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正在我国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我们不禁想起了另一种有着两千多年流行史的疾病——麻风病。在抗击麻风病的过程中,当然少不了千千万万医务工作者的巨大努力,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的故事。
年8月的一天,北京灯草胡同里,一名女婴呱呱坠地,家人给她取名“桓英”。李桓英的祖父很开明,年幼的她既没有扎耳洞,也没有裹小脚,并且还幸运地进入了学堂学习新知识。她母亲也希望她能读书、自立。因此,李桓英走上了一条与当时大部分同龄女孩不同的人生之路。
在李桓英生活的年代,时局动荡不安,父亲也经常更换工作地点。在年至年间,她跟随家人,先后辗转于北京、上海、杭州、南京、香港等地,甚至还去过德国。频繁地换校并未给她造成困扰,李桓英的适应能力很强,她的英文、德文都很流利,理科成绩也很好。
年9月,李桓英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该院是八年学制。李桓英在毕业考试中取得了五科“最优等”、四科“优等”的好成绩,并顺利通过实习,拿到本科学位,她的成绩总排名第五,在女生中排名第一。
25岁的李桓英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研,学习细菌学,主要研究螺旋体菌。年,她与导师合作,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因为表现优秀,她被导师推荐到刚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工作。
年轻的李桓英以世界卫生组织医官的身份在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家做血清检验、疫情控制等工作。她还到英国伦敦大学热带病学院学习,并顺利取得了结业证书。
年,在外漂泊了很多年的李桓英终于回到了祖国,被安排到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她迫切地希望能将自己在流行病和细菌实验方面的所学用于祖国建设。年,李桓英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以提取麻风菌、培养麻风疫苗。由于皮研所担心麻风病原扩散,实验没能继续下去,但李桓英并未放弃对麻风病的研究。
年8月,李桓英随研究所从北京迁至江苏泰州,后转医院,这是长江北岸医院,病患有多人。在这里,她感受到了麻风病对人们身体和精神的折磨,立志要消除这一顽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60多岁的李桓英多次前往贵州、云南等地的麻风病高发区,路途十分艰险。有一次,她因独木舟不稳而落入水中,还遭遇过两次翻车事故,第一次导致她的手骨骨折,第二次她的肩膀和腿部都受了伤。但这些都没能打败她,她依旧活跃在麻风病区,对病人十分亲切,与他们一起吃饭,让病人十分感动。
在这期间,李桓英提出了短程联合化疗治疗方案。我国西南三省试点区多名患者按此方案治疗,后期仅有10人复发,年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世卫组织提出的0.1%的要求。随后,她还率先在国内开展防治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为我国在上世纪末基本消灭麻风病和在全世界范围内控制麻风病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因为在麻风病防治领域中的突出贡献,李桓英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对李桓英的评价。李桓英的一生获得了很多荣誉,年事已高的她仍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
文字:张会丽
绘画:陶·吉雅奥德
特约编辑:唐靖
本文选自《少年科学画报》年第1期,版权所有,转载请发邮件至snkxh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