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麻风村里的最后3个人丨看客

白癜风康复来袭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208/4575148.html

但愿所有的传染性疾病,都不是一条通往未来的单行道。

年,每个人都切身经历了新传染病带来的恐慌。被隔离、被歧视、被信息公开,以及康复后的另一场漫长战役。这一切很自然地让我想起麻风,以及曾经被隔离的麻风病人所经历的一切。

最后一次去普宁麻风村是在年9月,朋友用摩托载着我,我们像以往一样,沿着那条狭小的土路向前。

村庄已不复存在了——眼前打开的是一大片废墟,70年代建的集体大饭堂已经消失,我站在那里,它的样貌依然鲜明如昔——在饭堂侧门那面墙上,曾有人写下几个红色的大字“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以往,那几个字总是迎着村路,在进村的每个人面前自然展开。

未拆迁前的普宁麻风村,集体大饭堂的墙上写着“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字样。

村里呈七字形的两排房子,一排已被推倒,破碎的砖块散落一地。村长罗汉松和村民马镇城住的那排房子还在,里面早已空空荡荡。去年6月,马镇城去世了,两三个月后,机器手就开进去推倒了房子。

村长罗汉松是村子里还活着的最后3个人之一,也是这座特意为他们建立的村庄最早的主人——他在年搬进来,最高峰期的年,这里曾聚集了多人。眼下,他们都被安置在村口及对面的房子里。

拆迁中的普宁麻风村

过去8年间,我去过全国20多座麻风村,和所有的五六百座麻风村一样,它们正按一致的步调逐一消失。随着80年代治疗麻风病的特效药问世,这些在人民公社化时期迅速建立起来的、专门用来隔离、治疗麻风病人的地方,不再接收新病人。

我曾以为,因为疾病而大规模隔离的情况都已成为历史,直到往昔再一次重现。

不能提的“泰糕寮”

除夕深夜,一位来自粤西海滨城市的朋友发来消息,言语里透着慌张。看到网上大量来自武汉的游客涌向了她所在的城市,她不禁抱怨:“怎么这个时候还出来?”

我有些意外,作为经常去麻风村探访康复老人的大学生志愿者,我以为她自然也会对这些人的处境有所理解。

“武汉人并不等于新冠病人啊。”

“知道了,想到了村里(麻风村)的老人。”她回复我。

潮汕方言把当地用来隔离治疗麻风病人的地方叫“泰糕寮”(泰糕为音译)。“泰糕”在潮汕话中指代“麻风病人”,但在日常生活里又常被用来骂人。

当年,很多潮汕籍的麻风病人一直不愿去“泰糕寮”,因为“泰糕”这个帽子太厚重了。汕头潮阳出生的彭海堤就一直坚持,宁死也不去家乡的“泰糕寮”。等医院“医院”来招人,他终于愿意去了。但这两个地方其实一样——都是隔离治病的地方。

只不过,心理上的感受确实不同:“泰糕寮”是一个不见光的地方,它仿佛昭示着麻风病人的命运和归宿——有麻风病,你只能被隔离去那里;医院则可能是希望所在。所以,走得越远越好,宁愿死也要远离家乡,不要拖累家人。

彭海堤的家乡汕头潮阳的麻风村,是他宁死也不愿意去的“泰糕寮”。

在信息不通畅的年代,在中国不同地方的农村,“泰糕寮”有着截然不同的面目。有村民说,“泰糕寮”环境恶劣,就建在深山里,用茅草搭起一座座的草寮给病人住;也有村民觉得“泰糕寮”可能并不存在,这不过是把病人拐骗出来的借口,他们会把麻风病人集中到海边或者荒无人烟的山区,集中活埋或者枪杀。当然,没有一个人真正见过。

可谣言并不会空穴来风,在没有可治愈药物的年代里,人们对麻风病充满了恐惧,民国时期甚至出现过地方政府枪杀病人的悲剧。很多康复老人都曾提及,当年国民党地方政府在广州枪杀麻风病人的故事。他们讲得悲切,咬牙切齿,就像发生在他们身上一样——这是麻风病人的集体创伤记忆。类似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被移花接木,被搬运到“泰糕寮”。

