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苍苍,珠江泱泱,
百年老院,似水流长。
我院医院,自年创建后,几经变迁,数度易名,风雨兼程,凝聚几代心血,终攀医学高峰。上世纪中叶,一批批医学泰斗投身我院。他们扎根在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地上,面对着种种沉疴宿疾,决心要“除百姓之疫病,创医术之辉煌”。他们以岁月为笔,以热血为墨,书写着大医精诚的精神。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他们信念如磐,大爱仁心,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医教研事业,铸就了一座座巍峨的时代丰碑。
为传承一代医学大家“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和精益求精、诲人不倦、金针度人的师者风范,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砥砺前行。今天,让我们走进逸仙丰碑第十一期,聆听许德清教授的人生故事,体会逸仙的大医精神。
许德清
许德清,中医院皮肤病学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皮肤科主任,中共党员。
主要从事胶原病(红斑狼疮)的医疗与科研工作。曾任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皮肤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常委顾问。主要著作有《红斑狼疮》、《中医皮肤病学精华》、《皮肤病诊疗》,发表有关红斑狼疮、皮肤病的研究论文40余篇。科研课题曾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科研成果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二等奖等多次奖励。
他,是千百红斑狼疮患者的福音,被媒体誉为“擒狼之人”;他,是麻风病防治的骨干之一,见证了麻风病从四处肆虐到有效防控的历程;他,总是战斗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抢救流脑、支援也门……
许德清,一位“只做份内事”的医生,却得到学界的赞许、学生的敬重和无数患者及其家属的感恩。是什么让他孜孜以求地奉献?他又如何成为“擒狼之人”?
求学之路:“严谨”二字时刻高悬年,他出生在贫穷落后的海南,年日军占领海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当时住在沦陷区,白天生活在日军的淫威之下,晚上经常听到宪兵司令部传来被拷打的惨叫声。”许德清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这段经历对他而言,既留下了心灵的阴影,也给了他坚韧的性格。
进入大学以前,许德清学习就非常勤奋,成绩位列前茅。解放后,受到解放区的影响,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逐步清晰,更加坚定了自己投奔新中国与继续求学的信念。家境清贫的许德清,倾举家之力凑足了前往广州的路费,而后成功考入中山大学医学院,开启了医学生涯。
在医学院的日子,“严谨”二字时刻高悬在他头上。许德清还记得当时德国老师的要求:“约好了八点到,你就不能早到,更不能迟到,早了教授还有别的事没做完,迟到你就耽误教授做别的事。”“准时”二字由此铭刻在许德清的心中。
学院里老师精湛的学术与实践能力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尤其是叶鹿鸣、何凯宣等基础医学的老师,许德清始终心怀感恩与敬畏。“叶教授在上的神经解剖课的时候,在黑板上画从脑到脊髓的神经的路线图,一条条非常清楚,很细致,一点都不错,一边画一边讲。”神经学有记忆量大、精准要求高的特点,从神经元到第二代神经元、到脊髓、到神经分支,各个环节的功能都贯穿在叶教授的图画中,这种对基础知识严苛到分毫不差的高标准,给许德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上下谈麻风色变,人人自危。为及时控制病情、防治麻风病,在领导与老师的启发下,许德清毅然放弃心仪的妇产科专业,远赴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跟随尤家骏学习麻风病防治。在山东的日子,尤教授的理论研究与为医风范对许德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我们在山东实习的时候把身体捂得严严实实的,就怕被传染,但是尤教授却丝毫不害怕。”他说:“如果医生都害怕疾病,那这个病肯定没法治。”在尤教授的带领下,许德清也放下了对麻风病的恐惧,深入到麻风病人群之中,医治、关心病人,说明麻风的传染机制。
