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观察的征象
1、直接征象:观察异常密度改变
l肿瘤的部位
l肿瘤的密度、边缘,有无钙化
l肿瘤大小、数目
l肿瘤的增强情况
2、间接征象
?肿瘤周围组织结构变化,有无占位效应,脑室、脑池及脑组织受压或变形。
?肿瘤周围水肿情况,瘤性水肿为血管源性水肿,主要位于白质内,呈指状,没有强化。
?肿瘤周围骨结构变化。
常见脑肿瘤的分类
1.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星形细胞来源肿瘤;少突胶质细胞来源肿瘤;室管膜细胞来源肿瘤;脉络丛乳头状肿瘤等)。
2.脑膜起源肿瘤(脑膜瘤、血管外皮细胞瘤)。
3.脑神经和脊神经起源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
4.胚胎性肿瘤。
5.转移性肿瘤。
6.............
星形细胞瘤
?颅内最常见的肿瘤,约占60%。
?成人多见于幕上,以额颞叶多见;儿童多见于幕下,以小脑和第四脑室多见。
?肿瘤主要位于白质内,恶性度高者可经胼胝体越过中线侵犯对侧大脑半球。
?分为四级:Ⅰ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Ⅲ级——间变型星形细胞瘤;Ⅳ级——多行性胶质母细胞瘤。
Ⅰ级分化良好;Ⅲ、Ⅳ级分化不良,呈恶性;Ⅱ级为良恶性交界性肿瘤。
分化好的肿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肿瘤血管趋于成熟。
分化不良的肿瘤呈弥漫浸润性生长,易出血坏死,血管形成不良,可沿白质纤维生长。
?低级星形细胞瘤
CT表现:平扫为等或低密度病灶,与正常脑组织分界清楚,可有囊变,无或有轻度强化,周围无或有轻度水肿,占位效应轻微。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①年龄大于40岁,多发生于大脑半球白质,浸润生长,可通过胼胝体向对侧浸润。
②CT表现:可见不均匀低或混杂密度,边界不清,常伴出血、坏死,占位效应及周围水肿明显,有明显不规则或环形强化。
?鉴别诊断:
脑梗塞——符合血管分布区,脑回样强化
脑脓肿——环形厚壁强化,内壁光滑
淋巴瘤——常多发,明显均匀强化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分为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绝大多数发生于幕上。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大多生长缓慢,病程较长。
?临床表现与肿瘤部位相关,多数有癫痫,部分患者有偏瘫、感觉障碍、颅压增高,少数患者可出现精神症状。
?CT表现:
①少突胶质细胞瘤多呈类圆形,边界不清(无包膜),可为混杂密度、低密度、高密度;瘤周可轻度水肿;钙化是其特征性表现,呈局限性点片状、弯曲条带状、不规则团块状;
②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钙化比例较低;肿瘤常有囊变和出血;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
?鉴别诊断
星形细胞瘤——钙化少见
钙化脑膜瘤——脑外病变,有包膜
钙化性动静脉畸形——通常无水肿,占位效应明显
结核球——结核病史,无水肿
室管膜肿瘤
?室管膜肿瘤包括室管膜瘤和间变性室管膜瘤等,发病高峰年龄为1~5岁,也可见于成人;以第四脑室最多见,幕上室管膜肿瘤多见于脑实质。
?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亦可浸润性生长,界限不清;肿瘤可有玻璃样变、出血、坏死、囊变。
?临床表现常有头疼、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等,也可有癫痫和颅内高压表现。
?CT表现:
肿瘤多位于脑室系统内,以第四脑室多见。
平扫多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内见囊变区和钙化灶;
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强化均匀;
幕上室管膜肿瘤多位于颞枕叶交界区和额叶,发生于儿童者多有囊变和钙化,发生于成人者则无。
?鉴别诊断
髓母细胞瘤——好发于小脑蚓部,囊变、钙化、出血少见
脉络丛乳头状瘤——脑脊液分泌亢进,明显脑积水
室管膜下瘤——多位于孟氏孔附近,大多位于侧脑室内,境界清楚,增强扫描无或轻微强化.
