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蠊俗称蟑螂,是世界上最古老、繁衍最成功的一个昆虫类群。蜚蠊与其他昆虫源起于泥盆纪,为腐食动物,喜昼伏夜出,居住在洞穴内。经得起酷热及严寒的考验,至今分布相当广泛。蟑螂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曾与恐龙、三叶虫、邓氏鱼等古老的生物生活在同一时代。甚至比陆地上第一只恐龙诞生还要早1亿多年。根据化石证据显示,原始时期的蟑螂约在4亿年前的志留纪出现于地球上。我们发现的蟑螂的化石或者是从煤炭和琥珀中发现的蟑螂,但生命力和适应力却越来越顽强,一直繁衍到今天,广泛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值得一提的是,一只被人类摘头的蟑螂可以存活9天,9天后死亡的原因则是过度饥渴。
1.蟑螂分类!
目前,蟑螂约有种左右,其中约有50种是害虫,如大家所常见的亚洲蟑螂,此外美洲蟑螂(美洲大蠊)、德国蟑螂(德国小蠊)、棕色蟑螂和澳洲蟑螂的分布也十分广泛。中国约有余种,常见的室内蟑螂有10种左右,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有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
1.1美国蟑螂(即美洲大蠊)
体长30~50毫米,浅红棕色,生活于户外或黑暗、暖和的室内环境(如地下室和有火炉的房间)。雌体可产卵荚50个或更多,每个卵荚内含卵约16枚,45天后孵出若虫。若虫期长11~14个月。美国蟑螂原产于热带美洲及亚热带美洲,翅发育良好,能飞很长一段距离。
1.2德国蟑螂(即德国小蠊)
是常见的室内害虫。浅棕色,前胸区有两条黑色条纹,雌体交配后3天产卵荚并将其携带约20天。体型小,长约12毫米,故常被食品杂货店的装货袋或盒带入家中。已被船舶带到世界各地。一年可产生3代乃至更多代。
1.3棕带蟑螂
似德国蟑螂,但稍小一些。雄体的翅发育良好,体色较雌体稍淡,雌体的翅短而无功能。雌雄两性均有两条淡色的条纹横过背部,成虫寿命天。每年可有两个世代。卵可产于衣服、木质花板条或地板缝中。随着有取暖设备的房屋的出现,棕带蟑螂亦出现于较凉爽的地区。
1.4东方蟑螂(即东方蜚蠊)
被认为是最肮脏的家庭害虫。体卵圆形,黑色或深棕色,有光泽,体长25~30毫米。生活史似美国蟑螂、雄体的翅短而发育良好,而雌体的翅退化。原产于非洲,后随商人的交通工具分布到所有的温带地区。
2.蟑螂的交配和产卵!
蟑螂的繁殖是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相结合。一只成熟的雌蟑螂每隔7~10天即可产出一只含有14~40粒卵的卵鞘,其卵鞘为胶质体,20℃~37℃之间孵化。温度越高,孵化时间越短,在30℃恒温时,只需20~30天,雌蟑螂也能产卵。也就是说,很多雌蟑螂交配一次以后,就会雌雄同体,不需交配,便可连续产卵。
雌虫产卵在特殊的胶质囊内,形成卵鞘(卵荚)。卵鞘由雌虫分泌物生成,光滑,质较坚硬,具有防水功能,可保护其内胚的发育。蟑螂产置卵鞘的行为因种类而不同,室内的蟑螂主要有3种方式。
2.1离体孵化式
雌虫在产出卵鞘后1~2天,选择比较隐蔽的场所,先在物体表面咬成凹陷,将卵鞘产在其中,再用粘性唾液拌和咬碎的木屑或纸片等碎末把卵鞘盖住。它们有时就用唾液直接把卵鞘粘在栖息场所,如橱、木(纸)箱及桌子的角落或杂物堆中。
2.2母体孵化式
德国小蠊的产卵方式属于这一类型。
2.3母体孕育式
雌虫先产出壁薄而柔软的卵鞘,产卵在其中。产卵完成后,卵鞘又收缩进体内的“育室”中,一直保持到若虫孵出。这是蟑螂卵胎生的一种形成。蔗蠊的产卵方式属于这一类型。
3.蟑螂的生活习性!
