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
湖南人的一天
我们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容易产生泡沫和浮华的世界。很多时候,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艺人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停顿自己的脚步,去体味社会冷暖,去拥抱他人。
其实,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都值得敬畏尊重,每一个平凡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麻风村里的老人。
人物在湖南益阳市安化县城约90公里的大福镇九瑶村,有三栋小楼傍山脚而建,小楼外没有院墙,人们可以随意进出。这个看似简单的院落,就是益阳大福皮肤防治所,里面住的都是麻风病人。
图/文:吴小兵李旦
水珠里的麻风楼。30年前,所有被隔离在海拔1千多米的天罩坪山生活的麻风病人和医护人员全部搬离到山脚九瑶村的这幢楼里。麻风楼里的病人除了身上因为疾病留下的印记,其他方面已经和普通的村民没有什么区别。现在的麻风楼里一派祥和,他们很感激也很珍惜这个家。
为了自给自足,他们在麻风楼的里里外外,都种上瓜果蔬菜。
他们各自分工,力所能及的做好麻风楼院子里的每件事。
麻风楼目前长期居住的病人有42人,他们大都来自于宁乡、娄底、岳阳等周边县市区,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42岁。
虽然麻风病给患者的身体和容颜留下一些残疾的伤痕,但楼里的居民还是很关心自己的仪容仪表,每天穿戴干净整齐。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侵蚀皮肤和神经系统,使患者肢体受损,造成永久性残废或肢体变形,一度让人谈之色变。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勒住了这个古老疫病的缰绳,但绵延余年的神秘与恐惧,仍让众多麻风病人如在人间边缘前行。
无论是已治愈者还是医护者,在病菌本身已不再肆虐时,仍要承受心灵上的创痛。
方云初等五人是麻风楼从天罩坪山搬到九瑶村的最原始住民,如今的麻风楼已经成了他们安享晚年的家。
方云初负责麻风楼的伙食和会计,这幢楼里除了他这个会计还有村主任,小组长。大家各自分工,共同管理麻风楼。
从山上搬到九瑶村的这些年,当地村民对麻风楼中的病人不再有恐惧。已经有三位麻风病病人与当地的村民结婚,邓介春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与爱人田培英结婚多年,现在孩子也已培养成人。
来自岳阳的胡利君得了麻风病被家人抛弃,年底被送到麻风楼。因面部毁容几度轻生,都是医护人员轮流献血抢救,挽回生命。如今在这帮忙做一些零活,家人也开始接受她经常电话联系询问病情。
“麻风楼”的三栋房子,从大门口走到最里头,也就需要两三分钟。没有隔离设施,偶尔还有村民淡定自若走进来,寻着把凳子,一屁股坐下,便拉起家常。到了傍晚,楼前的地坪上还会有一群人放了音响,大跳《小苹果》。这幢“麻风楼”是湖南省内目前唯一实现病人和医护人员生活完全一体化的麻风村。
闲时,麻风楼里的居民喜欢看电视、打字牌,或者一起聊家常,嬉戏打闹。偶尔有附近的居民一起参与。
傍晚时分,爱好跳舞的村民来到麻风楼前与楼里的居民一起跳广场舞。如今村民对麻风病患者不再排斥和害怕,都会相互来往走动。
麻风楼里的医护人员和病人们一起生活在院子里,平时除了帮他们治疗,还会一起搞活动,过年过节经常一起吃饭。
每年的寒暑假,都有不少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到麻风楼与这里的病人一起生活开展活动。
在年,九瑶村的麻风病人与医护人员全部从海拔米的大福镇天罩坪山顶集体搬迁,他们在村庄边缘安营扎寨,从最初的被隔离、被排斥到后来的友好往来,能够与村民们一起跳广场舞、打麻将,甚至是结婚——这座“麻风楼”里的病人不用蜷缩在社会荒无人烟的角落,
如今的“麻风楼”,已经不再是一处“禁地”,反倒成了麻风病人安享晚年的家。
如今的“麻风楼”,已经不再是一处“禁地”,病人们已经把这当成了自己安享晚年的家,即便康复了,家人来接也不愿意离开。
“湖南人的一天”投稿方式投稿通道:1.投稿邮箱:qq. 希望有识之士的你,和我们一起 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主办
邮箱:
.QQ微博:湖南图片网
网址: 业务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