髓母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属于胚胎型肿瘤,4~8岁为发病高峰,男多于女。
?肿瘤主要发生在小脑蚓部,易突入四脑室;成人则多发生在小脑半球;易发生脑脊液转移;肿瘤囊变、坏死、出血均少见。
?临床常见躯体平衡障碍、共济运动差、颅压增高及神经根受刺激引起的斜颈。
?CT表现
肿瘤多为略高密度影,少数为等密度影,低密度影极少;
约一半的肿瘤有瘤周水肿;
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
肿瘤阻塞第四脑室时易致脑积水
可沿脑脊液转移至幕上脑凸面和脑室系统
?鉴别诊断
室管膜瘤——钙化、坏死、囊变多见
脑膜瘤
?脑膜瘤为最常见的脑膜起源的肿瘤;多见于成年人,女多于男
?最常发病部位依次为:矢状窦旁、大脑镰、脑凸面、海绵窦、桥小脑角
?供血动脉多来自脑膜中动脉和颅内动脉的脑膜支;
?临床上因肿瘤生长缓慢,颅内压增高症状及局限性体征出现较晚;大脑凸面脑膜瘤常有癫痫发作。
?CT表现
肿瘤以宽基底与硬脑膜相连,可有颅骨增厚、破坏或变薄等脑外肿瘤的征象,极少数可发生在脑室内;
肿瘤多为略高密度影,少数为等密度影,少见低及混杂密度影;
肿瘤大多有瘤周水肿;
瘤内钙化占10~20%;
肿瘤囊变、坏死、出血均少见;
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
?鉴别诊断
淋巴瘤——脑内肿瘤,钙化少见,边界不清,明显均匀强化;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多发于脑白质,形态可不规则,局灶性或浸润性生长,无或轻度强化。
转移瘤——脑实质内灰白质交界处多发占位为特点,亦有单发,多呈低密度,可有出血呈混杂密度,水肿明显,呈明显较均匀强化。
听神经瘤
?好发于中年人,男多于女
?多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的神经鞘,绝大多数为神经鞘瘤;多为单侧,偶可双侧。
?临床主要表现为桥小脑角综合征,即病侧听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受损及小脑症状。
?CT表现
肿瘤以内耳道为中心,多数与岩骨呈锐角,少数呈钝角;
多数呈类圆形低密度影,其余为低、高或混杂密度影;
50~85%的病例显示内耳道漏斗状扩大,部分骨质破坏;
邻近结构变形移位,可形成梗阻性脑积水;
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部分可呈环状强化。
?鉴别诊断
脑膜瘤——以宽基底与岩骨相连,与岩骨间夹角为钝角;
表皮样囊肿——增强扫描无强化,无内耳道扩大;
三叉神经瘤——位于岩骨尖,有岩骨尖破坏而无内耳道扩大。
转移瘤
?较常见;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男多于女;
?发生脑转移的肿瘤概率依次为:肺癌、乳腺癌、胃癌、结肠癌、肾癌、甲状腺癌等;
?转移瘤以幕上多见,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区,肿瘤中心常发生坏死、出血、囊变等,少数肿瘤可发生钙化;
?临床表现有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和视神经盘水肿等;约5~12%患者无神经系统症状。
?CT表现
平扫肿瘤密度不等,高、低、等、混杂密度均可;肿瘤小者为结节,大者多有坏死;大多数病例有瘤周水肿,多表现为很小的肿瘤合并较大的水肿,此为转移瘤的特征。
增强扫描95%的病例发生强化,出血坏死区无强化;肺癌常表现为环状强化,乳癌多表现为结节状强化;绒毛膜上皮癌伴出血常见。
X-CT-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