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疾病深藏与攻病反应

现代大多人治疗疾病有个特点,刚开始每次都能获得看似有效的调理,但时间长了会“感觉”自己身体越来越差,而此时往后所生的疾病也越来越难缠。其实这是一个重大的误区,因为这些人每次所生之病并没有真正好转,反而是因为错误的调理导致自愈力放弃了与疾病的对抗,看似症状消失实际是疾病潜藏,因为我们身体每次之所以会难受均是因为身体自愈力在与抗疾病对抗,如果你一直用某种方案抑制这些自愈反应,那疾病的发展会一路凯歌,直到累积质变为重病你可能才会发现自己真的病了(真实现状)。

如同小孩子的感冒发烧,当我们去用抗生素治疗,对于感冒而言他确实好了,但长期来看小孩子却慢慢形成了更多的病态。又如三高,确实每次可以通过西药控制症状,但长期来看身体实际是一直在恶化。其实很多所谓慢性病的治疗方案都是如此,局部好转而整体恶化,都是因抑制自愈力所致。

因为对人体运作的陌生,以上所说的错误的调理方案所产生的重病普通人都是通过时间来验证,其实重病的累积过程身体有很多信号,比如每次经过某种治疗症状缓解或者没有了,但却隐隐感觉身体跟以前不一样了,经常感到有某种虚弱感或者隐隐的不适或者“一些不是疾病的疾病(医院查不出来)”,这就是你的调理方案抑制了你的自愈力。长期执行此类方案疾病会不断深藏,而身体会被迫不断的削弱某些脏腑功能来维持新的平衡。当身体越来越虚弱时,各种难缠的慢性病会随之而来。

平衡的意思就是维持我们身体相对稳定的运作状态。我们正常人的身体只有相对平衡,不管你是有病无病,大病小病,哪怕是癌症你的身体也会处于某种阶段的平衡,只不过病情越是严重维持平衡的代价(削弱某些脏腑的功能)越大

抑制自愈力确实是以最快速度缓解痛苦的方法,但这种短暂的安宁却要承受长期的折磨。我们只有采取扶持自愈力,也就是给自愈力创造环境,或者使用某种方法来扶持自愈力发挥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但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如我们身体长期处于某种相对较差的平衡下,由于身体遇到了某个契机,如合理的中医调理(中医错误的调理思路一样会抑制自愈力),或者是节气相助(四季变化)、地气相助(换个城市)或是静坐站桩,总之身体自愈力得到了帮助就会开始反攻疾病,此时很可能上一阶段潜藏的疾病开始出现,两者会对抗从而产生千奇百怪,看起来就像各种病情一般的自愈反应,很容易让人不安。

这些自愈反应的持续时间与痛苦程度取决于你调理方案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方案对自愈力提供的帮助一般,当病情比较复杂的时候两者之间将拉开长时间的对抗,导致自愈反应持续时间很长从而造成更多地方因此而失衡产生症状,只有等到一方放弃对抗才能恢复正常(其实完全靠自己自愈很多时候也处于这种状态)。这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比较严重的情况下靠患者自己自愈或者扶持力度不够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举个例子,我们人体的自愈力可以解析并解决一切未知的毒素,如果解析某个毒素需要一周时间,但毒素让脏腑衰竭却只要三天,这种情况下即使有自愈力也会死亡,很多重病也是如此,只不过时间被延长了很多。所以自愈力与病情(包括感染中毒)其实是一场赛跑,所有病情的持续恶化都是自愈力赶不上病情的发展。这就是扶持自愈力的意义所在。

方案不同程度的合理性造成了对自愈力不同程度的扶持,包括中医(中医也分很多层次)在内,扶持自愈力的方法有很多。由于水平各异,不说一定要让自愈力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最起码要胜过病情恶化的速度,这样才有康复的可能。如果你的调理方案对自愈力扶持力度很大,比如天水,那其实你身体很多反应来的快走的也快(不严重疾病的反应一笔带过),此时自愈力如果攻下病情,身体会趋势向上进入一个更好阶段的平衡,并且修复这个阶段的各种问题。这个过程一般会出现一次怕冷发烧的感冒状,这是身体最好的自愈反应(但是要大力扶持速战速决,否则会拖出一些问题),过后你会明显感觉到身体比之前好很多。如此反复向上攻病,就像一个被压制的势力不断的收复领地一般。

如上述,「全局调理」其实就像人生倒带,你从婴儿时期到现在身体藏了多少病,自愈力就会从目前这个阶段一路把它们都挖出来调理,不断的修复恢复身体的各项功能,直到恢复最初婴儿般的健康状态。我们身体其实就一直处于这种自愈力与疾病的反复纠缠状态,要么健康趋势向上,要么趋势向下,完全健康的阴阳平衡只是终极目标,而正常人只有各个阶段的相对平衡,小痛小痒如此,癌症绝症也是如此。正确理解身体里的正邪对抗反应,正确扶持自愈力对漫长的人生有莫大的帮助,不至于上了年纪后一身顽疾成为社会与家庭的负担。

自愈反应是近些年才产生的词汇,在古代这些反应被中医统称为瞑眩反应,由于传承断层的问题现在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其实瞑眩是中医的重中之重,真正合理的中医调理必定会产生瞑眩反应,因为中医所有的调理形式都是在扶持自愈力,而自愈力是必然会去攻病的,特别是在这个病情复杂的时代。

瞑眩一词最早来源于《尚书?说命篇上》:"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意思是重病或久病之人,如果服完中药之后,没有出现不舒服的现象,那表示这个病不会好。

《孔颖达疏》曰:"瞑眩者,令人愤闷之意也。"愤闷就是不舒服的意思。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关于暝眩有好些条文,如"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

又如"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如冒状",就是指昏昏沉沉的样子,医圣叮嘱让病人不要诧异。

再如"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几乎古代每一位大医都会强调瞑眩反应,因为它会让人难受与不安,表现与副作用很像。借王凤仪先生一句话:天加福是逆来的,逆来顺受了业障,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瞑眩反应,看起来不好而且有的反应很吓人,但是有反应说明身体自愈力还有能力作战,能把病邪往外排,很简单的道理,就像人吃了就要拉,是一个系统的必然功能作用和表现,不能因为大便臭就忍着或者强制不拉(也做不到),抗拒瞑眩反应就如同要求自己只吃不拉,都把自己当貔貅呐。

高維數字

高維音樂

廣結善緣

長按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個人

点击阅读原文,关于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eiyao.com/mfzz/69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