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来来往往,遇见不同的人
歌曲:欢颜(齐豫)
因为命运缘故,历史上,曾由成都到西昌专区,现在的凉山州,当了多年知青,觉得那段生活还是有聊斋的素材,愿与网友分享。
当知青时,一段时间住在大队小学旁,和乡村教师有所接触。
乡村教师是农村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言谈举止对当时的农村儿童有较大影响,甚至一生都有启蒙老师的影子。
这些老师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做出应有贡献,应该说他们是一群可爱的人。
那时的乡村教师,待遇很低,和厂矿企业职工比较,还要差一点。如果还要供养孩子,侍奉老人,就真地捉襟见肘,日子过地窘迫,和农民差不多,甚至有农民看不起他们吝啬惜物的样子,嘲讽他们“人民教师,吃米汤都要分”虽形容有点过火,但确实是艰难生活的写照。
有俩男老师,一人未成家,一人已成家,但没有带家人,两人搭伙做饭,随时听他们互相喊话“xx,你吃几两?”答:“我吃二两!”非常认真,体现了亲兄弟明算账,确实避免了矛盾。
不要笑话他们,如果设身处地,任何人不会比他们高明几分。这是两位非常好的教师,一旦投入工作,兢兢业业,尽心尽责。
男教师A是代课教师,一月只有24元钱,家有老母需要奉养,非常节约,记得大冷天,他还穿着薄薄的绵绸单裤,根本没有钱添置一条新的裤子。
A教师是西昌人,文革前的高中生,听说出生不太好,所以迟迟没有转正。
他性情温和,对人和蔼,不管是学生、家长、社员、干部统统以礼相待,没有半句言语不逊,对领导更显得有点唯唯诺诺。
他工作认真,学校上下也没人为难他。他自己有一份苦恼,就是钱太少,自己食量太大,每天都觉得饥肠辘辘。A教师中等身材,凉山州的太阳将他晒得入骨地黢黑,一副近视眼镜标志他是文化人,如果与他交谈,语速缓慢,彬彬有礼,文人雅气扑面而来,但一说到吃,他立刻变成饿鬼,抑制不住对食物地垂涎。
有刁钻促搯的人捉弄他,还险些出事。
那是一次教师到公社开会,不知怎么说到吃,A教师说自己没有吃饱过,一顿饭能吃一把挂面,傍边起俏多事的人起哄,说赌他吃下一把挂面,如果吃不下,赔两把挂面,A教师就应声答应,谁知煮下一把两斤重挂面,足足满满一大脸盆。
只见A教师眉开眼笑快速吃下第一碗,第二碗还神定自若,第三碗勉强微笑,吃速放缓,腹凸肠堵,第四碗已难下咽,面带难色,磨磨蹭蹭。
侧边人没有察觉危险已至,还在不停起哄,公社社长的老婆是最起劲的人之一,她嬉笑颜开,打着哈哈,非常开心,A教师只得继续艰难的吃着。
社长老婆的哈哈声引起社长的注意,此时A教师面色苍白,眼睛发直,表情痛苦,呼吸都像要停止了,社长观察到事情不对,立刻制止这场赌局,吩咐刺激咽部吐出胃纳物,A这才缓过劲来,医院,医生将A教师臭训一通“你不晓得?这世界上真有胀死人的事.......”
