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公布其中有一位,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308/4782737.html

江苏“最美科技工作者”近日公布

共有10人上榜

他们也将作为江苏地区候选人

参与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角逐

其中有一位

南通人很熟悉哦!!!

他就是——

顾晓松

一起看看

完整的名单吧

贲德

贲德院士是我国PD火控雷达领域的奠基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历任第十四研究所部主任、副所长,年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得过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光华科技基金奖等重大奖项,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江苏十大科普传播人物等。

从上世纪60年代起,贲德开始从事相控阵雷达技术研究。当时相控阵雷达技术正是国际上一项最先进的雷达尖端技术,仅为少数几个国家所掌握,国内相关研究毫无基础。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经过十余年艰苦奋斗、不断创新,贲德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部大型超远程相控阵雷达,填补了我国相控阵雷达空白。

张国良

张国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万人计划”  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年大学毕业后到连云港纺织机械厂工作,年担  任厂长,年任连云港  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年组建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兼任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国良始终坚守“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信念,圆了国人40多年碳纤维“中国造”的梦想,建成国内最大的万吨碳纤维生产企业,成功实现了碳纤维国产化和产业化,彻底打破发达国家对国内碳纤维市场的长期垄断地位,扭转了我国碳纤维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实现了高性能碳纤维高效生产,产品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成为我国首个、也是世界上第三个攻克干喷湿纺工艺难题的企业,填补了国内以干喷湿纺工艺为代表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技术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巨头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垄断。

田明

田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服务中心井下作业工、高级技、研究员级工程师。从事井下作业工作33年来,秉承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崇高理想,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先后完成革新成果92项,获奖44项,授权专利34项,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篇。其中他个人研制的《试油测试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荣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企业创效多万元。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年,油田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田明与32人签订师徒或导师协定,带领工作室成员完成创新成果80多项,申请专利22项。其中“试油测试工艺配套工具”被评为第四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唯一的一等奖;“高压取样配套技术的创新”使江苏油田高压取样成功率由46.6%提升到92.2%,技术国内领先;国产液压震击器的改进技术,使震击解卡深度从米井深提升到米,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第八届国际发明大赛银奖。

冉千平

冉千平,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立足化学、材料和建筑等多学科交叉,率先在国内围绕高性能混凝土化学功能材料基础问题和共性技术开展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和国家基金在类各级项目27项。

冉千平发明的系列新材料和新技术,实现了现代混凝土高流态、高早强、超高强、高耐久,应用于乌东德电站、白鹤滩电站、藏木电站、田湾核电、防城港核电、兰新铁路、贵广高铁、港珠澳跨海大桥、泰州大桥、北京中国尊等一百多项国家重点重大工程,并应用到欧美、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

构筑了系列功能型建筑化学功能材料,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特殊需求,产品入选国家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他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完成的国家或部省级科研课题的成果转化率达%,公司市场占有率连续七年排名第一,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

冯伟民

冯伟民,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冯伟民通过学习科学传播新理论和新知识,结合古生物科学传播特点,带领馆员认真做好博物馆多个方面工作,包括建好生命进化主题展对外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研发科普产品、开展科普创作、提升博物馆信息化水平、承担社会各种科普职责。连续十年带领博物馆荣获江苏省“十一五”和“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

他牵头推出十八个科普特展,如“古昆虫——飞向蓝天的先驱”“神奇的古生物钟”“二叠纪生物大灭绝”“地球生命起源与早期演化”等。另外,每年举办青少年古生物绘画优秀作品展,并向社会推送两个展览,成功举办十一届化石鉴赏活动。

冯伟民还主持申报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协基金、中国科学院科普基金、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基金等一批重要科普基金,联合中科大和社会科技团队,组织研发建成了澄江动物群多点触摸系统、澄江动物群混合现实互动系统、恐龙魔方,形成了博物馆展示新亮点,深受青少年欢迎。