蟑螂喜欢选择温暖、潮湿、食物丰富和多缝隙的场所栖居,这就是它们孳生所需要的4个基本条件。凡是有人生活和居住的建筑物内,一般都具有这些条件,所以蟑螂就成了侵害千家万户卫生的害虫。
3.1喜暖爱潮。
不难发现,不管在饭店、家庭,还是在火车、轮船上,厨房总是受侵害最严重的场所。就是在厨房,它们一般也喜欢栖居在靠近炉灶、水池、冰箱外部的地方。
3.2喜暗怕光,昼伏夜出。
白天它们都隐藏在阴暗避光的场所,如室内的家具、墙壁的缝隙、洞穴中和角落、杂物堆中。一到夜晚,特别是在灯闭人睡之后才出外活动,或觅食,或寻求配偶。因而,在一天24小时中,约有75%的时间都是处于休息状态。
蟑螂体扁,适于钻缝藏洞,可以躲进很窄小的缝洞中。如德国小蠊的成虫和若虫可躲进仅1.6毫米的缝隙,怀卵的雌虫也可在4.5毫米宽的缝隙中栖居。它们在缝隙中栖息时,足紧贴着身体,尾须平伸或与支撑面接触,触角常伸向外面,不时挥动,保持警戒状态。
不同种类的栖息场所有所差异。德国小蠊多见于各类缝隙中,如管道周围、墙缝、护墙板等的缝隙和地板之间的裂缝中。美洲大蠊亦喜栖息于大的洞孔,偏爱湿热的环境,例如酿造厂发酵车间、豆制品加工场等,也常在阴井、下水道、地下室等处群居。黑胸大蠊多见于碗菜柜、桌子和水池底下角落等处。
在冬天,它们多集居于厨房,紧挨炉灶和暖气片等热源附近栖居和活动。到了盛夏高温季节,厨房温度过高,它们分散迁移到别处,因而厨房的蟑螂密度反降低,但分布扩大。
3.3群居。
常可发现在一个栖息点上,总是少则几个,多则几十、几百个聚集在一起,这主要是由于信息素的诱集作用。蟑螂的成虫和若虫都能分泌一种“聚集信息素”,它由直肠垫所分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在蟑螂栖居的地方,常可见它们粪便形成的棕褐色粪迹斑点,粪迹越多,蟑螂聚集也越多。由此可见,在蟑螂防治中,搞好卫生、清除蟑迹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3.4杂食性昆虫,食物种类广泛。
各类食品,包括面包、米饭、糕点、荤素熟食品、瓜果以及饮料等,尤其喜食香、甜、油的面制食品。蟑螂有嗜食油脂的习性,在各种植物油中,香麻油对它们最有引诱力,所以有些地方称它们为“偷油婆”。在食糖中,红糖、饴糖对它们的引诱力最强。
除了喜爱各类食品外,蟑螂也常咬食其他物品,例如在住房、仓库、贮藏室等处,它们可啃食棉毛制品、皮革制品、纸张、书籍、肥皂等。在室外垃圾堆、阴沟和厕所等场所,它们又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甚至啃咬死动物。
但是不同种类的蟑螂,食性也有一定的差别。如德国小蠊爱吃发酵的食品和饮料,美洲大蠊喜食腐败的有机物,而澳洲大蠊却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等。
4.蟑螂的活动规律!
不同地区蟑螂的季节消长略有所不同。上海和江、浙地区,黑胸大蠊是居民家的优势种群。在4月中旬开始见活动,随着气温逐月上升,活动增强、密度明显上升,7~9月为活动盛期,8月为密度高峰。从10月起,随气温下降而活动减弱,12月到翌年3月为越冬期。这一地区美洲大蠊季节消长与黑胸大蠊基本相同。
南方地区的福建、广西因受亚热带气候影响,室内终年有蟑螂活动,但还有明显的消长规律: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都在6月为高峰期。南宁市美洲大蠊在6月和8月呈双峰型。
东北地区的日本大蠊一般于4月上旬开始活动,5月密度明显上升,6月出现高峰;7月中旬密度有所下降,到8月又出现第二高峰,9月又见下降,10月下旬活动明显减弱,进入越冬期。季节消长曲线呈双峰型。
蟑螂昼伏夜出,表现出明显的昼夜活动节律。据观察,德国小蠊从19点开始活动,21~22点为活动高峰,在次晨2点出现小高峰,5点消失。黑胸大蠊自19点开始活动,20点即现高峰,到23点和次晨2点又会出现2个小峰,晨4点活动终止。据观察,在12小时昼夜交替环境中美洲大蠊的活动情况,可以分为6个时期。
(1)在黑暗开始前,活动水平开始上升。
(2)黑暗开始后,活动明显增加。
(3)活动高峰期,历时2~3小时。
(4)活动水平突然下降。
(5)在黑暗的后半期,活动保持低水平。
(6)在天亮后5小时,或仍有低水平活动,或完全处于休息状态。
此外,德国小蠊虽然主要也是夜间活动的昆虫,但晚上开灯,有时也不会使它们立即逃跑,甚至在明亮灯光下或白昼,也可以看到它们在桌面、墙上等处爬行。
5.蟑螂的危害!
