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坎曾经的海外天国

白癜风有什么偏方吗 http://m.39.net/pf/a_4658934.html

石门坎,位于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的西北角,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然而在年,随着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的到来,这里迅速成为“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区”,中国现代教育水平最高的地方,在西方人眼中拥有“文化圣地”、“海外天国”、“云的那一边”等美誉。柏格理创下的五个第一:

创建乌蒙山区第一所苗族小学

创建乌医院

创办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

在中国首倡双语教学、男女同校

修建了中国的第一个露天游泳池。

01class年前的石门坎

在陡峭的薄刀岭山脚下,一条小溪从山腰喷出并潺潺向东流下,再转而向北长流去。小溪峡谷侧边的半坡,是一片缓缓斜坡,这里居住着几户苗族,这就是石门坎。

石门坎周围有几个零星的苗寨。石门坎四周高山环抱,像一道道围墙把石门坎围在中央。石门坎山坡上满山遍野是茂盛的草木,寒冬腊月野山茶花迎着冰雪怒放。春天把冰雪和野山茶山送走了,杜鹃花、映山红又遍山红艳艳。

在零零星星的苗寨里,桃花、李子花、梨树花互相争艳。后来,传教士从英国把苹果、樱桃移到石门坎来种植,苹果花、樱桃花更增加了大自然的美色。每当太阳出来的时候,你站在薄刀岭高山顶上俯瞰石门坎,往往是一片浓雾把石门坎掩映。

在茫茫的云海之中,更显出这壮丽的山水风光。在那深深的林海中,虎豹成群,熊狼嚎声相应。年柏格理牧师做过统计,石门坎的动物有:狼、虎、豹、熊、狐、野猪、羚羊、鹿、蛇、犰狳、猴、野猫、鼠狗等。其他小动物还有许多。那时人烟稀少,兽比人多。人多人制兽,兽多兽欺人。人畜都难以安宁。

的石门坎

当时苗族生活在领主们的铁蹄下,年年要交繁重的地租、牛租、马租、羊租、鸡租乃至人租。兵、工、税款,民不聊生。这里的苗族过着一种半农、半牧、半猎的不安定生活。人不知读书识字,逆来顺受。石门坎苗寨原来在老街子后面山脚下,曾有一土目家死了三个人,硬抬来埋于寨子中间,佃民无力fankang,只好举寨搬迁成为现在的寨势。他们盼着能早点见到一线阳光。

年前的石门坎苗族人

02class一张牛皮立足石门坎

年前(年),有一个叫柏格理的英国传教士穿上中国服装、戴上假辫子从云南的“昭通布道所”来到了威宁石门坎。相传,柏格理来到石门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办教堂和学校。办教堂和学校需要土地,石门坎的地都是威宁大官寨的大头目安慧生的。手里并没有钱的柏格理决定去找安慧生买地。

伯格理

在苗族长老们的指引下,柏格理跋涉数十里,来到大官寨拜访安慧生。柏格理说明来意,安慧生以为来了一个大买家,热情有嘉。安慧生和柏格理很是有缘,两人一见如故。酒足饭饱后的安慧生问柏格理要多少地,柏格理神秘而又认真的回答仅要一张牛皮大的一块地。财大气粗的安慧生觉得这洋人有意思,传教办学只要苗族妇女裙子大小的地,当即表示送柏格理牛皮大的一块地。

有备而来的柏格理为了这牛皮大小的地还和安慧生签了一份协议。柏格理回到石门坎,用化学药品把一张牛皮进行处理,将牛皮分成丝,牛毛结成线,用绳子丈量皮丝和毛线的长度,再用绳子围圈了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今天的石门坎乡政府所在地。

伯格理故居遗址

柏格理和他的继任者们通过改变苗民的生活开始进入他们的社区。在石门坎成立了实业推广部。当时的推广成果直到今天还影响着石门坎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例如建灶升火。在柏格理来之前,苗人升火做饭是三块石头垒成灶,这样既浪费木材又污染环境,柏格理挖土建灶,既省材又清洁,至今石门坎人还普遍使用柏格理式的土灶。