一学年后A教师调到公社学校教初中,他在村小的故事划了段落,后来听说他娶了一农村姑娘为妻,姑娘不嫌他是代课老师,家庭成分高;他不嫌姑娘大龄,是麻风病家庭,两得其所,一工一农,日子过得很滋润,有了孩子后,幸福指数还很高。
男教师B是公办教师,家安在离县城近的公社村小,老婆孩子都在那里,B的心也在那里,一有空闲,就骑上自己亲爱的自行车一溜烟跑回家去。
他家离学校40多里山路,每次往返大汗淋漓,旁人看见都佩服他对家地热爱。B也只在村小呆了一学年,第二学年他如愿以偿调到老婆所在小学,结束两地分居的窘境,B教师走后,给学生留下正派、善良、刚硬、果敢的教师形象。
填上B教师走后留下的空缺职位的是女教师C,此人是中年妇女,如果形容她长得尖嘴猴腮,不太礼貌,但她确实是精廋小巧一类人,一对小眼睛贼亮,蕴含无比能量。
她的教学无可挑剔,上她的课时,孩子立刻变成小绵羊,学生认真听讲,教学秩序非常好。理所当然的C是村小负责人,其实C的能力那里局限一个小小村小,如果拿一大的学校让她管理,她的能力应该绰绰有余。
不久她做了一件事,令村民侧目。
村里有一妇女名曾,是地主分子。但曾自己是穷苦人出生,娘家是贫农。
解放前,她娘家人贪图地主家殷实,将她嫁入地主家,土改时曾已满18岁,按政策划分地主成分,正因为这点,村里人对曾还是比较好。
曾有一养女名叫幺姑,幺姑是学龄儿童。
一天,幺姑被其母在家责骂了一顿,初来乍到的C老师以此为由头,召开全校师生批斗大会,将曾押往,批斗了一天。
C教育学生,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决打击地主阶级嚣张气焰,不准地主阶级迫害劳动人民的子女,C老师带头高呼革命口号:“打倒地主分子曾!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学生群情激奋,批斗会非常成功,从此曾不敢骂幺姑一句。
一石击起千重浪,这静谧村庄从未有过这样革命史,村民议论纷纷,连见过世面的大队长都说:“C老师强勉!”(强勉是土话,褒义,能力强的意思)不过大队长又分析道:“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C老师这样做一定有她的原因。”
一次教师集体到公社开会学习,会前,C教师要求两位在村小代课的知青发言,内容就是她的工作成绩,主要就是她那次发动学生斗地主的事迹,并暗示自己在县上有关系,有能力能将知青调离农村。事与愿违,在会上,两位知青已清楚感到话语权离他们太远,事情也就过去了。
也就是一学年,C老师调往另一公社完小担任校长职务,听说她工作做得很出色,任人唯贤,办事公道,处理学校事务井井有条,只是性格依然,若有触动冒犯,棱角必然分明。
C教师离开后,接着调来一女教师D,D是成都人,曾经也是知青,也曾是代课教师,因为嫁给我们公社党委办公室秘书,就顺理转为公办教师。
D教师与知青关系很好,大家也喜欢她,加上她有“权贵”关系,人们多少有点巴结她。
D像蜻蜓点水,过渡一下,也很快调到生活条件较好的公社完小上班。
这时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大队教师走马灯一样换人,原来到我们村小学教书算是苦差,因为交通不便,校舍和教师宿舍条件都较差,消息闭塞,生活购物都不方便,所以不被看好。
后又调来E和F两位男老师,这两位都是公办教师,性格迥异,可能同性排斥的缘故,不久就打起了肚皮官司,关系一点都不融洽。E教师三十岁上下,西昌人,老婆在西昌农村,E独自带儿子在村小教书。
农村教师是可以背着孩子上课的,不受师容师貌限制,学生、家长也不介意。E的儿子二岁多一点,由他独自抚养。
E教师课堂上教书,没有突出的好坏,很一般,跟学生留下平淡的印象,E寡言,亲和力很低,如果在笑,一眼看出他不是由衷喜悦。
放学后,常听到他教育孩子,只听到轻言细语询问之声,紧接着是孩子揪心地嚎哭,突然又止住,又听见E老师和风细雨的宽慰声,孩子又撕心裂肺般叫哭,如此循环好一段时间。
孩子的哭声非常瘆人,白天观察那孩子,目光闪烁着惊恐的余光,不太会笑,完全没有婴儿的天真烂漫。
幸好只是一学期,孩子送回西昌农村。
F教师四十多岁,乐山人,可能早婚,大女儿已经嫁人了。
F的家在县城,老婆是县服装厂的工人,工人是计件算工资,时间宝贵,所以俩小女儿由F老师带到村小生活。
F虽然年龄偏大,但性格活泼,见多识广,教学风趣幽默,学生都很喜欢他,只是他用乐山话教书,实在不敢恭维,更喜剧的是上音乐课,左调加乐山土话,有盐有味,学生跟着一起左,听者忍俊不禁。
体育课也别有一番风景,F自己猫着腰,做操像打猴拳,学生学得惟妙惟肖,一点不嫌弃他动作走样,实际F老师人不错,德智体美都有担当。
