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季节,自然界各种微生物也开始活跃起来,正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那么,在春夏季节有哪些儿童常见的传染病?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有哪些?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属于丙类传染病。冬春季多见,临床表现以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而呼吸道症状较轻。
预防措施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2.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
3.经常彻底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4.流行期间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
5.流感患者应呼吸道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患者用具及分泌物要彻底消毒。
6.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7.秋冬气候多变,注意加减衣服。
(二)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急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全年均可发生感染,秋冬季高发(10月到次年3月高发),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在人群集中场所(如幼儿园、学校、养老院、游船等)易暴发,隔离期限为病愈后3天。
治疗和预防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或支持治疗为主,一般不需使用抗生素,预后良好。脱水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主要死因,对严重病例尤其是幼儿及体弱者应及时输液或口服补液,以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尤其是禁止生食贝类等水产品,生吃瓜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水痘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很高,病人是唯一传染源,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全身症状轻微:发热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泡疹与痂皮,头面部、躯干多,四肢少,呈“向心性分布”,病后终身免疫。
隔离期至少14天,至完全结痂并自然脱落。
(四)流行性腮腺炎
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主要发生在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除引起腮腺炎外,还可引起脑膜炎或脑炎,重症可导致死亡。男孩合并睾丸炎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不育。
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可预防。隔离期为发病后21天。
(五)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临床症状命名的传染病,常见的肠道病毒为EV71型和CoxA16型,5月至7月为高发季节。手足口病传播途径较多,人群普遍易感,以婴幼儿和5岁以下儿童等为多发。手足口病感染初期一般表现为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极少数重症病例早期可能没有皮疹,表现为嗜睡、呕吐等症状,随发展进而可出现嘴唇青紫、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防治措施
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开窗通风;避免和有发热的病人接触,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场所;注意儿童营养,提高抵抗力。
夏季传染病预防要点
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败变质变味的食物,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生熟食品要分开,不吃苍蝇、蟑螂叮爬过的食物;
二、及时清除垃圾,疏通污水沟,消灭蚊蝇孳生地,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蟑螂四害,防止蚊虫叮咬;
三、室内要加强开窗通风,一旦患病后要及时告知学校,按照要求进行隔离,避免出入公共场所,入校前医院的痊愈证明方可入校;
四、对于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疾病,及时为孩子接种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