石门坎苗族

实业推广部对苗族的手式纺麻机进行改造,改为手脚并用,提高效率50倍以上。在改造麻纺机的基础上,对当地的纺毛机进行了改进,效率也大大提高。今天的石门坎,依然还有人用着当年的纺织技术。技术推广部还建立了试验农场,成功的引进了玉米、土豆、棉花、小麦、青稞和良种猪,还有新的技术。试验农场培养了大量的推广员,带着种子和技术回到自己的寨子帮助村民改进生产生活。

老照片

品种和技术推广,使贫穷的石门坎地区由最穷的地方变成了相对富裕的地方。点滴的改变是长远的,享受了生活的新乐趣的石门坎人开始接受老外的努力。

年前的苗族老人

03class医院

年,柏格理动员信教的人出力出钱,在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首先建起了教堂和学校,教苗人讲汉语,扫文盲,学数数,学算术。柏格理则跟当地的苗人学苗语。最大的学生46岁,最小的学生8岁。学校建立之初,学生们不但享受免费的教育,贫困的学生还可以得到赈济盐。

苗族人前往教堂的路上

柏格理传教传到哪里,学校就建到那里,--年的45年间,柏格理和他的继任者王树德、高志华等人,在苗族地区总共建了54所学校,川黔滇的苗族子女都到石门坎读书,石门坎成了最大的教育基地和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培养出了3个博士、1个硕士和多本科大学生,高中和初中生众多。

伯格理修建的学校,现在为教学基地

为了既尊重当地人的传统,又保证妇女受教育的权利,石门坎还建立了光华女子学校。石门坎培养出来的人才,都谢绝当官发财的诱惑,坚定的回到石门坎,或是教书或是行医或是从事技术推广与普及,继续柏格理的事业。

学校全景

硕士朱焕章毕业后,回到石门坎创办石门坎中学(今天的石门坎民族中学),年后任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博士张有轮谢绝母校的挽留,回到石门坎教书;博士张超轮毕业后,医院的工作,毅然回到石门坎为苗人行医,后任贵州省卫生厅长。在这些博士硕士的表率下,众多学子义无返顾的返回石门坎,再由石门坎源源不断的输送到石门坎以外的苗族地区,使贫穷的石门坎得以成为苗族的文化中心、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人才中心。

女教师宿舍

柏格理向杨雅阁、张武、钟焕然(汉族)学会苗语后,和他们一起研究创造苗族文字。年,以汉字和英文字母为基础创造的苗文字(老苗文)产生了,只要有汉字和英语基础,老苗文简单易学。年,石门坎的学校增设苗文课和英语课,每周两节苗文课,三节英语课,念完初小,学生就可以用苗文写作,用英文讲话(年后,贵州毕节地区的大批英语教师都出自石门坎)。

碑上的苗文

年,柏格理和杨雅阁等人,用苗文翻译了《圣经》,后和杨雅阁一起东渡日本印刷数本。苗文《圣经》面世后,邻近几个省的苗族地区都送人来石门坎学习苗文,苗文迅速传往云、贵、川等省苗族地区,成为苗族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工具。后正*府对老苗文进行了改造,产生了新苗文,但多年来,石门坎的苗人不愿学新苗文,现在又恢复了老苗文。

苗文版的《圣经》

在柏格理之前,苗族人一般是15岁结婚,并且婚姻半径小,近亲结婚比较严重。柏格理要求信徒和他的学生,男婚不低于20岁,女婚不低于18岁。双方要自由恋爱、自愿才能结婚,并且要在教会办理结婚手续才能结婚。举行结婚仪式时,男女双方都要通读苗语识字课本。

石门坎苗族

规定近亲不能结婚,原来苗族只有姓而无字辈(其他地区的苗名采用子父联名制来区分字辈,他们自己可以上朔十几辈,),柏格理号召用字辈,这样就(让外人)容易搞清是否是近亲。柏格理等人还倡导苗人和其他民族通婚,石门坎生活着十多个民族,现在苗族与其他民族通婚已比较普遍。然而其他省的苗族地区,苗人和异族通婚却是相当的少见。

石门坎的苗族基督教堂

为了方便和外界的交往,柏格理等人带领当地人民用铁钎铁锤戳开了石门,开辟了石门通往昭通、毕节等地的通道,不仅缩短了30多里的路程,而且改人行道为马道,石门坎从此有了通往外界的马帮。石门坎与外界的交流也从此活跃起来。