他培养的学生,有的后来在县上担任重要领导职务,那些孩子一生都感激他,因为他的潜移默化,教他们懂得做人应该务实、踏实;懂得做事应该知进退、分善恶。
E老师先调走,临走前他将寝室打扫的干干净净,给后任老师留下好印象。
后任老师G是一位女教师。
G教师是本地人,家在农村,是六四年“四清”时培养的青年干部,是唯一在村小教书的共产党员,公办教师。
G老师写得一手好字,刚劲有力,洒脱爽气,在所有来往的教师中她的板书第一耐看。
G住E老师曾住过的寝室,很满意E善后工作做得到位。当她将自己的生活用品,搁置完毕,坐在写字台前休息,随手打开写字台的抽屉时,映入眼帘是整整齐齐一叠信件,原来是E留给G的匿名信,内容全是记录F的上纲上线的黑材料。
G仿佛倒吸一了口冷气,感到背心阵阵发冷,G是有觉悟的人,同时也是性格磊落的人,没有完全采信E的说辞,也没有将事情张扬,可能F老师一生都不知道有人写他的黑材料。
用当时时髦语言形容G老师,那她是根红苗正,一身正气,勤劳、勇敢、可靠的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
换一方式赞美:她是大山的女儿,胸襟能容下千山万壑;清澈的山泉水养育了她,质朴、善良、笃厚、慷慨如影随形,比喻她是善美的化身一点不为过。
其实G教师也有一份苦恼,时值大龄,工作很久,婚姻大事始终没有解决,高不成,低不就,成了心病,幸喜G性格开朗,相信自己会有好缘分。G也喜欢浪漫,自己买了一把六弦琴哔哔啵啵弹一阵,总是不成调,没有关系,有那弹琴的范儿就足够了。
有人说人生总是缺陷美。G老师双眼皮,大眼睛,皮肤白净,但五官凑到一起,不知怎么就会凸显别扭,加上眼角,额头明显的大龄皱纹,微有苍老附身,就是这个原因,G的姻缘迟迟未到。人真不应该以貌取人,不是说人的内在最能动人心弦,持久地美丽。《巴黎圣母院》中的丑陋敲钟人卡西莫多,最好地诠释了心灵美的动人震撼,他对美好地追求,也是经典地人性真谛坦露。
G老师没有卡西莫多那么丑,但对美好地追求与热爱不亚于卡西莫多。
在我们大队村小,G终于实现了她的愿望。
故事是这样的:与G老师调来几乎同时,大队回来一位复原军人H,H身材魁梧,仪表端正,性格开朗、热情,劳动之余,H喜欢到学校逛逛。
H入伍时在东北当兵,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增加了他的见识,部队生活地锤炼,增加了他看待事物新的视角。
G老师第一眼就看上了H,人们神传他们的恋爱史是:G老师每天借一本小人书(连环画)与H看,H借还往返,日久生情,终于确定恋爱关系,G老师年长H四五岁,但不妨碍有情人终成眷属。
H看中G内心金子般的内心世界,一点不觉得有外貌的遗憾,应了那句老话“情人眼里出西施”。
倒是H那从未出过远门的弟弟,固守旧观念,为兄长抱屈,一直怨恨没有过门的嫂嫂,这种思想延续到哥嫂成婚,结婚当天,竟在婚房院子厕所门贴上一副具有挑战性对联:“砍柴不砍老青杠,娶人不娶老婆娘。”
H弟弟营造了小山村史上最俏薄、揶揄的奚落段子,好在G老师胸怀若谷,任凭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
事实证明,几十年过去了,夫妻俩同心同德,三个女儿如花似玉,学有所成,日子过得非常幸福。
G老师是乡村教师里唯一安心,自愿并扎根在我们大队的教师。
G老师时期,文革还没有结束,一天,G老师的顶头上司给她派了一位代课教师Y,Y是顶头上司的小姨妹。这是一很本分,朴素的小姑娘。只是文化太低,许多字她都不认识,叫她教书真勉为其难。偏巧姑娘又是碍口饰羞之人,不好意思启齿问旁人,于是闹笑话,经常在课堂上读错字。
一次课堂听写,是毛主席语录:“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她班上的孩子迷迷瞪瞪,有写路线是个钢;有写路线是个铁;有写路线是个铜;有写路线是个刚。
G老师查阅卷子,真哭笑不得。
Y老师好歹代满一学期,坚决就不再代课了,Y老师比她姐夫明事理,懂得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Y是村小唯一不合格的老师。
但Y人缘很好,离开时大家都欢送她,情感上依依不舍。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旧时乡村教师的时代永远翻过去了,无言评说过去的是非,应该是笃慎的历史姿态,絮叨了多余的话,愿上苍谅解完全没有恶意。
平叔闲谭
听平叔摆龙门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