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非常时期,在阅读中看到理性生命和希

疫情汹涌,打乱了我们平静而安详的生活,带给我们一个特殊而难忘的假期。疫情之下,人们难掩焦虑与恐慌。在这些情绪的背后,是我们对病毒和瘟疫的未知,是我们对疫情和疾病的恐惧,是我们对于未来不确定的无力感。

毛姆有句话有点儿应景:“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你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当然,毛姆还在后面补充了另一句话:“我说‘几乎,因为我不能强辩说阅读可以缓和饥饿的痛苦与失恋的悲哀。”

诚然,在漫长和难熬的时期,阅读无法帮助我们彻底打败病毒和疫情,却是“预防和抑制疫情的良药”。这是孩子“阅读”疫情的良机。注入,有助于他们清醒冷静地面对,获得对于未来的掌控感,避免重蹈“无效教训”的覆辙。

______

阅读那些新闻,直面真相

当灾难和危险发生时,往往也是谣言四起之时。为什么谣言这么会有市场?原因很多,首先,灾难面前,人们通常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觉得孤独无助。面对疫情的恐慌和肆虐,迫切地希望能得到与灾难有关的信息,如同一名落在海上漂浮数天的人,只要是海上经过的任何物件,他都会紧紧地抓住,视为救命稻草,抓住不放。当有关疫情信息传播的时候,人们常常是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毫不怀疑其真实性。

其次,是人们的趋同心理,尤其会认同熟悉人,如亲人和朋友所发的信息,正如扎利亚·戈维特(ZariaGorvett)在一篇关于"群体极端化(grouppolarisation)"的文章中写道,人们的头脑总是受到周围群体——无论真实还是虚拟群体的影响而出现意见趋同现象。

我们身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来源极其多元,但也难免泥沙俱下,伪科学、谣言等有时候也会甚嚣尘上。新冠肺炎爆发后,信息汹涌爆炸,真相扑朔迷离,谣言层出不穷,尤其需要孩子具有独立思考、辨析真伪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更应视之为指导孩子正确地阅读新闻、甄别信息的时机,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理性面对疫情的能力。分清事实和观点,辨别证据的可靠性,是一个人参与公共事务最基本的常识和素养,也是一个人阅读素养的重要部分。

具有质疑、理性精神和辩证思维的公民,对于听到的任何一个带有观点的评论,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马上听信而是谨慎求证,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会人云亦云。而且他不会仅仅锁定一个信息来源,而是从不同的新闻或信息源,比较和分析新闻或者事件的真假。

真相总是复杂的,我们鼓励孩子停止看到简单的事实,贸然地认为自己知道全部真相;只有多元视角的互为补充,多元思想的激荡碰撞,多种声音的互相质疑,才能还原事实和真相。正如我们平时玩拼图游戏一样,决不能将一块图片当做整个图像,不能盲人摸象。在对众多的信息前,要引导孩子要学会分析文章的论点是进行有逻辑的论述,分析文本挖掘出作者的潜在真实态度。

1月31日深夜,“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条信息被网友刷屏,冲上了热搜。一夜间,双黄连口服液脱销,很快,凡是与“双黄”两个字有关的物品都买到下架:双黄连月饼、双黄牙膏、双黄鸡用感冒清……许多市民不顾交叉感染的危险,连夜出门到药店抢购。在零下的寒夜里,每个药店门前都是在排队等待的市民。

细思深想,这件事件冒出有好多“梗”。专家讲“这种药具有抑制作用”,而不是预防和治疗作用;还有是“初期发现”,对病人如何有效,还要做大量实验。药物被论证有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要经过四个步骤:动物实验、一期临床试验、二期临床试验、三期临床实验;再有,此时挤着排队去买药,不但增加了人挤人感染的风险,而且还白白浪费了一只口罩。从疫情爆发到今天,类似的事件或者谣言已经有过几十上百次。

大数据时代,要了解事实和谣言的真相也不是很困难的事,如今很多网站利用大数据功能和沟通渠道分析信息真伪,开设了辟谣栏目,如百度新闻和腾讯新闻推出的“新型冠状病毒实时辟谣”特别专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eiyao.com/mfhz/89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