这些求学经历都在塑造着许德清的品质:谨慎、负责、奉献。翻看他的履历,每一篇论文都极具影响意义,一字一句都是许德清伏于病案室细细翻阅病历后琢磨出的精华,无一不凝结着许德清好几年甚至近十年的心血。对比起今日,他对病状的细致分析、对病人的负责到底的信条仍值得所有人的敬重。
许德清就是这样,将学院老师踏实做学问、倾心救病人的精神传承下来,日复一日战斗在一线医疗,又将实践总结成理论,在专业领域赢得广泛赞赏。
胸怀国家:“我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许德清这辈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大概是“我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年从中山医毕业后,许德清先后在韶关、东莞的基层慢病院扎根。在新洲麻风院工作期间,许德清一边做麻风病的治疗工作,一边在麻风病医士培训班,培养中级麻风病医生。后来麻风病防治处又办了研究区,他最经常做的事情就是翻阅中医文献中可供参考的治疗方子,兼采中西之长,探讨麻风病与麻风反应的治疗,在秦光煜病理教授的指导下,许德清还发表了有关界线类麻风、反应性结核样型麻风的研究文章。
在药物匮乏、设备简陋的年代,知名高校毕业的医科生到麻风病人密集分布的村庄去访问调查,许德清对此从未抱怨。他一心想的是怎样做好麻风病的防治工作,减少他们的病痛折磨、免受旁人冷眼。在同期全国麻风病防治诸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到了七十年代末,麻风病病例在中国已经迅速减少,创造了世界奇迹,至今仍被视作世界麻风病防治史上的创举。
年到年,卫生部将许德清调往也门支援公路建设,当地气候恶劣,常年高温达40-50度,放眼望去都是沙漠,好几天见不到绿叶。“那个地方雨量很少,只能种玉米高粱,也门工人的生活很苦,他们吃的是玉米面和一点水,攉成饼,然后在瓦锅、瓦片上用火烤熟,好像石头那么硬,一个人大概一天就吃一个,但是我们有国家直接援助的食品,条件好得多。”提起当时的工作条件,许德清无比感激国家的照顾,使他们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圆满完成任务。
▲年许德清教授在也门王国首都沙那亚中国援也公路工程处留影
许德清所在的医疗队在公路修建过程中,一路为工作人员看病治伤,也为沿线的也门当地居民免费看病、派药。三年里,他勤勤恳恳,做好医疗队的工作,造福他国百姓,诠释了何为医者仁心。
年,全国爆发了流行脑膜炎。接到通知后的许德清二话没说,带队到灾情严重的电白县,来回奔忙,抢救流脑,直到疫情被控制,医院工作。至年,他带领医疗队到海丰县,致力于计划生育与培养基层医生,为提高基层机构的医疗力量做出了贡献。
到了七十年代,麻风病防治已有了大量专业医护人员,防治工作已经取得很大成绩,而此时出现越来越多的红斑狼疮病患上门求医,且大多病情极其严重。由于当时医学界的认识不足,对患者面有红斑伴随发烧,仅以为是皮肤病,未认识该病会牵涉到肾、心、肺、关节、骨头甚至大脑等全身的病变。在当时国内尚未设立风湿科,红斑狼疮都由皮肤科接治,由于经验缺乏,两年内死亡率高达80%,在当时被人们认为红斑狼疮是好像癌症的绝症一般。
“七十年代,在中山二院,皮肤科设30张病床,基本上大半是红斑狼疮病人。”就是在国内医学界对红斑狼疮研究近乎空白、社会被疾病恐惧感笼罩的环境下,研究麻风病的许德清被“赶鸭子上架”,担起了“擒狼”重任。
许德清回忆,当时皮肤科介绍红斑狼疮的书籍不多,内科在这方面的内容也不够详细,许德清只好靠查找文献进行研究,日文的、英文的,一周六天许德清基本都耗在病房,跟同事们一起会诊、救治病患。许德清说:“一个病患,看上去股骨头出现了问题,但根源可能是激素治疗导致的骨质破坏,这就需要请骨科、外科、内科一起会诊,寻求治疗方法,积累经验。”
在潜心钻研红斑狼疮治疗方法的过程中,许德清甚至连家里两个孩子都顾不上陪伴。“眼睁睁看着病人病的越来越重,总希望自己能看更多文献、找更多办法,早点解决这种病。”在个人的不懈努力与团队的通力合作下,他发现狼疮肾炎是重要病变。但苦于当时治疗该类炎症毫无经验。终于,许德清在一份的国外文献里查找到了相关的介绍,即用环磷酰胺静脉注射治疗的方案。在60年代末期,许德清开始采用这种治疗方式并走在了国内红斑狼疮治疗的前列。后发现效果良好,为推广经验,年他在《广州医学》上发表文章,将外国理论变为医学实践,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擒狼之人”。直至今日,学界仍然认为治疗红斑狼疮肾炎,环磷酰胺是不二之选。
▲许德清教授(左四)毕生挑战“红斑狼疮”,他带领的皮肤科是国内最早从事“红斑狼疮”研究的单位之一。
从专业方向的选择,到义无反顾地奔赴基层、也门,从麻风病防治到挑起红斑狼疮研究的大梁,祖国哪里需要许德清,许德清就在哪。
心系患者:陪伴病人战胜病魔与生活艰辛“前几天那个十二岁就得了红斑狼疮的小姑娘发儿童会有有白巅峰吗白癜风最好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