,无不表示惊叹敬佩。耄耋之年的冯璧,回忆过去:“为麻风防治事业奉献青春我无怨无悔,为职工服务我责无旁贷。因为我是党培养的大学生,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来源:泰兴市史志档案办
作者单位:泰兴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陈庆国高仁泉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