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曾在人类历史上肆虐数千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麻风病患者尚有52万人,如今却只有不到人。
过去,麻风病令人闻风丧胆,现在早已成为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一位传奇人物、患者口中的“李妈妈”——时代楷模李桓英。
文|刘颖编辑|李瀚伟01
“我必须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
年,李桓英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仕宦之家。祖父李庆芳在面对日寇诱降时慷慨捐躯,这种爱国气节对她影响至深。
▲年,李桓英(后中)与家人的全家照(左起二弟李际申、母杨舒温、妹李林英、父李法端、大弟李际英)。年,她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在战乱中随大学辗转内迁。内迁途中,行走西南山区的经历,让她见识了真正的贫苦,心中播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
年,李桓英考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攻读细菌与公共卫生硕士。
她抱着“为中国人争气”的念头,格外勤奋。成绩优异的她很快得到导师特内教授的青睐,正式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年,年仅29岁的她成为首批世卫组织官员。
▲年轻时的李桓英
在世卫组织的7年,她前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国家的贫穷落后地区,为防治雅司病等传染病做出了艰苦努力,得到了世卫组织的认可,收入也十分丰厚。
但她难以抑制自己的思乡之情,回忆当年,她说:“在缅甸,我与我的祖国仅隔着一条河。每当夕阳西下,回到住处的我都会情不自禁地遥望北方,想念北京,想念我曾在那里生活过的那个家。”
年,她婉拒了世卫组织的续约,瞒着已在美国定居的家人,孤身辗转多国,最后从莫斯科回到祖国。
为什么要这样做?李桓英的回答总是那么坚定:“我出生在北京,我是中国人,我的归属就是我的国家,我必须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
▲年,李桓英与父母合照
回国后,她给父母写信说:“我在祖国工作、生活,心情舒畅,我要把毕生精力用在养育我的土地上。”
从此,她将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工作是她人生的重心,为了科研和病人,她终身未婚,几十年也未能在父母身边尽孝,但是她从未后悔。
02
“我们做医生的没有恐惧”
回国之初,李桓英被安排到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工作,工资不高,实验条件非常简陋,但她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回国后的第一个科研任务——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
随后,李桓英又开展了麻风抗原检测。为验证药效,她甚至撸起衣袖,自己当起了“小白鼠”。
年,李桓英在江苏省的一个“麻风村”第一次见到了麻风病患者,患者的惨状深深刺痛了她。她开始产生攻克麻风病的想法。
▲年,李桓英过独木桥去勐腊。
年,医院,在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职研究员,开始大量接触麻风病患者。
心中那颗“为国为民”的种子,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土壤,这一年,她已经57岁了。
年,她向世卫组织递交了关于中国麻风病情况的详细报告,获得世卫组织批准在中国进行联合化疗方法的实验项目,并得到了免费药品支持。
为了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李桓英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
她选择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麻风村”作为试点。
为了得到村民的信任,让他们感受到信心和温暖,李桓英主动与他们握手、拥抱,为他们检查溃烂化脓的伤口。
有一次,她把手伸进病人刚脱下来的鞋里,告诉他穿之前要摸摸里面有没有沙子。她的大爱,让患者们重新产生了对生的渴望。
那时,李桓英每天把药送到患者手上,亲眼看着他们服下,并做了详尽的病案记录。
她完全不担心被传染,在患者家里喝水吃饭,浑不在意,让大家感到震惊。“我们做医生的没有恐惧,我走遍世界,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
试点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服用药物之初,患者们出现了不良反应,皮损加重,皮肤着色,小便颜色也红了……惊慌之下,他们纷纷弃药。
李桓英便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她住在病人家里,耐心劝导他们继续服药。日子一天天过去,按时服药的患者慢慢好了起来。
年,村里的患者全部治愈,“短程联合化疗”完全达到了预期效果。
年的泼水节,勐腊县的“麻风村”有了自己的新名字——“曼喃醒村”,傣语意为“新生”。
这么多年来,她几乎跑遍了云、贵、川每一个“麻风村”。
这些地方往往偏僻难行,她曾数次遭遇车祸、翻船。最严重的一次遇险,她的锁骨和肋骨骨折,头部缝了7针。
大家都劝她好好休养,她却缠着绷带、打着石膏投入了新的工作。还有一次,她坐的船翻了。得救后,她仰天大笑:“我胖得像个皮球,哪里沉得下去?”
直到94岁,李桓英仍在云南防治一线奔走。这几年她走不动了,却仍然惦记着那里。
如今,在几代防治工作者的共同奋斗下,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已基本消灭麻风病。
而从年起,世卫组织也开始在全世界推广李桓英的联合化疗经验,不计其数的患者被治愈。
03
“我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事业奋斗终身”
李桓英在工作中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在生活上却一切从简,对个人名利也看得很淡。
这些年,她获奖无数,但她总是强调说,她只是做了自己应做的事情。
她用最简单的话语来总结自己的一生:长期以来坚持从事麻风病的防治工作。
年,李桓英在组织的安排下,到香港探望父母,父母苦口婆心地劝她去美国,她拒绝了。没想到,香港一别,竟成永诀,李桓英心痛难遏。
年,她前往美国为父母扫墓,与弟弟妹妹们团聚。这一次,她依然拒绝了亲人的挽留。
▲年夏,李桓英在美国洛杉矶的父母墓地前。
在科研探索中,李桓英敢于创新,严格求证。
她力主开展短程联合化疗之时,许多前辈专家都极力反对。
但她坚持认为,两年期的短程疗法符合中国国情,副作用少,节省的药品能救治更多人。
事实证明,她是对的,因为她的坚持,中国大大加快了消灭麻风病的进程。
李桓英对待病人像对待自己的亲人朋友一样耐心体贴,她总是站在病人的角度为他们考虑,想尽办法为他们进行无条件免费治疗。
她常常与麻风病患者亲密接触,甚至鼓励当地官员也这么做。
有一次,她与患者握手后,很自然地将患者的手引向当地的县长:“你看,县长,你摸一摸这手的神经有多粗,你也握一下吧。”
▲李桓英经常与麻风病患者亲密接触。县长心里再害怕也不好拒绝,便与患者握了手。
李桓英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她说:“如果医生怕,那干部们肯定怕;如果干部心里都怕麻风,怎么叫老百姓不歧视麻风病人呢?”
这样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个人,却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直到年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后,李桓英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年12月27日,95岁的李桓英面对党旗庄严宣誓,说:“如果我能活到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跟党走,我会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等到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希望我的身上能盖上鲜红的党旗。”
年,李桓英已经岁了,她仍然在为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而工作。
本文摘自年第10期《时代邮刊》(上半月)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视觉中国
初审|李瀚伟复审|李玲终审|黄菲看了李桓英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请在留言区分享点击右下角“在看”分享给更多的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