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世界第15个防治疟疾日,今年的主题是“利用创新减少疟疾病负担,拯救生命”。疟疾俗称“打摆子”,是由一种叫疟原虫的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闻公报称,中国正式获得世卫消除疟疾认证。经过70年的努力,中国获得了世卫组织给予的无疟疾认证——对于一个在年代每年报告万例疟疾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显著的成就。
从医院参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肺炎的抗击,经历了隔离、疫苗、核酸;支援、保障;封城、解封、风控等过程,三年里大家互相鼓励、不断成长,更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翻看《医学的温度》时,了解传染病史,理解疫情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以下文字摘抄韩启德院士编写的《医学的温度》第二篇“传染病的历史告诉我们”。通过该文,我们将对疫情,对隔离,对医学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
两个人如果读过同一本书,他们之间就有了一条纽带。——爱默生
人类与传染病的交锋有相当漫长的历史。瘟疫、战争和饥荒,素有“人类历史悲剧三剑客”’之称。它们并驾齐驱、肆虐横行,不仅引起人类的痛苦,而且导致社会的衰退,甚至造成国家的消亡。
人类传染病的历史传染病的历史可追溯至相当古老的时期。在公元前年的古埃及壁画中,就可以看到有人拄着拐杖,腿格外纤细,很像脊髓灰质炎患者。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的木乃伊,尽管距今已有多年,但他脸部的麻子仍清晰可见,我们由此可以推测,在那个时期就有天花。
历史上,传染病带给人类的创伤或者死亡,要远远超过战争所造成的死伤。最早对此的明确记载是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在古希腊雅典爆发了瘟疫。因年代太过久远,到底是何种疫病尚不能确定,但是从既有的描述,特别是从一些艺术品中可推测,该疫病极有可能是天花。它夺去了雅典近一半公民的生命,当时的执政官也在此场瘟疫中去世,雅典由此走向衰落。
公元年,正值古罗马的鼎盛时期,又一场瘟疫暴发——现在推测,很可能是鼠疫。其后年间流行的5次瘟疫使古罗马四分之一人口死亡,整个帝国也从此衰颓。到了公元6世纪,在东罗马,鼠疫卷土重来,人口又整整减少了四分之一。
12、13世纪,麻风在欧洲兴起,症状表现为皮肤溃烂、指端脱落,严重时还会出现内脏损坏。最知名的疫病是14世纪在欧洲发生的大型鼠疫,因此病先会引起患者淋巴结溃烂,所以当时被称为“淋巴腺鼠疫”,之后患者的肺部会发生病变,到后期全部皮肤会由于缺氧而变黑,因此也得名“黑死病”。当时整个欧洲盛行鼠疫,死者多达万,是欧洲人口的近四分之一。除了少数贵族可以到乡村躲避疫情之外,在城市的疫区里,平民的房屋门窗都被钉上了十字,整个街道空无一人,仅可见累累白骨。总之,那场鼠疫,令整个欧洲都闻之色变。
15世纪,正值法西战争之际,梅毒肆虐欧洲。法国军队因梅毒蔓延而溃散,终不战自败。法军混杂的多国士兵在战后回到各自的祖国,所携梅青病菌便随之广泛扩散。
自19世纪未至20世纪30年代,大型鼠疫横行,再次席卷0多万个生命。年,一战刚结束不久,大规模流感随即暴发。流感最早出现于美国南部的军营中,随着军队的迁移,传布至欧洲,在途经西班牙时暴发,且造成大量死亡,后又被带回美国的波士顿,并最终扩散至美国全境。此后,流感在欧、亚、美三洲辗转,导致约万人死亡。在那之后,流感还有几次大暴发,年和年曾在中国出现两次大范围暴发,年又出现了一次世界范围的暴发。
传染性肝炎,东方国家比较常见,中国乙型肝炎的感染人群比例很高。
人类与传染病做斗争历史东汉末年,中国连年动乱引发疫病四起,当时的医家张仲景,目睹自己三分之二的宗亲在十年内皆染病离世,遂立志要研究疫病,由此撰写出中医扛鼎之作《伤寒论》。此书针对当时的传染病,总结出自成一体的治疗原则,且行之有效,张氏也由此获得“医圣”之美誉。到了17世纪(明朝时期),医家吴有性撰写专著《温疫论》(即《瘟疫论》,言“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氏认为,天地间存在一种异气,它是瘟疫致病的根源。而此异气是何物,又在何处?吴氏尚无法给出解答。公元前年,一位修道士创建了第一所麻风病院,病人被安置其中得到收容照顾,这正是隔离制度的维形。而在这之前,麻风病人的选择往往是逃出疫区,如果不逃逸,就会被禁闭至死,但病人的出逃也意味着疾病的持续扩散。而麻风病院建立以后,病人便选择住院接受照顾。病原传播就得到了有效控制。未完待续...文章来源:《医学的温度》
喜欢就奖励一个“”和“在看”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