任青文

任青文教授,长期从事力学教学和复杂力学系统安全性的研究工作,现为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我国工程力学、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等领域,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年以来,结合我国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作为第一负责人,任青文承担了大量的国家和部省级重点科技项目,在建立复杂水工结构破坏分析与安全评估理论和方法体系、揭示结构破坏机理、发现科学规律,以及在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

顾晓松

顾晓松,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学科研究领跑者,现为南通大学教育部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科研中,顾晓松不仅是一个身体力行的战斗员,还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员。他对科学动态的敏感捕捉、对研究工作的坚持不懈、对实验结果的精益求精,感染着身边一批又一批研究工作者。在他的神经再生研究团队中,汇聚了基础和临床医学、药理学、材料科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生物、细胞与免疫、遗传与发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人员。

周围神经缺损修复与功能重建,是百余年来世界临床医学研究中的一大难题。30多年来,顾晓松立足南通,立足母校南通大学,带领团队围绕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再生潜心研究,在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研究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创新性成果。

张连华

张连华,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传所副所长。

麻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古老传染病,麻风防治工作者是一群与麻风作斗争的特殊医者,张连华就是这群特殊医者中的优秀一员。年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从事麻风防治工作已29个年头,他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麻风防治事业,用爱和坚守,驱散了笼罩在麻风患者身上的阴霾。29年的敬业与执着,使他成为如今江苏麻风病学学科带头人,在麻风病例发现、临床管理、防控策略等方面具有创新性见解,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现场工作经验。

张连华先后荣获“马海德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麻风防治突出贡献奖”等终身荣誉称号。他不仅主持和参与全省日常麻风防治工作,为江苏省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顺利完成麻风病防治“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任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全程参与和主持了江苏省中-英合作麻风康复试点项目三个阶段共9年的工作,为国家全面推行麻风病康复工作贡献了江苏经验。

胡冠九

胡冠九,江苏省太湖水质监测中心站站长。

有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时,胡冠九能服从安排,保质保量完成监测任务。带队参与了年松花江特大跨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同事们一起,在北风呼啸、千里冰封的中俄边界,将一组组质控有效、数据准确的污染河流监测数据提供给前线指挥部,为防止污染团直接下泻至俄罗斯、引起不必要的国际环境纠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带队参加年汶川抗震救灾应急监测,在抗震救灾的前沿阵地,在帐篷里动辄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下,对德阳地区及周边的饮用水源水质样品进行分析,出具数据1.1万余个,为数百万灾民“喝上干净水”提供可靠保障。在年长江干流镇江段突然被不明污染物侵袭、导致镇江市区居民饮用水出现异味,发生供水危机时,率领应急小组紧张工作,凭借专业监测技能,对异味物质定性、定量,迅速锁定污染物质及“肇事元凶”,为排查出违法排污船只,避免其继续污染沿江下游居民饮用水源提供了技术支持。

吉林

吉林,工学博士,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长大桥总工程师、江苏扬子大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先后被评为“江阴大桥”建设功臣、江苏省  “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突  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创新创业人才、交通部“科技英才”等。

吉林,人如其名,在跨江大桥建设中像树一样向下努力扎根,聚集能量向上挺拔生长,不招摇、不动摇、不畏风雨、不惧骄阳。他用谨慎和专业诠释了建桥人的职守,一座座横亘长江的大桥是他最好的名片。

江阴大桥、润扬大桥、泰州大桥这批世界级桥梁的成功建设,在国际桥梁史上烙下了江苏印记,也为中国迈向桥梁强国增添了光辉的标签。吉林像无数的路桥人一样,通过一次次攻坚克难、一次次挑战极限、一次次创造奇迹,在中国迈向桥梁强国的进程中,走出了一条追赶和超越的道路。吉林正是用这种精益求精、无怨无悔的追求和奋斗,磨砺了责任、创新、崇实、善为的人文精神,诠释了他们这一代交通人最真挚、最无私的情怀和梦想。

来源:江苏省科协

编辑:瞿亚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eiyao.com/mfhz/9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