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肿瘤靶向药物的使用
国家卫健委颁布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年版)》明确指出: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需在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或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靶向药物,顾名思义就是能够「精准打击」发生特定基因突变的位点,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又不会杀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但靶向药物也会出现耐药现象。此时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分析相关基因的突变状态,了解敏感突变和耐药突变,能够帮助医生为患者「量身定制」最优的靶向用药治疗方案。预测免疫治疗效果
免疫治疗作为目前肿瘤治疗领域的明星疗法,在多个复发或难治性的恶性肿瘤中都展现了十分强劲的治疗效果。据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报道,第一批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Nivolumab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相比传统疗法5年生存率提高了近5倍!然而,PD-1抑制剂价格较为昂贵高昂,针对大部分实体瘤,有效率约为20%,也就是说,它不是对所有肿瘤都有效。如果盲目使用,万一是无效的,患者也会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这时候,就需要事先进行肿瘤基因检测,确定患者是否适用PD-1抑制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看看肿瘤是否有遗传风险
我们都知道,肿瘤患者的部分突变是会遗传的。因此,肿瘤患者需要检测一下是否携带遗传易感的基因突变,分析自己的肿瘤是否与遗传相关,从而知道家属是不是也有遗传的风险。如果有,可以让家人尽早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评估肿瘤患者预后及复发风险
基因状态,也是影响肿瘤预后的重要因素。例如:HER2基因扩增的乳腺癌患者,预后比HER2基因无扩增者要差。进行基因检测,可实现对肿瘤治疗效果的动态监测,更准确地估计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复发风险。提示临床入组,最大化治疗希望
目前已获批准的靶向药物只占少数,还有更多在研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分析患者是否携带有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药物的相关基因,提供潜在的用药可能性,能够为肿瘤患者治疗带去最大化的希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为了预防癌症而进行肿瘤基因检测是没有必要的。但对于以下这些人群,肿瘤基因检测或许是能「救命」的。03哪些人需要做肿瘤基因检测?肿瘤患者
手术前考虑靶向和免疫新辅助治疗的患者
手术后,微小残留病灶监测
无法手术,考虑寻求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机会的患者
治疗后复发监测
治疗耐药后,需要换药继续靶向或免疫治疗的患者
家族成员
当家族中存在以下情况时,家族成员需要考虑进行癌症风险方面的基因检测:家族中有成员在非常年轻的时候确诊癌症
近亲患有罕见的癌症,且该癌症与遗传密切相关
家族中几位一级亲属罹患同一种癌症
家族中患癌成员都与同一个基因突变相关,如BRCA与乳腺癌
体检时发现与遗传性癌症相关的情况,如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胃肠道多发息肉等
家族中有一个或多个成员具有已知的遗传突变
04用什么样本做肿瘤基因检测?做肿瘤基因检测,检测的是肿瘤细胞的突变,而非正常身体组织,因此需要获取肿瘤细胞。临床上通常有3种样本:术中肿瘤样本:手术中切除的肿瘤组织,这是最优样本,可以说是金标准。穿刺活检样本:通常是在局部麻醉下,用很细的针刺入疑似肿瘤,来获取少量细胞用于分析。创伤很小,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液体活检样本:主要是指通过分析血液里的癌细胞或者癌细胞释放到血液中的DNA进行分析。当遇到患者无法取得足够组织,或者组织样本年代久远,可以考虑用血液样本代替。虽然肿瘤组织是最好的样本,但有时候如果肿瘤部位在组织中只有针尖点大,其余的都不是。那就要在病理医生的指导下做肿瘤细胞富集,再做基因检测,不然结果可能不正确。基因检测预约
-、
来源:国信凯尔
编辑:尚爔审核:健康挚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健康时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是我国医药卫生健康类媒体中公信力最强、权威性最高、受众量最大的健康专业全媒体品牌。
目前有报、网、端、微、视、会六大类、11大品牌、20个公号传播矩阵,全年用户、粉丝订阅量万+,年度二次传播受众量累计47.7亿人次+,是促进全民健康工程重要的组成。全媒体平台有一报(健康时报)、一网(健康时报网)、一端(健康时报客户端)、两微(健康时报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