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冰通讯员周来郑琼报道
整齐划一的楼房,宽阔平坦的道路,干净整洁的庭院,村内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儿童学生,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谁又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人人避而远之的“麻风村”?
走进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莲城镇落松地村,群山环抱,草木葱茏,村民忙里偷闲聚集在村口谈天说地。今年70多岁的向起荣,饱含深情地诉说着“麻风村”过去的艰难。
“以前,我们住的都是茅草房,一小格一小格的。路是羊肠小道,上个街都不方便。现在政府帮我们盖了房子,公路也修通了,孩子也有读书的地方,日子一天天好过。”向起荣感慨着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上世纪50年代,麻风病盛行,为了避免疫情扩散,年时的广南县人民政府在莲城镇坝汪村人迹罕至的深山幽谷里,建立了麻风病集中医治点,形成了“与世隔离”的“麻风村”。在谈“麻”色变的年代里,这群人成为了特殊的存在,孤独、寂寞、痛苦、自卑、自闭,成为了他们的标签。他们承受着世人的偏见,还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不对外交易的居住环境成为一方孤岛,被冠以“那个村”或“麻风村”的称号。后来搬到此地隔离的麻风病人越来越多,村落形成,才取名为落松地。
然而,眼前的困难并没有击垮一切,反而激发群众的内心动力。年,村里召开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村民大会,提出修路、通电、通水的想法,不到一年,村里正式通电,告别点“煤油灯”的历史。年,村民们不分昼夜,连续奋战,在29天内挖通了2条7公里长的“出山”道路。年以来,落松地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扶下,累计投入资金万余元,统一建造稳固住房,完成通路、通电、通水等“三通”工程,实施进村道路硬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新建落松地小学,极大地改善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村民们自力更生,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水稻、玉米、水果、林木种植,实现现行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处处彰显着“村美、人和、产业兴”的新气象。
农加贵见证了落松地的巨变。年,农加贵“冒险”进村,成为落松地至今唯一的一名老师。和全国其他任何一所“一师一校”的情况迥异,在这个特殊的小山村教书,“一师一校”是被迫形成的状态,因为没有人愿意或者敢来这所学校教书。而农加贵却在这里坚守了34年,从弱冠之年到知天命,他将一百多名学生送出了大山。
“学校搬了三次,最早是‘医院’的一间破屋子,后来在一个小山包盖房作学校,后来政府出资重建了现在的校舍。校址三迁,村民都举全村之力来参与建设。”让农加贵感动和欣慰的,是人的变化。“第一届毕业生出去读初中的时候,拉着我哭作一团,害怕融入不了外面的世界,后面一届接一届,走出了多少孩子,当老师的、当警察的、当医生的,有出息的多得很!”
从前散布在山坡上的几间茅草房,如今变成了风格统一的连排小平房。路灯、花坛、小广场,通电、通水、环境美。从“自卑自闭”到“自力更生”,从“与世隔绝”到“世外桃源”,从“麻风村”到“民族团结示范村”,60多年非凡岁月,落松地村村民不等不靠,激发内生动力,让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此文刊发于《中国产经新闻》4月21日3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