农村往往是这样,有一点风吹草动,很快就传遍村里的每个角落。村里有谁患了麻风,大家心知肚明。大人们虽然不会明里大声讲,却会在暗地里交头接语,而懵懂的孩子们见了则会一哄而上,“泰糕、泰糕”叫个不停,有的听了,把火气往肚子里吞,有的回骂上几句也就算了,但有的可就要拼命了。

那一年,村里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对着许再河骂“泰糕、泰糕”,当时他手里刚好拿着一把竹竿,一下就冲了上去,抓住那个孩子往死里打。幸好村里有人经过,好说好劝下,才停了手。被打得满身是伤的小孩回家躺了好几天。

几十年后回想起这件事,许再河依然气愤难平:“生病都已经很惨了,你还来说我,我本来就想找水鬼来塞沙子了(潮汕方言,找人当出气筒的意思)。”

许再河所在的揭东麻风村。

但就在他被告知要去麻风村隔离治疗时,邻居老人却可怜起他来:“别去啊,听说会被拉到海边用机关枪扫射掉。”他将信将疑,但最终还是决定去了。他是这样想的:既然病染上了,在村里也不被当正常人,命该如何就如何,他都接受。

要被送去隔离那天,母亲给他叠满了一竹筐的番薯,他只从里面拿了一个,邻居老人又开口了:“有好吃的就在路上吃了啊。”

许再河在揭东麻风村

坐船到了深山里,传闻中被枪杀的情况没有发生,许再河看到的也不是草寮,而是几排用水泥砌成的平顶房,每排房子有8个房间,每个房间住6个人,还有田地让他们耕作,跟当时的农村一样实行集体劳作的工分制,也一样有分工,有人种田、有人看牛、有人养鸡鸭……看起来跟外面的农村没什么不一样。

非要说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这里地处偏僻,依山而建,是远离“健康人”的小社会。在那个穷困的集体主义年代里,他们被要求一边靠自己劳作维生,一边免费治病。

没有被喂鱼的许再河到了麻风村,赶紧给家里寄信报平安。半年后,他请假回家看望家人,才听说他离开之后,母亲在家哭了整整一个星期。

揭东麻风院废弃的老房子。

对彭海堤来说,去“泰糕寮”是低头,是败坏自己和家人的名声,因此他选择了远方的麻风院;而对许再河来说,去“泰糕寮”是迎难而上,是直面惨淡人生的骨气。

只不过,在那个运动式动员麻风病人隔离治病的年代里,更多人是没得选择。不去麻风村,在村里被人歧视,生产队不给你分配农业工作,家里没有足够的粮票换饭吃,本来就都在挨饿了,如何能再白养你一个人?

于是,“泰糕寮”也好,麻风村也罢,最终是那个年代绝大多数麻风病人唯一的“生路”。

彭海堤在东莞泗安麻风院,他有一只脚穿着假肢。

一支棉签决定的未来

2月初,有一回我上公交车时测温偏高,车上后方立刻传来了一位女士有些尖锐却清楚分明的声音:“如果体温太高就要下车啊。”司机犹豫了一下,对我说,“坐下一班公车去。”

过去,专门用来识别麻风病人的工具是棉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组织皮防站的工作人员下乡普查,工作人员用棉签在人的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上划过,问:“有没知觉?”没知觉的人就被挑选出来了。

为了确诊,要在这些人的皮肤上割下一点肉,去做切片检查,如果在显微镜下检查到有麻风杆菌,就要送去麻风村了。

事实上,早在大普查之前,很多人就知道自己患病了。麻风和新冠一样,是可以自查的,但与新冠只有发烧发热、咳嗽等像普通流感的症状相比,麻风的症状要独特得多——知觉麻木,脸上和手脚长满红色的斑点——有经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普宁麻风村旧集体饭堂,下雨的屋檐。

马镇城年出生在普宁县的一个小山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脸上就起了斑,之后就再不敢去学校了。村民背地里议论纷纷:“麻风医得好,石头会生草,咸鱼会游水。”后来皮防站的医生送去了治病的药物,村民依然无法相信,村里的老人甚至站出来阻止他吃药:“不能吃啊,要是吃了麻风菌跑出来,可能会传染村里老小。”

