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助麻在边缘处的麻风村

七年助麻红十字,博爱人道传知识

这是一个坐落在田园中的小村庄

它很平凡

却又在时间的洗礼下

被赋予了不同

的意义

接下来

我将向你展示

这个村庄最真实的模样

7月20日

志愿者们顺利抵达麻风村

映入他们眼帘的

是蓝天白云

是小桥流水

是青葱田地

(志愿者深入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皮防所麻风村,开展博爱助麻活动)

老人们就住在这样一个朴素的环境中

白墙青瓦,绿木环绕

然而,这样的生活环境,不是每一个麻风村都有的

20世纪初期,医疗资源匮乏,医术落后

面对这种“不治之症”

人们只有用“驱逐”这个手段去解决

被赶出原本村庄的人

集中在偏僻的地方

形成了最早的“麻风村”

上图就是四川省西南部彝族聚居区

凉山州麻风村

在这里

每发现一个患病者

他们就会举行“撮泰吉”仪式

彝语为“变人戏”,是彝族的重要信仰民俗

通过扮演老祖宗的化身

来驱邪祟、迎吉祥、祈丰收

以防止麻风作祟

(撮泰吉仪式)

没有人关心他们怎么样

衣食住行没有保障

也没有医生或志愿者们的到来

是真正意义上的与世隔离

这种社会风俗一直存在

他们始终只能依靠自己的耕作劳动

来保障自己最基本的吃饱穿暖

即使,那是一双无法拿筷子的手

一双无法走路的脚

(年,四川省西南部彝族聚居区麻风村中,麻风病患者钱智昌正在蔬菜田耕作)

麻风在西方被认为是受到“诅咒”

而在中国则被认为被“鬼怪”附身

所以他们一辈子都无法走出这个被抛弃的村庄

好在从80、90年代起

医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让麻风病患者真正有了相对可靠的治疗方法

国家提出了“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步骤方法

在全国各地正式建立了麻风治疗所和收容所

即现在的“麻风村”

据中国新闻网统计

在党和国家的不懈努力下

至目前为止

麻风病新发病例仍在逐年稳步下降中

持续年均不到例

麻风村的数量已经减少到了余座

困扰中国近千余年的麻风病

已逐渐成为历史

由中国疾控中心调研统计

我国麻风发病率、发病数、死亡率以及致畸率

总体呈递减趋势

医院以及医疗人员逐年递增

麻风已不再是无可控的疾病

如今,麻风已不再是一个无法治疗的“恶魔”

人们了解到

它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疾病

对神经以及周围皮肤产生伤害

以致畸,致残

但它可以被治愈

第一药物为氨苯矾(DDS),同时采用联合疗法

(我就是对抗麻风的头将!)

第二药物为氯苯吩嗪(B)

(我是抑制麻风杆菌的好帮手)

但由于麻风本身是飞沫传播与接触传播

所以在那个麻风传染快,传染率高的年代

患者依然只能选择长期的隔离

早期社会对麻风病患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不仅仅是麻风病患者失去亲朋好友

更是人们对“麻风”这两字的歧视与不理解

所以才更需要我们的存在

帮助他们抚平时间留下的“疤痕”

今日

志愿者们成功抵达

亲爱的爷爷奶奶们

请签收这份来自扬州大学大学生红十字会的爱心!

老人们都是年轻时患病

被集中到麻风村治疗

所幸他们都已被治愈

现在在这安度晚年

(志愿者们挨家挨户拜访爷爷奶奶们)

和爷爷奶奶们打完招呼后

志愿者们乘车来到镇子上

为接下来的活动项目买材料

顺便思考一下今日menu

食材get!

采购完食材

志愿者们走进旁边的花店

为老人们买些种子

有向日葵、月季和满天星

让长出的花儿装饰村庄

最后,到文具店买手工材料

它们之后可是会“大变身”的哦

爷爷奶奶们很欢迎志愿者的到来

也感谢有这样的活动

能让他们接触到外界社会的新鲜事物

感受来自青年人的温暖

虽然由于疫情,我们的线下人数减少了

但我们不会吝啬任何项目

依然满满诚意

看到爷爷奶奶们的笑容

就是我们最大的意义!

让我们一起更加了解这个村庄

编写不一样的“麻风记忆”

相信接下来一起度过的日子

一定是灿烂无比的!

end

扬州大学大学生红十字会制

图片:陈浩天

文案编辑:王凌筱

排版布局:王凌筱

责编:陈家颖侯雨诗金王玥

审核:周莹柏程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eiyao.com/mfhz/46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