一只蟑螂的触角、足和消化道可分离出上万个细菌。很多细菌能在蟑螂的消化道中保存几天到几十天不等。人接触蟑螂的分泌、排泄物、呕吐物及体表的致病菌等,会产生过敏性反应,引起过敏性皮炎或鼻炎。
四害当中数蟑螂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最为严重,它已成为多种疾病的产生和传播根源,蟑螂携带病菌最多,它携带鼠疫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脊椎灰质炎病毒和黄曲霉毒等40多种病原体,而且其分泌物和粪便中还含有多种致癌物质。此外还分泌一种有特殊恶臭的油状物,在食物和餐具及日常用具上爬行时留下异味和多种病原体。
蟑螂除传播肝炎、肺炎、结核病、肠道病、胃炎等病症的细菌并造成食物中毒外。它们还可以作为念珠棘虫、短膜壳绦虫、瘤筒线虫等多种线虫的中间寄主。德国小蠊还是人类哮喘和过敏的主要诱发因素,蟑螂是多种传染病的祸首,传播疾病能力极强。
归纳起来蟑螂破坏人类健康,主要是通过污染食物和食具等方式传播病原体,它体表和消化道内携带的病原体共有四类:
5.1细菌类,主要是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和炭疽杆菌等。
5.2原虫和寄生蠕虫类,如阿米巴包囊、蛔虫卵、鞭虫卵、绦虫卵、钩虫卵和蛲虫卵等。虽然蟑螂携带多种病原体,但一般认为病原体在它们体内不能繁殖,属于机械性传播媒介。然而由于它们的侵害面广、食性杂,可在垃圾、厕所、盥洗室等场所活动,又可在食品上取食,因而它们引起肠道病和寄生虫卵的传播不容忽视。
5.3病毒类,有文献报道它能携带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有人怀疑它就是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媒介。
5.4真菌类,如黄曲霉菌等。
善飞、善钻,爬行又快捷,繁殖力惊人,每十几天就是一代,哪怕在家里只发现两只蟑螂,那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繁殖出难以计数的后代了。它食性极杂,任何有机物,包括人能吃的食物和人不能吃的污秽物,都是它的美味佳肴。如果蟑螂种群不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此外,工厂产品、店中商品以及家中食物等都可因蟑螂咬食各污损造成经济损失。偶而也有因蟑螂侵害而导致通讯设备、电脑等故障,造成事故。国外有人称蟑螂为“电脑害虫”。
6.蟑螂的预防!
无论是家庭还是其他场所用毒饵诱杀蟑螂,首先你要找到蟑螂藏匿的地方,这是灭蟑螂最关键的一步,否则你施再贵再好的药都没办法彻底消灭它。灭蟑方法对蟑螂的防治一般分为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种。物理防治方法简单经济,有的方法可以自行操作。
6.1蟑螂怕干净的地方。
调查显示,有效的环境治理可以减少80%以上的蟑螂。因此,必须首先要保证环境卫生,及时打扫,包括卫生间和下水道,垃圾要及时清理。家中不留卫生死角,厨房内不要露天摆放食品,家中不要留积水,并及时堵塞缝洞,这样才能杜绝蟑螂滋生。应仔细检查,连旧电脑机箱都不要放过。住楼房的最好全楼统一行动,让蟑螂无处躲藏。
6.2蟑螂怕毒药。
市面上有各种灭蟑螂药物,要说明的是蟑螂喜走重复路线,药放对位置才会有效,药物放置或喷洒在蟑螂巢穴和路线上。要知道蟑螂在地球上已生存了几亿年,适应能力非常强,据说原子弹爆炸后唯一能存活的生物就是它了,蟑螂会迅速在下一代发展适药性。
6.3防止蟑螂进来
四通八达的管线,是蟑螂畅行无阻的捷运系统。夜晚时,排水沟的蟑螂会成群结队,沿着排水管,从排水孔、墙壁、门窗裂隙爬到室内。
生活中很多人见到蟑螂就踩,这可能是最差的灭蟑法了。第一,蟑螂被踩死或拍死后,其体内的卵鞘仍旧“活着”,从母体被挤出后,反而促进了孵出小蟑螂的速度。如果卵鞘留在拖鞋鞋底的缝隙中,人在屋内四处走动,孵出来后也会扩大蟑螂的活动范围。第二,踩死蟑螂也会传染疾病。蟑螂本身携带并传播多种致病菌,踩死或拍死蟑螂后,这些病菌可能会经手、鞋等渠道进入消化道,使人感染多种疾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