马镇城既愤怒又气馁:如果吃了药真会影响村里人,那我还吃什么?吃了我不真成了罪人?激愤之下,他把整瓶药都扔了。后来皮防站又托人送药来,但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吃。“我一个人倒霉就好了。”他心想。

挪威医生汉森在年发现了导致麻风病的罪魁祸首——麻风杆菌。从年代开始有了治疗麻风的药物DDS(氨苯砜),但到了年代,绝大部分中国农民对此依然一无所知,人们给排挤异己的“合理”解释是,这些病人要不就是过于风流淫荡,要不就是做错事遭了报应。但事实上,超过九成的人对这个病有天然免疫力。

氨苯砜发明之前的年,被流放西伯利亚的麻风病患者。图源:视觉中国

家里实在太穷了,马镇城成了累赘,母亲也逐渐对他失去了耐心,苛斥他好吃懒做。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手脚的知觉也越来越差。但被每次母亲责骂后,他仍会默默无言地提着篮子上山烧炭。有一次,他在一块石头上跳下去,下面正好是一块被砍掉露出了尖角的木桩。木桩直插进他的脚底,血流不止。但知觉的丧失让他感受不到有多疼,也就不知伤口实际有多严重。他只简单包扎一下,第二天继续一瘸一拐地上山了。日复一日,他的脚开始发炎,疼痛在这时加倍偿还,他再也没法上山了,愈加虚弱下去。

但没人在乎马镇城承受了什么。他一个人搬去了老房子住,房子挨着一座小山丘。后来,村民们又想在山上挖个山洞让他去里面住,马镇城一口回绝,“他们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文明’消灭我。”

没多久,皮防站的工作人员要求他入院,他很生气,“要死就死在家里。”没想到母亲却回应说,“要死死在外面。”听了这话,第二天一早,在村里的妇女都还没起床的时候,他就独自一个人沿着山路走出去,前往一个未知的世界了。

麻风病康复者用过的假肢和防护鞋

也有人真的被村里人送到了山上。

陈艳芳出生在距离马镇城多公里外的台山市,那年她才10岁,一天背着番薯苗往田里去时,突然双脚发软,开始使不上力气了。后来,她的脸和手脚长起了一点点的红疹,之后红疹又一点点凸起,头发开始一把把地脱落。

“那个女孩是发风的。”村里人就此认定。

麻风像一把隐形手术刀,重新修饰了她的面庞。19岁那年,她的眉毛脱落得差不多了。一只眼睛起了白点,开始有些看不清东西。村民们集体决定,在山上搭个葵棚让陈艳芳一个人自生自灭。

农村社会对“泰糕寮”的想象,大概就和这种原始的隔离方式有关。山上有老鼠、蟾蜍和蛇,她很害怕,一到晚上就把自己关在棚屋里,幸好还能望见对面山头的动静。每天清晨,白色的光亮还没涂满天空的时候,她能听到对面山头飘来的钟声,听见知识青年喊着口号。有时,她能望见那边发出的微光,那是他们点起的一盏盏电灯。这些让她感到自己没有完全隔绝人间。

在山上住了几个月后,她终于被送去了台山医院——大衾麻风院。

在海上能望见房子的地方,就是陈艳芳住了几十年的大衾岛麻风院。年,海岛上的康复者们集体搬迁到东莞泗安麻风院。

即将岁的“麻风丐”

在新冠疫情中,疫区居民在全国各地遭遇歧视,有的被人公开隐私信息,有的甚至被赶出出租屋,到处不被待见,在各地流浪,成了“新冠流民”。

在民国时期,也曾有一些患了麻风,无家可归、流落街头、到处晃荡的人,有人甚至特地给他们起了个名称——“麻风丐”。新会麻风村的康复老人甄湛和关益就曾是。

甄湛在十来岁的时候左脚就开始垂足了,走起路一瘸一拐的,母亲看见了,还以为是闹着玩的,直到脱下他的裤子,才惊讶地发现原来他的大腿上有一块廯。母亲赶紧带他去看医生,他喝下一碗碗用树根熬成的药,不断拉肚子,拉到快翻白眼,病还是没好。那时大约是年。