伯格理修建的石梯路

在以前,麻风病人是最受歧视的,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火烧麻风病人的事件。柏格理等人筹资买了一平方公里地建立了麻风病院,由麻风病人自己劳动解决吃饭问题,安排专门的医生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由技术推广部免费提供衣被等生活物品,当时共收护了湖南、贵州、四川、云南的多名麻风病人及其家属。现在石门坎的麻风村就是当年的麻风病院。

为苗族小孩接种牛痘疫苗

由于战乱,来石门坎的孤儿越来越多,柏格理及其追随者建立了石门坎孤儿院,高峰时期收养个孤儿,这些孤儿不仅生活无忧,还充分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

演奏的苗族青年

抗战时期,百姓流离失所,大批的难民来到了相对安定和富足的石门坎,石门坎人民建立了战争避难所,大批难民与石门坎人民一同劳动,一道学习生产技术和文化。9.18事变以后,有多石门坎苗族青年参加抗日战争。时间已经过去久远,今天的石门坎却依然还留有难民学习和生活的痕迹。

初期信奉基督教的苗族

04class运动会

贵州省军阀杨森是一个足球迷,他的部队有一支足球队,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年,杨森听说石门坎的足球水平如何不得了,一时兴起,亲自带领足球队到石门坎比赛。石门坎中学球队应战杨森的球队,结果杨森输两场赢一场,当地人说那是给杨森面子才输了一场。杨森输得心服口服,临走时硬是要走了4个球员。中国第一支国家足球队中就有出自石门坎的球员。50年代,贵州省毕节地区参加国家和省足球比赛的队伍中,有一半的队员出自石门坎。

体育场上的妇女

在发展教育、文化、技术、经济的同时,柏格理及其追随者十分重视发展体育运动,促进全民强身健体。柏格理在学校里开设了文艺体育课,开展多项运动,足球、篮球、乒乓球、排球、游泳、爬山、拔河、田径、骑马、舞蹈、歌舞等等。每年的端午节,石门坎都要举行全民运动会、歌舞会,进行数十个项目的比赛,给优胜者物质和精神的奖励。

足球场遗址

年,石门坎召开第二十一届运动会,贵州、云南、湖南、四川多支运动队参加。当时威宁县长雷新民亲临现场,惊奇不已,也引起了当时贵州省省长的   年,柏格理的第二任追随者高志华先生,从英国筹款返回石门坎经云南昭通的途中,不幸被土匪劫杀。石门坎人得知高先生遇害,举乡悲痛。石门坎派出数路人马四处寻找高先生的遗体,沿途数万人恭迎高志华先生回石门坎。

伯格理和高志华之墓

  时间转眼过了50年,年,澳大利亚人费利波先生来到石门坎,担任西方某知名ngo驻中国西南的项目官员,开展社区扶贫与发展工作,年后,费利波先生接到上级撤退的指令而没有执行。后费利波先生辞去原有工作而加盟香港乐施会,继续石门坎的扶贫与发展事业,奔走于石门的穷山僻壤之间。年,香港乐施会项目官员费利波因患脑瘤,延误治疗,救治无效。费利波先生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石门坎人民,按照费利波先生的愿望,他的骨灰的一部分也葬在了石门坎。

长房子

  年的大地震和wenge的浩劫,使石门坎美丽的欧式建筑群只剩下了高志华先生一天也没有住过的一栋别墅,这栋别墅恐怕是今天石门坎最值钱的建筑(现在是石门坎乡乡zhengfu的办公楼)。昔日茂密的森林如今已光头透顶;当年修建的游泳池已经常年没有滴水;医院、麻风病院、孤儿院、敬老院、农科实验站的身影;昔日足球之乡的孩子们却已经不知道足球的模样;只有在大理石基础上重建的三层楼高的新民族中学依然见证着昔日石门坎教育的厚实与辉煌。

牧师楼

  但是直到今天,石门坎人依然没有忘记柏格理、高志华、费利波。每到清明节,十里八乡的人民不约而同的来到他们的墓前,敬上一把野花、一束树枝、一吊白纸、一柱清香、一捧泥土、一个鞠躬,寄托无限的哀思。三位外国前辈永远的留在了石门坎。

长按上图,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eiyao.com/mfzz/7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