甄湛在新会麻风院

很快,这个十来岁的小孩从大人们的风言碎语里多少知悉了自己的不幸,他对未来的感觉可能是模糊的,但确定自己是不被喜欢了。“我还是离开了罢”,这么想着,他收拾好东西,背起行囊走到母亲眼前,道了声:“我不想拖累家里,我走了,你就当没生我这个孩子吧!”从此便开始了四方流浪的生活。

关益则是被养父母从家里赶出来的。那时他才七八岁。在艰难抗日的时期,小小的他因为不同的缘由被家里的大人们一次又一次抛弃,最终只能四处乞讨,在码头上做苦力,年节时候就去乞讨。实在没得吃了,也得去偷去抢,偷人家手里的腊肉,抢富人家的毡帽……就是为了去卖了换口饭吃。

新会麻风院建于年,以前称“医院”,由美国天主教会筹资所建立。

甄湛在外面流浪倦了,听说新会县有个美国天主教会创办的麻风院收留无家可归的病人,便申请入了院,那是年。如今,甄湛已经97岁了。

关益是年被解放军在街头发现,几经波折送到麻风院的,他也不知自己究竟有多大,按照他入院时报的岁数,今年也有87岁了。这两个“麻风丐”竟能活得这样长,当年那些耻笑过他们的人要是知道了,恐怕要大吃一惊。

即将岁的甄湛在新会麻风院,坐在自己房间门口。

2月初的那天,我担心再搭公车又被拒载,走路回家又太远,最后选择了叫出租车回去,幸好上车测温正常,进小区时又被测了一次,保安点头示意我进去,又闯过了一关,虚惊一场。有时,和别人变得不一样,不过一瞬而已。

一条通往未来的单行道

人心隔离容易修复难,新冠病人康复后依然担心病情复发,不敢接近家人,惧怕遭人冷眼;而持有健康码的湖北人,在出省打工的路上也曾遭遇歧视和被遣返。这一切,麻风康复者都曾经历过。

在麻风隔离时期,治愈出院的病人都被颁发了一张出院健康证明,上面写道:某某已治愈麻风病,可以回家乡正常参加生产劳动。而在没有特效药的年代之前,病人治愈麻风的时间是用年计算的。三五年治好病是万幸,十年八载才是常事。但当年动员病人入院时,医生常常笃定地说,最多半年就能治好了。

一名麻风病人的住院诊疗记录,治愈麻风病花了他14年的时间。

今年60多岁的麦女织(化名)时常回想起自己在入院前夜,母亲点起一盏油灯,为自己缝制了一套花衣裳:“给你做一件新衣服,让你明天医院,医好就回来。”没想到这条路最后变成了单行道,几年后,她父亲去世,没有人告诉她。再后来,母亲对她说:“你以后医好了,嫁得越远越好,不要影响你的弟弟。”

10多年后,即使医好了病,患过麻风的女儿也回不了家了。在现实的天平上,被放弃的只能是女儿。

她也曾有过希望。当她还在佛山麻风院的时候,一个已经出院的康复者回来找对象,两人一见钟情。在男人的怂恿下,她冲动地跟着出了院,到他家中住下。但两人的关系却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他嫂子冷冷地说:“他没麻风,你有麻风。”这话的意思是,他医好了什么也看不出,你却双手弯曲,谁会相信?有被麻风伤害过的痕迹,你就一辈子都是麻风病人。

两人还是想奋力一搏,决定自己去登记结婚。但那时的婚姻是要经过人民公社批准的,在家人的强行干涉下,公社最终没同意两人结婚。兜兜转转,她突然没了去处。自主选择出院的她已经回不去麻风院,回家的路也早已截断。“我就这么跟他出来了,你说我傻不傻?”

那年她30了,觉得女人到了这个年龄就老了,最后,在别人的介绍下,匆忙嫁给了一个大自己十多岁的男人——一个曾经患过麻风的军人。后来,她怀孕了,但在胎儿长到3个月大时,她和丈夫最终决定不要让这孩子出生——他们不想让这孩子再来这世间受苦。

麦女织结婚时买的缝纫机,一直用到现在。

就算死,也要死在这座

“可遇不可求的学校”里

还有其他出了院的康复者,有的远走他乡,有的因劳累过度、病情复发又回来了,有的老无所依最终申请回麻风院,也有的在人们的不信任和冷眼中被迫回头……

不同于这些人,陈艳芳却像抱定了信念一般,一早就决定要留在麻风院。“我从未想过出院,医院住到死为止。”

年,她从山上的茅草寮被送到了台山海岛上的大衾麻风院,后来她的头发长回来了,岁月又给它披上了一层白色。如今她跟一个普通老太太无异,细看之下,饱经沧桑和朴素天真自然和谐地糅合在她的脸上。

她没有丈夫也没有孩子。年前的《婚姻法》里清楚写明了:麻风病人不能结婚。甚至连她自己也觉得,不该做那样“不三不四”的事,就仿佛一切都是自己的过错。

几十年来,医院担任护理的工作,帮忙照料病重的病人。这项工作虽辛苦,却也让她与这些病友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里成了她最后的庇护所和归宿。

未拆迁前的普宁麻风村,康复老人们住的房子。

马镇城和罗汉松也选择了在麻风院终老。当年马镇城被母亲赶走时,就知道自己无家可归了。治好病后,医院要求他出院,他只能用尽办法请求让自己留下来。弟弟在他去了麻风院之后,也赶紧逃离了他们出生的小山村——家里有个患了麻风的哥哥,谁知道弟弟有没有——多次艰难逃港,他最终还是成功了。

往后很多年,弟弟一直对自己哥哥的事缄口不言,可还是被同在香港的家乡人抖搂了出来。在弟媳的反复追问和提议下,相隔几十年后,马镇城终于与弟弟再次相见。后来,他们拍了全家福带来给马镇城。直至他离世,弟弟一家的照片就一直挂在他房间的墙上。

3个月后,村子就被拆了。

村长罗汉松见证了这一切。他晚年失去了两条腿,但装上假肢后,依然像久经风寒考验的松柏一样,在这人世间屹立着。

普宁麻风村的老房子,罗汉松当年就住在这排房子里,他称“这是一座可遇不可求的学校”。

60多年前入院时,他问医生多久能医好病?医生回答:“最多半年就好了。”没想到一年耽过一年,病重的时候,他曾和病友一起到山上挖断肠草,回来熬成一碗毒药,来回几次端到嘴边,最后还是倒掉了。

为了尽快治好病,年,罗汉松先后辗转两家省级麻风院,短短5年内,医院因病患减少和内部管理问题等原因先后关闭。年,他申请回到家乡的麻风村,不久后便被委任为村长,建起了集体大饭堂。半个世纪后,村里的病人逐渐康复离开,或者死去,最后终于只余下3人。

今年,罗汉松80多岁了,他大概从未想过,自己竟能活得这么长。在他生活了几十年的这片满目苍夷的土地上,在那些苍老的房子一间间倒下后,一座崭新的精神病院即将建起。

(在本文中,陈梦儿参与了陈艳芳故事的收集)

撰文/摄影张馥兰

编辑沈燕妮

文章由网易文创丨看客出品

版权所有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往期内容:

鉴黄师

疯狂的口罩

厂妹

汉口二表哥

生子丸

骗婚

代写论文

82年的金智英

17年前那场战役

奥赛

末路狂花

落户北京

40岁考证

杀死我的女神

赔钱货房子

卧底狱警

娶妻改命

中年男人的窝囊死亡

寻业中国

毒贩家族

产科医闹

专职买家秀

裁员无差别

远东带货女王

整容学术垃圾

被拖死的女孩丨提款机女婿

吸毒女的母亲梦

陪酒公主

合租生活丨风暴眼中的武汉人

东北相亲

应届生求职路

网红女同学

退出同学群的学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eiyao.com/mfhz/45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